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澳新軍團的傷心地——加利波利半島
放棄單純使用海軍的方案后,協約國決定采用陸海軍聯合作戰:由陸軍攻占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工事,保護艦隊進入馬爾馬拉海。但英法遠征軍準備工作既暴露又進展遲緩,洞悉對手戰略意圖的土耳其統帥部在德國軍事顧問馮·桑德斯的幫助下,火速抽調軍隊至戰區,并集結炮兵部隊,嚴陣以待。
一支匆忙集結的英國遠征軍在漢密爾頓將軍的指揮下正在從英國和埃及到加利波利半島的途中,而漢密爾頓本人這時正在一艘英國戰艦上觀戰。1915年3月中旬,當第一批部隊抵達利姆諾斯島的穆德羅斯灣時,從英國來的先遣隊被發現沒有按規定裝載,火炮和彈藥不在同一條船上。1915年3月25日,該艦隊不得不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在那里重新進行戰斗裝載,將人員、槍炮、彈藥等裝于同一條船上。這耽誤了一個月的時間,與此同時,土軍完全警覺到即將迫近的登陸行動,開始完善其防御部署。德軍的馮·桑德斯負責全面指揮,他以大約6萬名守軍在半島上構成彈性防御體系。
在突破達達尼爾海峽的戰役中,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戰役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在戰法運用、武器和兵種投入上,都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的特色,被譽為“最具現代意義萌芽的登陸作戰”。丘吉爾的想法不可謂不美妙,可是在實際實行中,卻忽視了作戰細節,結果這場戰役導致了英國的一場大失敗。
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英國任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負責指揮這次戰役。但這次作戰計劃一直給人一種漫不經心之感:向加利波利派去的地面部隊從未受過任何水陸兩棲作戰的訓練,連最簡單的問題也還未搞清,如那里有水岸嗎?有公路嗎?土耳其防御的力量所在和弱點各是什么?漢密爾頓在倫敦受命時,對加利波利半島的情況更是幾乎一點也不了解。英法遠征軍在亞歷山大向登陸地域出發的準備工作既暴露又進展遲緩,致使敵軍得以判明戰役意圖,并采取措施加強了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防御。
在海軍炮火的支援下,協約國軍隊于白天實施兩路攻擊。一個登陸點選在半島一端的赫勒斯角;另一點選在阿勒角,該點位于半島的西南,在第一點北邊約24公里處。兩點的攻擊不能相互支援。與此同時,法軍一個師在海峽的亞洲海岸實施佯動性登陸的同時,一部分海軍在布萊爾實施佯動,該點位于半島的脖頸處,在赫勒斯東北80公里,以吸引馮·桑德斯的注意力。澳新軍團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安扎克海灣的沙灘上登陸,完全是由于幸運,這次水陸兩棲的攻擊恰好發生在土耳其人認為不具什么戰略重要性的地區,所以他們沒有派遣重兵防御。然而,俯視著那片沙灘的那些斷崖解釋了土耳其人信心的依據——在土耳其人來到這里防衛它們之前,安扎克人是不可能攀上那些高地的。協約國3月18日的海上進攻流產后,土耳其政府就把加利波利半島的指揮權交給了德國駐土耳其的軍事使團頭目馮·桑德斯將軍,馮·桑德斯接受指揮權的條件是把所有能用的火炮都調到加利波利半島,并在現有的5個師之外再加1個步兵師。當協約國部隊在4月25日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占壓倒性優勢,協約國軍隊成了名副其實的活靶子。
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后,由漢密爾頓指揮的澳新軍團主力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登陸,漢密爾頓對怎樣登陸并沒有周密的打算,只是把登陸地點劃定在半島南端兩邊的32公里內,至于灘頭陣地的選擇,由現場指揮官自行決定。遠征軍中彌漫著一股盲目自信的情緒,但是,海軍的大炮并沒能壓制住土耳其人的抵抗,英軍最終被迫在大白天冒險登陸赫勒斯角的五個海岸,并不幸地成為土耳其炮手們的絕佳靶子。澳新軍團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但登陸軍隊根本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土耳其軍隊在馮·桑德斯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形勢令人絕望,盡管漢密爾頓收到來自澳新軍團的信息,告知“士氣極度低迷,如果明天部隊還要面對這樣的炮火襲擊,很可能會以大敗收場”,他仍然毫不妥協,回電道:“除了挖土把自己像鴕鳥一樣地埋起來,暫時別無他法,現在你們就只管挖吧,直挖到你們安全為止。”

懸崖和峽谷是最有加利波利半島特色的地形,而這種地形中的絕壁則是設置防空壕的極佳地點。圖為新澳軍團在其中一個防空壕內。
登陸是已經成功了,但是其目標卻未能達到,于是戰爭進入了第二階段,即一連串的徒勞的正面攻擊。5月1日,土軍第五集團軍向灘頭陣地發動反攻,經過三天激戰,漢密爾頓的部隊死傷近半,但第五集團軍也只能控制高地,無法趕走已經登陸的澳新軍團。到5月底,狹小的戰場上布滿了雙方的8000多具尸體,空氣中充滿了惡臭,在醫務人員的敦促下,英軍指揮官與土軍商定,雙方實行9小時的安葬休戰。登陸最終以要命的僵局告終,現代武器高效的殺傷能力使雙方都不可能沖破這個死結,土耳其人占據著高地,協約國軍隊擁有海岸,任何一方都不能將其敵手從其防御陣地撼動半步。正午的太陽十分熾熱,幾乎找不到一點樹蔭,在塹壕中的飲水供給很少,幾乎不夠解渴。無人地帶中的死尸臭味,散布在整個地區之中,塵土結成了濃霧。盡管有了醫師的預防措施,到處還是布滿巨型的蒼蠅,只要打開一聽罐頭,馬上就會圍滿了蒼蠅,在吃飯時和睡覺時,若能有一小塊紗帳掩護著,那在塹壕中簡直就是天堂了。
這場戰役拖了好幾個月,但是頭幾天就決定了它的結局,處于敵人制高點控制下的灘頭遭到火力掃蕩,旨在擺脫西線式的僵局而采取的翼側迂回行動也陷入了塹壕戰的困境,雙方一再發起進攻,但戰果甚微,而傷亡巨大。隨著地中海炎夏的到來,瘧疾和痢疾導致大批人員喪生。在5月間,一艘土耳其驅逐艦用魚雷擊沉英國戰列艦“巨人”號,一艘德國潛艇用魚雷擊沉“凱旋”號和“威嚴”號,達達尼爾海峽變成了英國人逐漸擴大的傷口。直到此時,英國政府仍然不肯改變策略,約3萬多枚炸彈被送往加利波利,3支英國軍團也于8月被派往前線增援。到8月初,聯軍已增至12個師,8月6日夜,聯軍在蘇弗拉灣登陸并隨即轉入地面進攻,遭土新編第五集團軍14個師頑強抵抗,進展甚微。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拉開,由于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只是部隊上岸后未能及時向內陸推進占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
馮·桑德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至年底,因巴爾干戰線形勢不利,聯軍被迫停止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于次年1月撤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人進行的這次撤退,比這次戰役的任何其他階段都要出色,在撤退中沒有出現任何傷亡。此役,英法聯軍傷亡14.6萬人,土軍損失18.6萬人。
戰役計劃不周、準備不足、陸海軍協同不力、低估土軍戰斗力和未達成戰役突然性等,是英法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戰役的直接后果是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丘吉爾被調離內閣。事實上,假如有更雄厚的財力和更細致的戰略部署,這次兩棲登陸襲擊計劃便有可能順利實施,協約國軍隊便有機會在歐洲東南部開辟新戰場。因為在后來的戰爭中,這種戰略被證明是完全可取的,成攻與失敗,其實僅一線之隔,達達尼爾遠征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實施的結果是可悲的。加利波利半島戰役也是聲譽的創造者和破壞者——基欽納無懈可擊的名聲被玷污,費希爾爵士于5月辭職,接著不久丘吉爾下臺,漢密爾頓除寫回憶錄之外永遠與軍人生涯絕緣。然而在這次戰役中指揮土耳其軍隊的凱末爾則福星高照,被歡呼為“加利波利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