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我國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趨勢

高速的經濟增長有效地拉動了中國的勞動力需求,但勞動力需求在城鄉、產業、地區和行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的勞動力總需求已從2000年的7.21億增加到2011年的7.64億。城鎮勞動力需求逐年增加,鄉村勞動力逐年減少。第一產業勞動力需求快速減少,第二三產業勞動力需求快速增加。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的總量和增速最大,中部和西部的總量相差不大,但中部的增速略快于西部。制造業、教育、建筑業是勞動力需求最旺盛的三大行業,制造業依然占據了勞動力需求相當大的比例。

(一)城鄉勞動力需求

和其他經濟發展指標一樣,我國在勞動力需求方面也存在典型的城鄉二元特征。中國利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創造了大量勞動力需求(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農村剩余勞動力迅速轉移到城市蓬勃發展的制造業及相關行業,工業化帶動的城鎮化進一步減少了農村的勞動力需求,使得城鄉勞動力需求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具體看來,勞動力總需求從2000年的7.21億增至2009年的7.80億,到2010年又減小到7.61億,2011年又回升至7.64億(見圖3-1)。城鎮勞動力需求逐年上升,鄉村勞動力需求逐年下降,從2009年開始,城鎮勞動力需求的增速明顯快于前期,鄉村勞動力需求的下降幅度大于城鎮勞動力需求的上升幅度,是2010年和2011年勞動力總需求低于前期的原因。

img

圖3-1 中國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趨勢(2000-2011年)

盡管學界對“劉易斯拐點”是否已經到來存在分歧(Lewis,1954;蔡昉,2010;陶然,史晨,汪暉,莊谷中,2011),但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城鄉勞動力需求此消彼長的趨勢會變緩。首先,現有統計口徑可能高估了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陶然,曹廣忠,2008;溫鐵軍,溫厲,2007),導致鄉村勞動力需求的減速被高估;其次,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會帶動鄉村勞動力需求的增加;最后,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力已發揮到極致,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城鎮進一步擴大勞動力需求的空間已變得非常小。

(二)三大產業勞動力需求

在2000-2010年期間,總就業人數和三大產業就業人數分階段呈現各不相同的變化趨勢(見圖3-2)。第一階段是2000-2002年,總就業人數從7.21億快速增至7.37億,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從3.60億緩慢增至3.69億,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則是從1.62億減至1.58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從1.98億增至2.11億;第二階段是2003-2007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從3.65億銳減至3.14億,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從1.61億快速增至2.06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從2.18億增至2.49億,總就業人數的平均增速慢于前一時期;第三階段是全球金融危機后的2008-2010年,就業情況較為特殊,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但總就業人數卻增至2009年的7.80億,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的減速和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增速均有所放緩,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增速加快。到2011年,勞動力總需求有所回升,第一產業的需求進一步降低。

img

圖3-2 中國三大產業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趨勢(2000-2011年)

從近幾年的就業狀況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看,第三產業在帶動就業需求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在要素稟賦結構較低的發展階段,中國從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發揮比較優勢(林毅夫,2010),第二產業能帶動相當大比例的勞動力需求,但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以及國際產業分工結構的變遷,中國遲早要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三產業才能產生大量的勞動力需求。

(三)地區勞動力需求

隨著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的加劇,勞動力需求的地區差異逐漸擴大。勞動力總是從邊際勞動生產率低的地區流向高的地區,有助于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縮小地區間的勞動報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姚枝仲,周素芳,2003)。勞動力流動不但為流入地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同時還提高遷徙者和流出地的人均產出水平,改善資源配置狀況,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直接影響各地區的經濟增長率(蔡昉,王德文,都陽,王美艷,2002),也會進一步加劇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東部發達地區勞動力需求迅速增加,中西部勞動力持續外流是改革開放以來地區勞動力需求的主要特征。例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部出現連片就業萎縮地區,與中部地區就業緊縮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區工業部門就業規模的迅速擴展。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外商直接投資部門不斷擴展,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得到充分體現,以勞動密集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制造業發展迅速,這些地區正在以一種反梯度模式進行著特殊的“再工業化”過程,并形成對內地國有部門和傳統工業地區的剛性就業替代,地區差距在就業機會方面的表現十分突出(楊云彥,徐映梅,向書堅,2003)。中部地區勞動力向制造業的集中推動了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的發展和集聚,這又增強了該地區對中部地區勞動力的拉力,在這種動態的累積循環中,中部地區邊緣化的地位日益明顯(敖榮軍,2005)。但是,勞動力大規模跨地區的流動,以及其中伴隨的人力資本流失,對地區間的均衡發展也會帶來不利影響(楊云彥,1999)。

最近幾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東部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最旺盛(見圖3-3、圖3-4、圖3-5),從2006年開始,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增速開始變快,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的勞動力需求在4000萬以上,河北、福建的勞動力需求在2000萬-4000萬之間,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的勞動力需求在2000萬以下;東北地區的勞動力需求較弱,只有遼寧的勞動力需求超過了2000萬;中部地區的勞動力需求僅次于東部地區,河南是中國勞動力需求最大的省份,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的勞動力需求介于2000萬-4000萬之間,只有山西的勞動力需求低于2000萬;西部地區絕大部分省份的勞動力需求低于2000萬,只有四川的勞動力需求超過了4000萬。從地區勞動力需求的相關圖可以看出,人口數量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大于經濟總量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地區發展差距在短期內難以得到縮小,勞動力需求的地區差異會繼續存在相當長的時期。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內陸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絕對差距還是相對差距都還在繼續擴大。這主要是由于生產率的差別以及由此引起的資本流動所導致。但資本的持續流動已經使得地區間資本生產率的差距出現了縮小的趨勢。加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可能在未來逐步改變資本流動的格局,使之較為有利于中西部的發展。但是生產率的地區差距還沒有出現縮小的趨勢,說明要縮小區域差距還要經歷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王小魯,樊綱,1994)。但是,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勞動力需求會逐漸向中西部傾斜。

img

圖3-3 中國各地區的勞動力總需求(2000-2010年)

img

圖3-4 2010年中國各地區的勞動力需求和常住人口

img

圖3-5 2010年中國各地區的勞動力需求和地區生產總值

(四)分行業的勞動力需求

中國的勞動力需求具有極為典型的行業間分布特征。勞動力的產業間轉移是勞動力需求的一種常態(蒲艷萍,吳永球,2005),在既定的經濟總量下,產業結構是決定就業規模的重要參數,不同的產業結構,就業彈性系數和新增就業崗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夏杰長,2000)。例如外商直接投資對不同行業的就業效應存在差異,對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七個行業的就業影響表現為促進就業增長,而對農林牧漁業、采掘業、社會服務業等行業的就業影響表現為抑制就業增長(祖強,張丁榕,2008),工業品進、出口對就業的影響存在明顯的部門差異(喻美辭,2009)。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著雙重偏差,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勞動力的合理配置(鄔愛其,賈生華,2003)。

從行業的角度看,制造業、教育、建筑業是勞動力需求最旺盛的三大行業(見圖3-6),制造業依然占據了勞動力需求相當大的比例。同2007年一季度的數據相比,到了2012年四季度,制造業的勞動力需求從3308萬增至4262萬,建筑業的勞動力需求從908萬增加到2010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勞動力需求從139萬增至672萬,上述三個行業勞動力需求的增幅較大。與此同時,農林牧副漁、批發零售業的勞動力需求出現了下滑。

img

圖3-6 分行業勞動力需求(2007年一季度和2012年四季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镇原县| 赣榆县| 仙游县| 大埔县| 苗栗县| 京山县| 广灵县| 万安县| 青川县| 安康市| 报价| 吉安市| 通山县| 龙游县| 开平市| 肇庆市| 东宁县| 郑州市| 哈巴河县| 临安市| 穆棱市| 阳城县| 淳安县| 嵊州市| 左权县| 扶绥县| 龙门县| 景泰县| 偏关县| 耿马| 日土县| 扶沟县| 辽中县| 关岭| 南溪县| 襄城县| 本溪市| 三台县| 油尖旺区|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