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式規劃與學校發展
- 倪梅 陳建華
- 1491字
- 2020-09-24 13:34:52
第一節
學校發展規劃的產生背景和理論基礎
一、學校發展規劃的產生背景
學校發展規劃理念的產生及流行,與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簡稱UNESCO)的“教育規劃”項目是聯系在一起的。教育規劃(Educational Planning),又譯為教育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56年、1958年、1959年分別推動拉丁美洲教育計劃、亞洲教育計劃及歐美教育計劃以來,所興起的一個概念,其目的在于透過區域性合作的方式,促進義務教育的普及,以作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經過各國的重視及推動,教育規劃成為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觀念及措施。教育規劃的目的,也由擴增教育人口的數量,轉變為兼重教育質量提升,同時配合經濟發展需求,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升級;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配合政治發展的需求,培養適應開放、多元政治生態的公民。教育規劃于是成為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藍圖,目的在于使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能夠與其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并駕齊驅。以往教育規劃主要側重宏觀層面,在國家宏觀層面教育規劃取得成效的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呼吁在學校層面推進教育規劃項目,歐美一些教育發達國家在這方面作了最早的嘗試。
學校發展規劃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在英國出現,最早由一些學校和地方教育當局提出,它們主要是通過“基地規劃”(Sited-based Planning)探索學校管理問題,不久這一方式就為英國國家教育標準辦公室(OFSTED)和大多數地方教育當局所采納,并加以推廣。為什么會推廣?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學校發展規劃本身的價值
(1)學校發展規劃能夠使學校確立發展方向。通過前期討論、中期實施和后期評價,學校發展規劃能使學校共同體成員參與討論并認可學校發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學校的優先發展項目。
(2)協調和發揮學校共同體內各種人力資源的作用和價值。
(3)充分整合并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學校的各種物質資源。
(4)能促進學校的發展變化,使學校管理更有效能。
(二)學校發展規劃的“校本性”
這一項目采用“基地規劃”方法,探索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問題,所以能根據學校的具體特點提出有效對策,比較符合基層中小學“校本”發展的需要。正是由于這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也積極推介學校發展規劃項目,希望通過校本管理、社區參與以及政府監督,借助這一項目提高學校自我管理和自主發展的能力,來提高各國中小學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中小學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三)迎合了當時的教育管理“權力下放”的趨勢
1988年,英國出臺了《教育改革法案》,其中有“學校管理權力下放”(Education Reform Act of 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s)的內容。這一法令改變了過去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當局為主來實施教育改革的外控式教育管理方式,而以大幅度縮小地方教育當局權限,擴大中央政府和學校權限的形式來實現三者之間權力關系的重組,這在相當程度上擴大了基層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擴大了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決策的權力,有力地推動了校本管理的改革?!督逃母锓ò浮奉C布后,英國教育與科學部要求各個學校制訂學校發展規劃,這一改革法案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發展規劃項目,使它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得以大規模推廣,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89年,由英國教育與科學部資助的學校發展規劃研究成果《學校發展規劃:給地方教育長官、校長和學校教師的建議》首次出版。1991年,英國國家“教育與科學部”又頒發了《學校發展規劃實踐指南》,呼吁在全國中小學推廣這一方法,促進學校教育管理質量的提高。《學校發展規劃:給地方教育長官、校長和學校教師的建議》和《學校發展規劃實踐指南》的先后出臺,使學校發展規劃在英國成為一個有相當影響的學校管理改革項目。隨后,澳大利亞、丹麥、新西蘭、愛爾蘭、美國等一些國家也開始推廣這一項目,使其產生了持續至今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