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客服圣經:如何成功打造顧客忠誠度(原書第6版)作者名: (美)保羅R.蒂姆本章字數: 2315字更新時間: 2020-11-04 16:44:16
讓顧客愉悅的行為與個性
行為就是人們做什么,行為傳遞方式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非語言。即使沒有語言交流,個性也可以使溝通過程變得“清晰、無誤”。例如,銷售人員可以對顧客置之不理;員工可以習慣性遲到;店員拉著臉、冷若冰霜;維修人員把一切弄得亂七八糟。這些行為盡管沒有一句話,但難道不是“此處無聲勝有聲”嗎?這和語言交流一樣。同樣,商店或餐館里友善的問候、呼叫中心令人愉悅的聲音,以及同事的微笑和充滿激勵的話語,總是能讓你感到愉快。這也傳達了某種信息。
在服務業中,良好的態度非常重要,而良好的態度是通過行為傳遞的,因為行為是可視的。一個同事曾提醒我:“如果什么東西不可以被錄像,那一定不是行為。”行為就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則:(1)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溝通的媒介;(2)信息的接收者決定所接收信息的含義。你的個性會被投射,你的個性可能很吸引人,但經過投射后,可能就不那么迷人甚至是遭人厭惡了。因此,我們必須保證我們的行為能有良好的反應。
本書將討論組織或個體對顧客有意義的行為(behaviors)的分類,包括個人的和組織的。這并不是要排除某些行為,而是篩選出與顧客服務更密切的個性。
每個顧客都可能遇到兩類相互關聯的特性,即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員工的個性和組織的整體個性。組織整體個性反映的是組織“文化”。本書將文化定義為:工作場所為團隊所有成員所共享的價值觀,它包括很多要素。公司文化會強化個體行為,反之亦然。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工作氛圍讓人愉悅,那么員工就會把這種情緒傳遞給顧客。有些公司的文化更為正式一些(如律師事務所或醫療機構),那么這種共享的價值觀也會通過員工的能力和專業性而得以強化(當然,律師和醫療機構人員也可以幽默和風度翩翩,但通常情況下不是這樣)。
一個公司的“個性”來自它的組織文化(organization culture)。
百勝集團(旗下擁有塔可鐘、肯德基和必勝客等眾多餐飲企業)CEO曾講過,要創建“共識文化”(recognition culture)。集團領導“經常、公開地表彰那些工作出色的員工,這些獎勵非同尋常,影響廣泛,而且可以利用它描繪出組織所期望的員工行為”。近日,集團總裁在肯德基發放軟炸雞,并在必勝客給大家發芝士蛋糕,通過這種方式與員工進行輕松的溝通。集團有一個所謂的“共識頻道”,播放大家所認可的歌曲等。1很明顯,有共識的員工對企業才是有價值的。大家有好事一起慶祝就是這種文化的自我表達方式。
我們在第1章曾提到,位于拉斯維加斯的電子商務公司美捷步,該公司的文化被人形容為“古怪的零售商”。為什么?這主要是因為公司的個性。在其核心文化中,“好玩”分量很重。美捷步的CEO謝家華曾講述過他的“十戒”,包括“創造快樂并帶有一點搞怪”以及“傳遞驚喜”。2“快樂和搞怪”包括游行、穿睡衣聚會、快樂時光及剃光頭等。給顧客驚喜的內容包括免費退貨、快速發貨、贈送鮮花。一系列感恩,甚至包括替顧客在競爭對手店里尋找美捷步所沒有的品類。公司盡最大努力雇用積極向上的員工,他們能夠為公司、為顧客創造快樂,這反過來又強化了公司的文化。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文化也很有趣,他們強調,工作要好玩,這種個性將公司與其他競爭對手有效地區分開來。事實上,良好的公司個性不僅有助于吸引顧客,也有助于雇用到那些喜歡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工作的員工。在美國的民航業,西南航空公司經營的一直比其他公司要好,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依然如此。很多研究都表明,最好的公司幾乎都是“好玩”的公司。
新視野
不同文化非語言溝通的差異
我們與他人進行行為溝通的其中一種形式就是非語言溝通。別人會看我們所做之事,然后從中提取出他們所認知的含義。但是,在不同的信息接收者眼中,由于文化差異,在不同的國家,同一個行為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所以,在使用非語言溝通要素(線索)時必須非常小心,有些詞匯,一種文化背景的人認為很清楚,但到了另外一種文化,可能就變得模糊了,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含義。非語言行為來自于我們文化常識,我們認為什么是合適的、什么是正常的以及怎樣溝通才有效。但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語言溝通要素會有不同含義,這些因素包括:
·姿態(如手勢和面部表情)及姿勢。
·沉默(如在談話過程中停頓時間的長短和人們對這些停頓的感覺)。
·人際距離(空間關聯性)。在交談過程中,北美人一般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法國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特別是拉美人會靠的比較近。美國人對此會感到不舒服,除非有親密關系,否則會認為靠得過近是對私人空間的侵犯。
·私人空間。在有些文化中,如果人們在談話時離得很近,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是一種信號,即消除冷淡,表現出謙虛,或者是對對方的談話饒有興趣。但在另外一種文化中,私人空間感很強,如果你靠得過近,會被認為魯莽、缺乏尊重甚至具有攻擊性。這兩者都沒錯,無非是不同。
·家具和其他物體。在有些文化中,參觀別人辦公室時,對客人來說移動椅子是非常粗魯的事情。在另一些文化中,人們有很高的“權力距離”,巨大的家具是一種分界線,將你和主人的等級區分開來。如果這些人被邀請坐在長沙發或者是小桌子前,會覺得很不舒服。
·情緒表達(如大聲地說“哇”或者是“這快把我弄瘋了”)。人們對情緒表達的容忍度是不同的。例如,對一些俚語和粗話,不同文化的接受度是不一樣的。
·肢體接觸(如握手、擁抱)。在有些文化中,男人之間握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現在愿意和別人握手的美國人卻越來越少。
·排隊。英國人和美國人對排隊問題很認真,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先到先服務”。而法國人排隊時卻不太規矩,美國人和英國人對此會很反感。在一項調查中,亞美尼亞移民覺得自己的排隊習慣與美國人格格不入,因為按照亞美尼亞文化,一個人是可以替幾個家人排隊的。
·外表(如服裝、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