- 金融激蕩300年
- 瀛洲客
- 5318字
- 2020-11-26 14:08:20
第1章 三生三世,此債綿綿
國王當“老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緣起
毋庸置疑,英國是世界史上第一代全球性大國。讀英國或者西歐歷史會給人強烈的跳躍感,頗有穿越的感覺。如果可以站在1640年的倫敦,那么,即使英國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你也不可能看出這個國家將在接下來的百年中引領世界,成為新一代日不落帝國。
約翰·克拉潘在那本不朽的《簡明不列顛經濟史》中為我們闡明了英國最發達的呢絨和亞麻布紡織業究竟是何景象——手工業工場分布在廣袤的“農村”,所謂“工場手工業”就是這個時期的英國紡織業。這個時候英格蘭和蘇格蘭全部人口加在一起不過300多萬。1600年前后,倫敦只有15萬人,當時,一個人口過萬或者人口超過5000的地方就是大城市了。
反觀中國,早在宋徽宗在位期間,汴梁就已經是人口高達百萬量級的城市了。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天下有戶二千八十八萬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眾所周知,有人才有市場,才有生產力,才有一切!按黃金價格計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財政收入達到150850100貫,約折合7.5億克黃金,折合人民幣2000億元左右,如果考慮當時黃金生產能力與今天的差異和當時的人口基數,那么這個數字遠高于2000億元。
在一系列數據面前,我們甚至不需要經濟學常識就能判斷中國宋朝較幾百年后的大英帝國更具備活力。
歷史只有一件事永遠真實:這里不存在假設。
中國宋朝終究沒能演進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在經濟史學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用很多種方式試圖對“李約瑟難題”進行解釋,至今沒有一個被各方接受的結論。很多問題也許永遠沒有答案,只有現實,我們也只能順著金融的邏輯剖析歷史長河中的點滴浪花。
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如同人生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體會到這一點,就會發現,無論人生還是歷史,有時候都是痛苦的。
資產階級革命前夜的英國,英倫大地并不富裕,陷入窘境的不僅僅是普通人,還有王室和貴族。連年不斷的戰爭耗盡了王室財富,1561—1640年,短短80年間,英國王室被迫賣掉了3/4的土地。1593—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后10年,英國通貨膨脹率較幾十年前上升了3~4倍,要知道,在近代之前的西歐史中,通貨膨脹是極為罕見的。
在任何時代,社會階層向上的通道都不可能真正關閉,此時的英國,唯一處于上升態勢的只有新興資產階級。很遺憾,所謂新興資產階級并非影視劇中的商業巨子或大亨巨富,更不是托拉斯般的巨無霸,他們中大多是最普通的中小工商業者,甚至有人出身農奴。
階層躍遷歷來都是引人入勝的話題,每次讀到這些故事,我想到的最多的是現在的小微企業:一國經濟的真正實力不在于有多少世界500強企業和巨無霸,而在于小微企業的存在。蕓蕓眾生、萬家燈火才是真正的俗世,只有小微企業有機會成為巨無霸,一個國家才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我說:“小微強則國更強。”
讓我們繼續看這個時期的英國。盡管英國即將走向世界歷史的前列,但此時的斯圖亞特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英國王室在歐洲本來就屬于“貧困戶”,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期(1588—1603年),英西戰爭、登基大典等耗費了大量財富,詹姆士一世如此評價當時的窘境:
我知道國家肩負沉重的負擔已持續20年甚至更多年了,它正變得日益貧困。還有什么比一個政府能得到支持,一個君王能夠支付得起為保衛和平與安寧所必需的(戰爭)費用更好的事情呢?如果沒有一個特別的辦法來增加政府的收入,那么政府必將面臨毀滅的境地!
站在歷史大峽谷的縫隙之上,國王詹姆士一世卻沒有任何感覺,他確實找到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增加政府收入,確切地說是增加政府現金流,那就是借錢。簡單來說,詹姆士一世的一生是借錢的一生,用各種方法借錢,不擇手段地向國民借錢(請注意,不是征稅,就是單純借錢)。
詹姆士一世活著的時候借錢借到天昏地暗,花錢也花到天昏地暗,此君死于1625年,把爛賬留給了子孫后代。在任何時代,任何人借錢都要有限度,無論個人還是國王,超量透支信用都不是一件好事,何況詹姆士一世經常借錢不還。有部電視劇名叫《三生三世枕上書》,有時候信譽透支的惡果也需要還三生三世,王室也不例外。
替詹姆士一世還錢的人則是查理一世和詹姆士二世,還錢的代價是兩次改寫世界史的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光榮革命。如果詹姆士一世看到身后事,不知道他對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會不會后悔。
詹姆士二世和光榮革命要等一等才說,先說說查理一世與世界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查理一世在英國史、歐洲史乃至世界史上的名聲都可謂如雷貫耳,不僅因為他在位期間爆發了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還因為他是一位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被砍掉了腦袋的國王。當然,1625年,查理一世在登上王位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會有斷頭的命運,他只知道自己在英國國內已經很難借到錢,國內利率有時甚至飆升至30%。在利率如此高的環境下,王室主要收入只有領地地租、英國貴族捐贈和關稅(包稅制)等,而支出卻要對付全英國的爛攤子。
“英明”的國王想到了另一個途徑——宗教收入,由此激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宗教之爭,其巨大的沖擊力徹底改變了英國社會。
17世紀初的英國,經濟困窘并不是最糟糕的景象,最糟糕的是無處不在的宗教之爭。當時,英國國教與清教(屬于加爾文宗)之間存在激烈的沖突:清教徒認為,只需要自己承認信仰上帝就可以獨自與上帝“溝通”,這一點有些類似于佛教中的“禪”;相比之下,英國當時的國教教徒認為自己沒有資格與上帝溝通,需要依靠主教主持的很多繁縟的儀式。當然,主教做這么多事肯定不是免費的,教徒必須為此支付很高的費用。
宗教之爭最后一定可以歸結到經濟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國王的錢包。英國國教不承認教皇,英國國王是英國最高宗教領袖,教徒為教會支付的費用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稅收。
信仰上帝需要錢嗎?國王可以把信仰當作稅收嗎?
關于這場宗教之爭,歷史文獻中的各方觀點已達成共識:清教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國教代表王室與封建貴族;清教與國教之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進步勢力與落后勢力的斗爭。關于這種爭論,馬克斯·韋伯更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了一個驚人論斷:清教思維有利于新興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發展,清教徒認為上帝只垂青有成績的人,賺錢本身就是此岸的責任;既能賺錢又能得到上帝關注,新興資產階級的賺錢動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從金融角度看歷史,需要分析各方利益。
清教徒的出現一定不利于查理一世增收;查理一世增收又不利于大家的錢包,這種行為理所當然地遭到新興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誰會愿意將自己辛苦所得的財富白白奉獻?從經濟收益的角度考慮,人們更愿意信奉清教——塵世本無世俗主。
矛盾愈演愈烈,終于……
1637年,國教長老會在蘇格蘭推行英國國教格式的祈禱書。敕令刺激了蘇格蘭人民原本緊繃的神經。3月,起義爆發,蘇格蘭起義軍宣布“民族圣約”,號召全體蘇格蘭人民一起向“傾向天主教的英國國教”宣戰!
可憐的查理一世,本來就沒啥家底,與蘇格蘭開戰一年后大敗而回。1639年8月,蘇格蘭起義軍再次逼近英國,查理一世不但借不到錢,還遇到了更尷尬的窘境——1640年,王室一手栽培起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居然“造反”了,就在王室手頭最緊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突然提出停止對王室貸款!理由是國王授予私人掠奪海外殖民地財富的權力的行為嚴重侵犯了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權威。
大名鼎鼎的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建立龐大海外殖民體系的急先鋒,很多教科書在描述這家公司的時候都會提到一條:作為一家公司,它有對外宣戰等一系列特權。我告訴大家,除了對外宣戰,東印度公司還有另一種特權——該公司發行的票據在市場上可以被視為現金來流通,王室曾明確授權東印度公司掌握王室存款,在某種程度上是當時地位最高的金融機構,甚至可以被視為中央銀行。
獲得權力從來都是有代價的,東印度公司必須借錢給王室。如今東印度公司私自毀約,這很不厚道,不用說商業道德,連基本的愛國心都沒有:蘇格蘭起義軍兵臨城下,它不該在這個時候坑國王吧?
東印度公司斷掉了查理一世最后的希望,查理一世只能飲鴆止渴——再次召開議會,討論征稅。人們只知道引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索是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其實召開議會的原因是查理一世實在借不到錢了,這才讓議會去討論征收新稅。
為了取得議會信任,查理一世被迫下“罪己詔”,承認王室借款不守信用是錯誤的。在查理一世看來,“罪己詔”只是給議會一個臺階,最終目標仍舊是開征新稅,以“合法”的稅收替代“不合規”的借款。然而,1640年3月成立的新議會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根本不買賬,不但沒有討論納稅的問題,反而重提議會的原則——“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強向國民募債或征稅”。
借不到錢才召開議會,您這兒不但不收稅,還禁絕了借款?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查理一世拒絕承認議會決議,下令逮捕皮姆等議會領袖。結果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直至查理一世斷頭。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震古爍今,如今已經被西方供奉在神壇之上,被認為是西方文明或者民主體制的開端。然而,這場被冠以無數美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實很尷尬,即使在西方史學界,指責聲也從未停止。最現實的問題是,革命并未給英國帶來富強,甚至沒有帶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查理一世斷頭之后,克倫威爾自封“護國主”,是議會更強大的敵人。
擦干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故紙堆中留下的血跡,只留下最世俗的東西,或許結論會更簡單易懂。
什么最世俗?
當然是錢。
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東西,也是金融市場最基本的單位。這場神壇上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其實就是這個最簡單的目標。何止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古至今,刀光劍影、炮聲隆隆只是戰爭的表象,戰爭的目標和本質永遠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詞——利益。從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今天的美國,無一不在全球發動戰爭。
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目標是什么?
錢。
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靠的是什么?
說到底還是錢。
教科書可以從正義、非正義等角度區分戰爭,然而,在開戰的一瞬,所有的正義、非正義都要靠經濟手段來實現。戰爭的本質和表象全部是經濟的延伸,用和平手段得不到的東西,就在戰場上得到,金錢就是戰爭最強大的動力!
錢、財富或者貨幣全部與信用相關,有信用就會有現金,就會有現金流,就能打贏戰爭。一般來說,封建王朝最強大的是國王,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會懷疑王室或政府的信譽,王室信譽就是錢,就是現金流。
現在的問題是,斯圖亞特王朝歷代國王過度透支了自身信用,再也借不到錢了。議會抗爭讓王室明白信譽已不可恢復,于是挑起了戰爭,試圖通過戰爭強化自身信譽——只要能擊潰一切對手,強權照樣能帶來信譽。
只要擊潰議會,強大的王權就再無挑戰者,就能給斯圖亞特王朝帶來各種各樣的收益,包括借款,也包括稅收。如果查理一世獲得勝利,那么英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走向都可能完全改變。話雖然這樣說,但擊潰議會需要的恰恰還是錢,王室既然透支了信用,就不可能得到錢。
從開戰的一刻起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誰會借錢給一個沒有信譽的人呢?沒有錢又怎么可能取得戰爭勝利?
果不其然。
1642年1月10日,查理一世悄悄離開倫敦,到達北方的約克。8月,查理一世信心滿滿,在諾丁漢升起王旗,挑起了內戰。
查理一世向來堅信“君權神授”,以戰爭的方式要回國王的權力原本就在意料之中,出人意料的是國王的融資方式。
戰爭當然需要錢,沒錢怎么辦?
查理一世給出的答案是:借!他舊業重操,又開始向英國人民借錢,抵押物居然是250萬畝蘇格蘭土地。
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查理一世雖然也是蘇格蘭國王,但當時蘇格蘭和英國壓根就不是一個國家,蘇格蘭的土地更不是王室私產,查理一世卻拿人家的土地做抵押……一個慣于賴賬的“老賴”開出如此價碼,有幾成可信度?
議會領袖皮姆卻很實在,他開出了每年3萬英鎊的價碼,以此換取蘇格蘭不支持自己的國王。為此,蘇格蘭起義軍與議會新軍簽訂《莊嚴同盟與圣約》,切斷了查理一世的所有希望,保證新軍不會腹背受敵。
如果議會新軍領袖始終是皮姆,英國光榮革命可能就是蛇足,這個國家就極有可能早半個世紀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遺憾的是,1643年12月,皮姆逝世于倫敦。此時,查理一世真正的敵人出現了,他就是克倫威爾。
1647年,王軍徹底潰敗,查理一世則逃亡至蘇格蘭。蘇格蘭人對自己的國王很不夠意思,以40萬英鎊的價格把他賣給了議會新軍。此后的結果如今全世界都知道:1649年,查理一世丟掉了人頭。
不講信譽,丟掉的僅僅是一個國王的腦袋嗎?
看起來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并沒有給英國帶來繁榮和富強,新軍領袖克倫威爾搖身一變成了護國主,比斯圖亞特王朝更加聚斂無度,英國國家財政仍舊是一個爛攤子:1656年財政赤字為80萬英鎊,1657年達到150萬英鎊,1658年則高達200萬英鎊。更可怕的是克倫威爾的貨幣政策,為了彌補財政虧空,他下令讓貨幣減重。于是,我們看到了時人記錄的場景:
坎伯蘭委員會和治安法官證實,這個地區有3萬戶農民沒有種子,沒有口糧,同時又無錢購買……該地區由于糧食缺乏,許多人死于饑餓,中等財產的人變成了貧民,而原來的貧民,現在則在死亡線上掙扎。
護國主政府的軌跡跟斯圖亞特王朝差不多,不但無法在國內征稅,在大商人手中也借不到任何貸款。無論是護國主還是國王,失去融資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失去了統治能力,結果就是克倫威爾的兒子被迫讓出了護國主寶座。
經過一系列更迭與妥協,1660年,查理二世在荷蘭布雷達發表宣言,斯圖亞特王朝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