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 周嶺
- 2369字
- 2020-09-18 15:54:50
第二節 焦慮:焦慮的根源
焦慮肯定是你的老朋友了,它總像背景音樂一樣伴隨著你,我們雖對它極為熟悉,卻從來不知道它究竟是誰。我也是默默忍受多年之后,終于在某天鼓足氣力和它對視了一番,從此,它一點一點地離我遠去,雖然偶爾會反撲,但再也無法近身。今天,我把這個認知武器送給你,愿你此生不再受焦慮的煎熬。
焦慮之戰
36歲那年是我的“覺醒元年”,在此之前我過得很混沌。正如前文所言,那時的我雖然對本職工作很投入,但業余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據。警醒之后,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便油然而生,我內心迫切希望發生改變,畢竟無論個體還是群體,人類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的獨特優勢:或能力,或財富,或權力,或影響力。
但一陣忙碌之后我發現自己根本無從下手,也沒有看到任何變化與轉機,那種對獨特優勢求而不得的心情,就像一個孩子面對最喜歡的玩具卻無法擁有一樣。
好在網絡學習時代來臨了,我發現各路能人現身網絡,也有很多和我一樣希望變好的人出現在各個社群里,我看到了一些希望,于是跟著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希望能立即改變自己。特別是每次收到書的那一瞬間,我總會產生一種好像已經擁有這些知識的錯覺,但事后才發現,讀書的“艱難”與買書的“愜意”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
為了緩解焦慮,我開始不自覺地求多、求快,結果又陷入只關注閱讀量的低水平勤奮——每本書都讀得很快,回頭卻發現什么都沒記住。再抬頭看,與一些同齡人的差距早已遙不可及,甚至一些比自己還年輕的人也已成就滿滿,而自己還得從零開始。這種情況讓我變得煩躁和焦慮,情緒一度低落,那段時間我心里總是回響著一句話:來不及了,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直面焦慮
我像一個落水者,被焦慮徹底包裹,仿佛在慢慢地沉入河底。看著河面的波光逐漸消失,我終于在一次感到絕望時想通了一件事:做總比不做強!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褚時健74歲開始種橙子,這都是現實中的例子,而我現在才三十幾歲,人生之路還很長,現在開始行動根本談不上晚。所以我不應該跟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比現狀,如果非要比,也應該跟他們剛起步時的狀況比。事實上我更應該跟自己的過去比,哪怕好那么一點點,也是值得的!
大概是觸底反彈,焦慮慢慢消失了,這時的我才回過神來:自己面對焦慮從來都是被動承受,主動權從來不在自己手中。我既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出現,也不知道出現之后該怎么請它走。為了今后不再承受這種情緒起伏,我必須正視它,徹底解決這個困擾。
一天下午,我拿出筆和紙,把心中的煩惱、擔憂、顧慮和欲望全部列了出來,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鐘后要做的事,慢慢地,我勾勒出焦慮的幾種形式。
第一,完成焦慮。總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滿,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比如同時想學很多東西,但時間根本不夠用;每天要例行完成的事情太多,耽誤一天就覺得喘不過氣來;隨意承諾他人,日程安排總被不重要的事情打亂……總之,只要內在欲望涉及面太廣或外在日程安排過緊,我就很難做到深入和從容。
第二,定位焦慮。如果在零基礎階段就直視該領域的能人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不焦慮都不可能:某某這么年輕就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了!他們已經抓住風口、占據先機,我何年何月才能這樣?原以為這個絕妙的點子只有自己能想到,沒想到人家居然把產品都做出來了……錯誤的定位只會讓人覺得一切都來不及了,事實上,這根本就是錯誤的對標。
第三,選擇焦慮。有時選擇太多也會讓人陷入焦慮,比如突然有一段自由時間,卻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時間都浪費在了搖擺不定上,靜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說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另外,很多能人的觀點也讓人糾結,比如A說閱讀要只字不差,B說按主題閱讀,不用讀完,看上去兩個人的說法都對,但做法卻完全相反,到底該用哪個方法呢?人喜歡唯一性和確定性,面對多元和不確定,靠天生的習性怕是很難應對。
第四,環境焦慮。有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些外在環境的限制,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響,有些事想做卻做不了,還有些事不想做卻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做。這種低效或無力有時也會讓人抓狂。
第五,難度焦慮。有些書就是很難讀,有些文章就是很難寫,有些知識就是很難懂,有些技能就是很難學……真正能讓你變強的東西,其核心困難是無法回避的,不下決心與之死磕,始終在周圍打轉,時間越長越焦慮。
焦慮的根源
歸結起來,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
再往深了說,焦慮并不完全源于我們的主觀意識,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天生屬性是避難趨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深處早就埋下了這樣的種子:急于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這才是焦慮真正的根源!焦慮是天性,是人類的默認設置。千百年來,所有的人都一樣,只是進入信息社會之后,由于節奏變快、競爭更強,這種天性被放大了。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自責或愧疚,也沒有必要與天性較勁,而應想辦法看清背后的機理并設法改變。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反著來,比如:
·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
·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真實的能力水平;
·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只是這些說辭就像是正確的廢話。道理誰不懂呢?關鍵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很想馬上給出答案,不過一兩句話顯然無法說清楚,特別是“提升能力”涉及方方面面,我只好將答案分布于書中的各處,倒是“保持耐心”這個話題可以先行突破。
耐心可以說是人類最珍貴的品質之一了,它直指我們急于求成、避難趨易的天性,可謂得耐心者得天下,所以我們不妨從耐心這個關鍵詞開始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