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研究
- 譚永生 李爽等
- 4350字
- 2020-09-17 18:19:52
三、勞動力需求影響因素面臨的新形勢
中國的國情和現有的發展經濟學理論表明,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和勞動力成本對勞動力需求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有研究認為,改革后影響中國就業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資的增加、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的提升,投資、城市化、產業結構和比重等指標對就業的影響不明顯(姚戰琪,夏杰長,2005)。出口對就業有正向拉動作用,出口占國內產值的份額每增加1%,勞動需求就增加0.19%(胡昭玲,劉旭,2007),不同貿易伙伴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均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周申,楊傳偉,2006)。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所占比例和產業競爭力的差距是造成地區就業差異的主要原因(周勤,吳利華,2008)。此外,人民幣升值將抑制就業的增長,并加重就業負擔(萬解秋,徐濤,2004)。綜合上述研究,本部分將分析影響我國勞動力需求的新形勢,并展望未來的形勢。
(一)經濟增長形勢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從2007年四季度開始,到2009年一季度,GDP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出現下滑,而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的下滑幅度最大,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速甚至加快了(見圖3-7)。2009年一季度至2010年一季度,GDP和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出現短暫回升,但從2010年二季度開始直到2012年二季度,GDP和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出現持續下滑,只是下滑速度低于金融危機后的最初幾個季度,普遍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將維持在8%左右。

圖3-7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大產業增加值的增速變化趨勢(2007一季度-2012四季度)
經濟減速的趨勢已明顯可見,但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仍然眾說紛紜。現有的解釋分為三種:一是認為這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差距縮小之后的一種“正常收斂”;二是將原因歸結為“外部震蕩”,即全球增長乏力和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的持續發酵;第三種解釋是內需不足,即貨幣收縮導致內部總需求不足,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不足。
根據麥迪森發布的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人均收入,中國2008年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相當于日本1957年、臺灣1975年和韓國1957年的水平。但是日本在1971年后才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60%,臺灣在1995年達到54%,韓國在1977年達到50%。它們都在21%的基礎上實現了長達20年的7.6%甚至更高的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可以在2008年的基礎上實現20年的高速增長,從而在2030年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50%,甚至更多(林毅夫,2012)。
(二)外貿形勢
多年來,出口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不但為經濟發展積累了龐大的外匯儲備,更推動了加工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并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2011年以來,隨著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邊緣,歐美等國經濟增長遲緩,消費需求降低,對我國出口貿易造成了極大影響,2011年8月起我國出口增速開始呈現單月遞減的趨勢,2012年1月份出口增速繼2009年12月以來再度出現負增長。2012年,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全球市場需求可能出現進一步收縮,美法等國大選也有可能致使貿易爭端和摩擦事件增多,我國外貿出口形勢嚴峻。
2012年年初,我國進口總值、進出口總值和出口總值的增速一度降為負數(見圖3-8)。同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的外貿形勢相比,2010年1月以來的外貿形勢更加嚴峻,進出口值增速的下滑時間更長,尤其是進入2012年以后,進口總值、進出口總值和出口總值的增速低于8%,這個數值遠低于2008年的數值。

圖3-8 中國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和進口總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從2010年1月開始,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值的增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見圖3-9、圖3-10、圖3-11、圖3-12、圖3-13)。但到2012年1月,出口值增速在不同貿易伙伴間呈不同的變化趨勢,中國對香港、臺灣、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東盟、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出口值的增速開始回升,對日本、韓國、德國、歐盟、印度、泰國、越南、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南非、巴西、新西蘭出口值的增速繼續下滑,總體而言,深陷歐債危機的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出口產生了深刻的負面影響。

圖3-9 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0 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1 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2 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3 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從主要出口產品的角度看(見圖3-14、圖3-15、圖3-16),進入2012年以來,塑料制品的出口增速出現大幅下滑,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機、家具及其零件、鞋類的出口增速快速回升,機電產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玩具、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速從2012年2月開始緩慢減速,錄放像機、電視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件都是負增長,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增速也非常低迷。綜上所述,中國長期依賴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基本呈放緩的趨勢。

圖3-14 中國主要產品出口累計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5 中國主要產品出口累計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6 中國主要產品出口累計值的同比增速(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貿易壁壘增加、國內出口產品集中度不斷上升、出口退稅政策空間縮小、勞動和資源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減等因素的影響下,未來我國出口將難以維持過去的高增長路徑,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必須進行調整。在充分分析當前外貿環境的基礎上,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提振出口的政策措施,未來各部委、地方政府將在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對出口企業進行扶持,盡量減小外圍環境對國內出口企業的影響,并為部分商品的出口轉內銷提供方便,積極通過內需消化過剩產能,相信出口增速下降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三)外商投資形勢
從2008年1月開始,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增速快速下滑,2009年1月份,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增速一度低至-32.7%,直到2010年1月,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增速才變為正數,從2011年3月開始,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又開始下滑,到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增速再次變為負數,總體而言,外商投資的形勢不容樂觀。從外商投資的主要行業的占比來看,制造業和房地產業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行業,但這兩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外商投資中的份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在外商直接投資中的份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見圖3-17、圖3-18)。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7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677家,同比下降12.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666.7億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5.8億美元,同比下降8.7%,連續兩個月下跌,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創兩年來新低。農林牧漁業、制造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均有下降。其中,1-7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301.3億美元,同比下降6.4%。此外,美國對華投資由降轉增。1-7月,美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0%。

圖3-17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累計)的同比增長率(2007年1月-2012年12月)

圖3-18 主要行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比重(2008年1月-2012年12月)
(四)產業結構形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面對全球性的產業進步浪潮,中國產業發展的壓力進一步上升,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受到比較明顯的削弱,出口增長的困難增加。無論從現實的國際環境還是從未來的國際貿易關系看,我國的制造業出口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困難和復雜。從近期的國際形勢變化來看,美國、歐盟在經濟復蘇初現曙光的背景下出臺了多項針對我國商品的貿易限制措施,其通過“再平衡”轉嫁危機的意圖非常明顯,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數量將明顯增加,直接影響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傳統產業升級的發展空間縮小。從外部發展環境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智慧地球”、“低碳經濟”等發展理念,國際經濟結構正孕育著深刻變革。面對全球低碳經濟轉型的背景,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呈現復合性、綜合性、壓縮性的特點,推進工業化面臨空前的環境挑戰。改變不可持續的工業發展方式,成為未來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的當務之急。
高端產業技術引進受限較多。在新一輪國際分工背景下,我國依靠外部力量提升技術水平受到來自三個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我國在目前的產業結構條件下,技術裝備水平經過多年的引進更新,改善空間已經大大壓縮;二是技術貿易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限制,由于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較長時期,發達國家在進行技術出口特別是高端技術出口時,經常對我國通過附加條件進行限制;三是出于競爭考慮,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往往不愿意將先進技術特別是關鍵性的核心技術向我國轉移。如果我們在自主創新上不能有所突破,我們在未來的國際產業競爭中將處于被動的局面。所以說,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產業發展受資源環境制約日益明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趨勢明顯,初級產品國際競爭力逐步弱化。傳統產業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比重較高,資源環境承載力已難以為繼,鐵礦石、石油、銅、鈾等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潛在風險日益加大。要想在國際經濟競爭新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必須加快構建創新體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和主動。
三大產業產值的比重變化不大(見圖3-19),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所占比重無限接近。傳統產業升級的發展空間縮小,面對全球低碳經濟轉型的背景,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呈現復合性、綜合性、壓縮性的特點,推進工業化面臨空前的環境挑戰;我國在目前的產業結構條件下,技術裝備水平經過多年的引進更新,改善空間已經大大壓縮;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往往不愿意將先進技術特別是關鍵性的核心技術向我國轉移;產業發展受資源環境制約日益明顯。

圖3-19 三大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2007一季度-2012四季度)
(五)勞動力成本形勢
根據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的最低工資水平平均上漲22%,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從2010年二季度開始,城鎮單位平均勞動報酬開始加速增長,雖然2012年二季度這一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遠高于10%。綜上所述,盡管經濟增速在逐漸放緩,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并沒有發生變化(見圖3-20)。
盡管一些研究表明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競爭優勢的影響不大,但它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考證。制造業工資成本相比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具有絕對優勢,但從動態角度來看中國制造業工資增長較快導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成本相對優勢在不斷縮小(王德文,蔡昉,高文書,2005)。目前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競爭力的判斷,并不意味著可以對于這種變化趨勢無動于衷或我行我素。實際上,以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為特征的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對于經濟發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挑戰(蔡昉,王美艷,2007)。

圖3-20 城鎮單位平均勞動報酬同比增長率(2007一季度-2012四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