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房地產可持續健康發展研究
- 劉成高 徐維德
- 1173字
- 2021-02-08 17:58:29
第二節 房地產調控措施評價
一、調控的成效
首先,每次調控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房價快速上漲的勢頭。例如,2010年為遏制房價快速上漲,政府出臺“國四條”等調控措施,利用差別化的信貸政策遏制投機需求,部分城市開始實行限購。調控實施后,房價回落,庫存積壓。總體來看,歷次調控后房價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房價快速上漲的動能減弱。如果沒有這些調控,房價的上漲幅度也許將很難想象。
其次,調控使得住宅供應結構更加優化。熱點城市中小套型、中低價位的普通商品房占比增加,別墅供應規模明顯減小;租賃房和保障房占比偏小,但隨著租賃住房和保障房的不斷興建并入市,住房供應結構將持續優化。
最后,多次調控使得市場秩序逐步健全。圍繞土地出讓而進行的權力尋租現象大大減少;新房銷售實行嚴格管理,一次性公開全部房源,明碼標價,搖號選房,禁止巧立名目收取訂房誠意金、入會費等;嚴禁開發商、中介利用虛假信息制造緊張氣氛,哄抬房價;二手房交易市場中的不規范行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二、調控的不足
第一,行政措施過多,市場手段不足。行政手段主要包括限購、限貸、限售和限價。限購、限貸、限售對抑制需求尤其是投資性需求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一般來講,實施限購、限貸和限售后,成交量會首先下降,隨后,房價開始下降。限價是指控制新房銷售價格,這對控制新房價格具有直接作用,但無法控制二手房價格。行政管制見效快,但也存在損害市場機制,干擾企業自主經營的問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調控措施未能抑制房價和投機炒房,反而使市場運行更加扭曲和不公平,未來應更多考慮使用經濟手段。
第二,需求端調控過多,供應端調控不足。過去的調控都是短期行為,缺乏長期發展規劃。當政府認為需要對房價進行調控時,主要考慮的是調節需求,即通過差別化信貸政策抑制或刺激需求尤其是投機性需求,會收到明顯的效果。供給端調控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房地產的生產周期較長,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短期措施太多,長效機制缺失。2016年以前,我國將房地產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決定了房地產在經濟生活中必然成為經濟調節的重要工具。當經濟存在下滑趨勢時,通常放松對投資需求的限制,增加需求總量,刺激房地產價格;當房價過高時,出于民生考慮,又加大對投資需求的限制,降低需求總量,打壓房地產價格。我國的房地產調控主要在刺激與打壓之間頻繁轉換,速度較快,周期一般為2~3年。由于調控方向轉換較快,管理部門主要采用見效快、效果明顯的措施,主要是利用差異化的信貸措施和限購、限貸和限售等行政措施調控投資需求,有效的中長期措施相對不足。
第四,租賃市場發展滯后。目前,新房供應中,租賃房源占比偏小,主要為商品房;可供租賃的房源中,公共租賃住房占比極小,很難形成長期租賃。因此,應大力發展房地產租賃市場,探索租賃創新,加快推進“租購并舉”等改革措施,從而為房地產有序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