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以上在對清末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原因及在日本的留學狀況等簡單介紹后,探討了戴季陶與日本的關系,盡可能地闡明了其日本觀的形成過程。最后總結一下:日本對他來說是何種存在?日本留學經歷在其人生及日本觀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是清政府政治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目的是為了拯救清王朝的衰亡。在當時國內外的形勢下,日本因學習西方文明而取得了近代化成功,成為清王朝及留學生理想的留學國度。清王朝在派遣留日學生的同時,又招聘大量日本教習在中國內地教授中國人近代化知識。在這種背景下,身在中國內陸四川省的戴季陶得以與日本邂逅。
戴季陶因在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必經之路——科舉考試中失敗,從而進入為日本留學而設立的預備學校,又因在受到開除學籍處分時得到日本教習的幫助,因此開始憧憬日本先進的近代文明。日本留學成為其接受教育及出人頭地的唯一的機會,這樣其必然地從很早就開始對日本產生興趣。戴季陶在感受性最強的時期東渡日本,閱讀了大量的新聞報道,并利用少年期學習“國語”的經驗以及養成的國學功底,在日本古典學習上苦下工夫。運用其超群的日語能力致力于法學專業的學習,與日本社會多方面人士深入接觸,這些都成為其理解日本的基礎。回國后,戴季陶從做孫中山的日語翻譯開始,作為日本方面的專家逐漸成為國民黨內重要人物,并在政界得到晉升。另外其所學的法律知識后來為中華民國法律的制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民國立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戴從筧克彥那里獲得了對于神權思想的感性認識,并在后來認識到國民信仰的重要性,將三民主義作為一種信仰提升到國家理念的位置上。總之,在其一生中,日本始終是一個為他個人獲得成功極具重要意義的存在,而日本留學經歷正是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出發點。
但是,由于與韓國李公主婚約的失敗,使這位年僅十八歲的青年處于國際政治的旋渦之中,不僅在精神上深受打擊,不得已退學、回國,并對其以后的日本觀產生了影響:亦即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感受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淪落為殖民地的朝鮮的悲慘,以及因唇亡齒寒而導致的中國存亡危機。回國后,他對國際形勢非常關心,對被日本吞并的朝鮮深表同情,并積極協助朝鮮的獨立運動。[1]戴季陶成為記者后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正是論述日韓合邦的性質及其與中國存亡關系的《日韓合邦與中國之關系》。[2]在此文章中,戴季陶運用在留學期間養成的國際見解,從國際視角對中日韓關系進行了剖析。
在人格形成期,戴季陶以一介學生,與日本的一般市民進行交流,增強了對日本的感性認識。四年的留學生活,經歷了許多的喜怒哀樂,對他來說,“日本”時而成為其救世主,時而又將其拋棄。但是如果沒有此時期其對日本獲得的感性認識,日后就不會對日本產生深刻的理性認識。總而言之,與眾多的留日學生不同,戴對“日本”這個題目一貫甚為關心,且以日本為明確的認識及研究的對象,其結果就是為他能夠內在地全面認識日本人的文化、民族性及把握、論述日本人的價值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3 裕榮莊 檳榔嶼(庇能)會議原址,《光華日報》創刊地。
[1] 胡春惠:《韓國獨立運動在中國》,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6年,39頁。
[2] 戴季陶:《日韓合邦與中國之關系》,《中外日報》1910年8月5日,桑兵、唐文權等:《戴季陶辛亥文集》上冊,30—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