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2:規則清晰:設計規則
回想一下我們在這節開頭所講到的:像設計游戲一樣設計任務。在游戲設計中,一定要讓玩家盡可能邊玩邊熟悉、邊發現新的游戲目標——如果游戲一開始就介紹過多的規則,往往會讓玩家感到很崩潰。一般而言,一款游戲在最開始的規則和使用技能設定上都相當簡單,隨著技能不斷解鎖,規則也會不斷增加,游戲的目標也會變得豐富起來。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把規則設定得過于復雜,例如,每天將所有的時間計劃都定得滿滿當當、事無巨細,并且給出太多的約束,不準在做作業的時候玩手機,每天早上必須要堅持早讀……那么你一定會無法適應,因為你還根本沒有開始熟悉這款游戲,就一下子跳到最后一關,當然很容易就失敗了。
清晰且簡單的規則,是令你能堅持下去最大的外在驅動,而本質上,這個規則就是對自己的專注時間進行追蹤、分類、排序。
讓番茄工作法變得有用
番茄工作法是20世紀80年代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提出的,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被使用最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如果你在蘋果商店或者安卓軟件市場搜索一番,一定會看見成百上千款“番茄計時”的軟件。這種方法的規則十分簡易,依照以下五個基本步驟執行:
第一步:決定待完成的任務。
第二步:設定番茄工作法定時器至25分鐘。第三步:持續工作直至定時器提示,記為完成一個番茄。第四步:每完成一個番茄,短暫休息3~5分鐘。第五步:每完成四個番茄,休息15~30分鐘。
但恰恰是這個簡易的方法誤導了很多人。很多人在使用番茄記錄法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自己完成了一個25分鐘的番茄時間之后,便感到十分滿足,于是放下手頭的工作,準備開始短暫休息3~5分鐘。但真正開始休息之后,卻再也不愿意開始下一個“番茄”。可能因為玩了20分鐘手機之后又突然想到還有一封郵件要回復,回復完郵件之后又記起來應該去喝一杯咖啡,一不小心因為咖啡撒了一點到桌布上,突然想到應該買新的桌布,于是在購物網站上搜索好看的桌布……
番茄工作法是有一個簡單易用的規則,但這個規則卻經常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使用這種方法的朋友和我談論起它的時候,有的人會和我說,“我知道按照這個方法下去一定會有效果,但是往往在進行到第四步(也就是短暫休息3~5分鐘)之后,我就沒能再堅持下去”;也有的人會和我說,當他正處在番茄時段,突然好朋友打來電話,他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是接電話,還是直接掛掉?如果接電話的話,就不能按照番茄計時法工作了嗎?
我聽到很多這樣的討論之后,才意識到原來大家對于這種方法的誤解這么深!在遵循番茄工作法的規則時,有的人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尋找如何記錄番茄的工具,而一旦使用這個方法失敗,也無法找到真正的原因,于是只能換一個番茄計時軟件,但仍然會陷入這樣的困境;有的人選擇完全照搬這種方法,但結果是當面對時間沖突(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更加無法掌控時間。
實際上,番茄工作法的核心規則并不在于用什么軟件來記錄番茄,也不在于到底是“番茄”計時還是“土豆”計時,而在于這個工作法背后隱藏的關于時間的法則——那就是設定單位時間,以單位時間安排任務,提高對時間的敏感度。
單位時間尺度是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將所有任務都切分為一個一個的時間塊,而不是籠統地進行一項任務。在番茄工作法里,被切分的時間塊的時長是25分鐘——實際上在這里,25分鐘就是你高度專注的時間上限。但顯然,這個時間長度并不適用于所有任務:有些任務可能在15分鐘的時候你就會對它厭倦,也可能在完成另外一些任務的時候卻可以堅持1個小時而不用休息。就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當我在構思一個策劃的時候,可能并不需要25分鐘的時間提醒,相反,當我把構思策劃所需要的時間切分成一個個時間塊的時候,我的思緒還會受到負面的干擾。同樣,如果你是一名理科生,你在看數學的時候通常也會有這種經歷:一個很難的問題,通常不只需要25分鐘,它可能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才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番茄工作法就顯得沒有必要了。
但在其他一些任務中,番茄工作法就顯得很有優勢:比如當我背單詞的時候,我完全可以預計到,我背100個單詞平均花費的時間是25分鐘左右,同時也知道記憶100個單詞基本就是我高度專注的極限。如果我再背下去,可能會效果不佳,因此使用番茄工作法來監督和記錄背單詞的時間計劃就很完美。番茄工作法適用于容易拆分、且有明確目標和界定的任務,但對于那些傾向于創造性的工作(比如在準備一次演講,你可能隨時都有新的想法加入;比如在寫一本小說,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新的靈感),番茄工作法就不再適用。
更關鍵的是,標準的番茄工作法假設的是25分鐘是人高度專注力的上限,但不同的人專注度是不一樣的。我更推薦大家的是,自己去了解自己的持續專注時間能有多少。當然,持續工作或學習1個小時,眼睛的疲勞和長期坐姿的疲勞也需要調節,所以一般就1個小時左右站起來望望走走,然后腦子里回憶剛剛做了什么內容,這也是符合遺忘曲線的時間(1個小時之后復習第一次)的,因此這個狀態對于我來說比較靠譜。
但在這一點上,永遠不要跟隨別人的腳步。比如你自己的持續專注時間就只有20分鐘,那你就設定在20分鐘,假設你步子邁得太大非要設定在1個小時,那么完成一個番茄計時就很可能令你精疲力竭,喪失動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長度,然后完成一項任務之后,適當休息一下。如果你覺得疲憊,適當運動一下,比如做做基本的拉伸;如果你最近恰好在增肌,然后你也恰好在寢室學習,你可以順便做20個俯臥撐;如果你最近恰好在練魔術,你可以運用這一段短短的時間簡單地熟悉一下手法。
單位時間尺度的意義在于,讓你對時間更為敏感。
如果你的時間是以月來衡量,你常常會想不清楚具體到某一天應該干嗎——因為一個月可是有30天呢,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能往后拖;如果你的時間以天來衡量,那在某個小時你也常常會想不清楚具體應該干嗎——因為一天有24個小時,現在少1個小時又算什么呢?
但如果當你的單位時間尺度變到1個小時或者25分鐘,你將會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因為在這個時間區間里,你無法再逃避,你清楚地知道每一分鐘的價值,每一分鐘對于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也就是說,當你在進行任何一項對時間不太敏感的任務的時候,都可以采用番茄計時法:它相當于一個沙漏的作用,隨時提醒你“嘿,你看,這25分鐘你總得做出點什么吧”!
本質上,它是把每個 Deadline(截止時間)細化到一個一個小的時間塊,讓你能夠意識到每一段時間的價值所在。
不妨設想一下你可能遇見的所有生活場景,在什么情況下你才會對時間極度不敏感?如果讓你完成一項費事的報告,可能你根本都不用提醒,就會時不時地看一下表——因為你可能會感到很難熬。那在這種情況下,你根本不需要計時器。
恰恰是當你在網絡上和人聊天,無意間點開視頻就一直順著“視頻推薦”往下不停看的時候,才最需要一個時間提醒:嘿,已經過去25分鐘了,你應該做其他事情了!
因此,番茄工作法,不僅僅適用于任務,也適用于其他打發時間的事情。當你這樣運用番茄工作法的規則時,你才真正把它變得有效起來。
TIPS:回顧一下,在采用番茄工作法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你還沒有運用過番茄計時,不妨從現在開始使用它來閱讀完本書,這樣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你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從而更高效地完成其他工作任務。
四象限工作法
任務的分類和分塊(也就是番茄工作法所運用的規則)同樣重要。而關于如何分類,四象限工作法或許可以幫助你。
四象限工作法所采用的規則就是將工作任務從兩個維度劃分:是否緊急和是否重要。因此,這兩個維度可以將任務分為四大類:緊急且重要的任務、緊急不重要的任務、重要不緊急的任務和不緊急不重要的任務。
比如一個準備考研的學生,目前他的專業課學習是緊急且重要的,他還有一份兼職寫作的稿子明天就要交大概就屬于緊急不重要的,而他想健身練出人魚線就屬于重要不緊急的。(當然這個劃分并不絕對,如果他正在追一個姑娘,那可能練出人魚線就是緊急且重要的。)

將什么樣的任務劃分在這四個象限中的哪個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你當時具體的情況決定的。這也就是說,四象限工作法的劃分需要你隨著時間更改。你可以每一個月都將自己近期的任務這樣分一次類,做成一個表格,最好將這個表格記錄下來。這樣在你無所事事的時候更容易提醒自己:“哦,我還有書要看,而看書這項任務已經被標記為緊急,我必須完成。”
四象限工作法讓我們在規劃的時候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面對一個比較長的規劃,比如一周、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六個月的時間,我們根據之前估計的可支配時間,看看有多少時間是可用的。如果說番茄工作法是為讓我們能夠集中精力專注于目前的任務,四象限工作法則是讓我們把較遠的任務統籌起來的規則。如果我們計算了在一個月之內大致有多少小時是可用的,那就能先保證緊急且重要的任務在這些時間里被安排掉,再在緊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里面挑選相對效益更高的任務安排掉,最后再考慮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下個月有一門很重要的考試,內容是8個章節,而根據你對自己的了解,這8個章節每個章節大概需要1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那么顯然在這一項任務中,你至少要分配10×8=80個小時的時間。因為這門考試的重要性,目前來看應該算作緊急而且重要的任務。根據上一節你的時間記錄所得到的反饋,你周一到周五每天的有效工作時間能有7個小時,而周末有8.5個小時,那么一周就有52個小時的時間,也就是說,在現在看來,這一項任務每周要分配20個小時的時間。為了保險起見,你就應該在最開始的時候安排25個小時/周,以防之后有臨時事件發生。這也是你在安排任務時最需要注意的一件事了。當你對每一項任務都做出這樣的分類,并且從長期目標再拆解到短期目標,那每天要做什么,完成多少進度,和其他不太重要的事情如何協調(例如朋友找你吃火鍋,如果當天連這項緊急而重要的任務都沒有完成,那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先拒絕掉),這些問題就都可以獲得解答。
更重要的是,當你在運用四象限工作法這項規則時,一定會注意到:自己有很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被荒廢掉了。比如對于很多人來講,學好一門外語(例如英語)就是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目前沒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必要,只有當要準備四六級考試、托福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如果早一點開始學英語該多好啊!
有一些任務需要長時間投入,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這項任務幾乎都處于不緊急的狀態;但當它變得緊急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這項任務如此重要,但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挽回,最終只能懊悔“我要是早一點開始就好了”。
人們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短視。因為只能看到眼前一小段時間的利益,所以總是把緊急不重要的任務放在前面,當完成這些任務之后,便松了口氣,覺得那些不緊急的任務,都可以一拖再拖,直到無法再拖下去為止,而運用四象限工作法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在運用這項規則的時候,千萬要對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重視起來:這一部分任務的完成,正是拉開同其他人的差距的地方。你把這些任務列出來(可能是學語言,可能是培養一門興趣,可能是完成一個很難但很有意義的項目),并且一定要按照上面那個例子那樣的辦法,把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拆解,分配到每天的任務當中去,將這項規則和前面所講的時間記錄法結合起來使用,鍛煉自己對于時間的掌控能力。
進階規則:專注力排序
如果你對于時間的掌控能力并不太好,在學到了上面兩種規則之后已經感覺“我在生活中真正運用起來很有難度”,那么我建議你跳過這部分的內容直接看下一節。正如剛才所講的,在時間管理的過程中,你的技能不斷解鎖之后,再增加規則才不會使你感到疲憊。如果你盲目看了過多的規則而并沒有進行任何實踐,這就像是一個毫無內功的人卻一開始就依照著各種武功秘籍修煉,最終只會走火入魔。
當你已經可以把任務切割和分類的規則當作你的習慣時,你可以再回過頭來閱讀這一章的內容,那時候你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熱愛健身的人都知道在健身過程中有一個合理的健身安排相當重要。例如在健身的時候,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鍛煉胸肌,自然應該設計很多和胸肌鍛煉有關的任務。但胸肌并不適合天天練——肌肉是會疲勞的,間歇性的刺激反而是最有效的。因此在安排的時候,可能會在健身計劃中搭配有氧訓練,并且為了保證身材的勻稱性也會鍛煉其他的核心區域,比如背部、腹部以及腿部。例如你可以將背部和腹部一起訓練,隔天再練習胸部,這樣配合少量的有氧訓練,效果可能更好。同樣,時間專注也需要這樣的鍛煉和利用。
很多人的一個誤區就是,在時間管理上往往只注意客觀具體的時間。比如需要學習2個小時英語,恰好明天早上7∶30-9∶30估計有2個小時,那就學英語唄。
這樣的安排問題在于:明天早上雖然有2個小時的時間,但可能并沒有2個小時學英語的時間。
試想,如果你的專注力不強,剛起床的時候尤其容易分神,而且你又屬于“看到英語單詞就不太舒服”類型,那一大早安排學英語顯然不太恰當,因為雖然有2個小時時間,但用這2個小時來學英語的結果將會是你渾渾噩噩地打發了2個小時,什么都沒有記住。因此,關鍵的一點是你需要考慮清楚哪些任務是更加消耗你的專注力的,按照任務所消耗專注力的程度來排序,在考慮任務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時間的利用,更要著重考慮專注力的利用。
當你不僅從時間長度的消耗,也從專注力的消耗程度來考慮任務安排的時候,你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會大大提升。不妨設想一下這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你在一天中最能專注的2個小時學習,而在最不能專注的2個小時收拾房間;第二種情況是你在最能專注的2個小時收拾房間,而在最不能專注的2個小時學習。雖然你同樣花費4個小時的時間,但顯然第一種的效果優于第二種。
更重要的是,按照這種排序,你可以找到很多更有意義的任務。在這里所講的專注力消耗,其實是起始消耗——也就是當你啟動這個任務的時候,所耗費的專注力的大小。
有一些任務雖然開始的時候不愿意做,但是一旦做起來又比較愉快。例如在 TED 上看一個演講,可能最開始你寧愿刷朋友圈也不愿意看這個演講,但一旦看起來卻可能被演講者所提到的觀點深深吸引;而且相比刷朋友圈而言,看 TED 更能夠提升自己(至少對于英語水平提升有幫助吧)。類似的比如寫代碼,很多時候是一直拖著不想寫,但寫起來又會覺得比較愉快。這些任務起始消耗的專注力強度大,但是卻能夠令你持續,也就是當你真正投入的時候卻能夠給你像“玩游戲”一樣地快樂。
這就像高條件的放熱反應過程,雖然要求的起始溫度高,但是一旦開始就可以釋放出更多的熱量——這個“熱量”就是指我們的專注力。
當你把不同的任務所需要的專注力排序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去挖掘對你來說有放熱反應的那部分任務。當然哪些任務是你的“放熱反應”是因人而異的,千萬不可以把我剛才列舉的專注力排序中的任務直接運用到自己身上。你可以花半個小時,仔細思考一下從目前來看,到底有哪些任務是值得完成的?它對于專注力的要求怎么樣?
在進行專注力排序之后,實際的任務執行也需要和四象限工作法的規則結合起來——這也正是我強調要先熟練運用前面的時間管理方法的原因。有一些對專注力的起始消耗大,但卻能令你源源不斷產生興趣的任務,盡管它可能不是緊急的任務,你也可以把它放在緊急任務的前面;有一些任務盡管看上去很容易上手,但在過程中卻不斷消磨你耐心,這樣的任務就應該排在相對次要的位置。
高階挑戰:解鎖更多規則
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地利用時間,保持高效專注,那么制訂專屬于自己的規則當然是必要的。“專屬”的規則制訂并不是沒有章法地隨意設定,而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我把它總結為協調性原則、多路徑原則和遞增性原則。
協調性原則:如果時間管理的規則過于松散,自然起不到有效的指導作用;但如果你制訂的規則一點變通的余地都沒有,那么也不是好的規則。所以在設定規則的時候,應該讓這個根據規則制訂出來的計劃有回旋的余地。
多路徑原則:雖然規則是簡明扼要的,但是設計出來的規則最好能夠從多個角度實現目標。例如在考慮時間分配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時間的利用,也要考慮專注力的利用,更要考慮特定場合下資源的利用。
遞增性原則:不要試圖依照時間管理的方法,一下子就從一個特別沒有規劃的人變成第二天就能把工作計劃得細致入微的人。這樣做一定會適得其反,讓你根本沒有心情繼續下去。不要一次性實踐所有的方法,而是應該一點點去嘗試,當以前的規則變成習慣之后,再增加新的規則。
面對不同的情況,你自然會有不同的應對規則。在這里我和你分享一些我的辦法,或許可以給予你一些啟發。
任務被打斷的應對規則:學會使用書簽和收藏夾
在實現計劃的時候,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是計劃總被突發事情打斷。如果是無法延后的事情,比如老板安排的即時任務,自然先去完成這個任務;但還有很多時候會出現“雖然可以延后,但延后的這個任務也挺重要”的情況。比如你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另外一個很有意思或者值得探究的問題,但是它暫時和你要完成的任務不相關,那你就可能會很糾結:到底繼續干手頭的工作呢,還是被打斷去做那件事呢?
這種時候,請一定要養成使用書簽和收藏夾的習慣。書簽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記錄下一些零碎的東西,防止被打斷。多使用書簽的好處在于,可以幫你過濾掉大量你其實并不需要浪費時間在上面的知識。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如果你在網頁上看到一篇很長的有趣的文章,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收藏,然后關掉這個頁面。雖然這個行為聽上去很“偷懶”,因為很久之后你可能根本就忘掉了這篇文章而沒有在收藏夾中把它翻出繼續閱讀,但恰恰是這種行為可以幫你篩除掉大量的垃圾信息。因為很多你收藏的東西,本來就是不重要的東西,只是一時興起想要去了解而已。通過這種方式,你隔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現“其實這個資訊真的不重要,只是當時想隨便看看”,那這個過濾就是很有效的。
我以前正是因為不會使用收藏,而在任務管理上做了很多錯誤的選擇,看到無用的內容先看看,以此打發時間,而真正重要的任務卻擱置一旁。真正應該做的收藏恰好相反:收藏起來的好處就是可以過濾掉一些無用信息,而不是把那些真正重要的任務擱置一旁,在無用信息的閱覽中將重要任務忘得一干二凈!
當刷到那種看上去很有趣的文章或者新聞推送的時候,曾經的我往往會讀下去,而實際上往往讀過即忘,反而打亂了我最初的計劃。顯然面對這樣無效的信息輸入,一定要記得使用剛剛的方法:先收藏起來。
對于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能只依賴于書簽或者收藏夾,因為僅僅收藏起來多半會忘記它。我通常采用的做法是,額外加上一個備忘。按照我平時安排任務的辦法,每天都預留了20%的時間作為備用任務的安排,我通常會在這個時間設置備忘。養成這個習慣以后,我就可以統一處理本來會打斷我當天計劃的其他任務,在保證每日計劃按部就班的同時,也沒有錯過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碎片化時間的利用規則
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可能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因為今天我們總是太忙,忙著上班,忙著完成報告,忙著加班……我們拼命想要擠出時間,但卻發現我們最多的空閑時間,其實是在公交車上、地鐵上,或者在等待會議的那部分時間里。
碎片化時間其實并沒有那么碎片,真正碎片的,其實是我們在這段時間的專注力。例如當你坐地鐵去上班或者去吃飯,在地鐵上可能就有40分鐘的時間。你通常會認為這樣的時間很“碎片”,因為它看上去并不是一整塊的時間,但卻能讓你持續學習40分鐘,這其實的確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了呀(按照標準的番茄計時,這已經接近兩個番茄時間)。
因此我更愿意把碎片化時間稱為碎片化的專注力。在我們等待公交或者在地鐵上的這段時間里,我們根本不是因為時間太短而無法做很多事情,而是我們的專注力太弱而無法做很多事情。如果讓你在辦公室辦公,這問題可能不存在,但是讓你在擁擠的地鐵上,在嘈雜的交談聲混雜著地鐵報站聲里,你卻完全沒有辦法集中精力處理復雜的事務。
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關鍵,就是找到在這種場景下你的專注力足以應付的事情。具體方法有哪些呢?
1.完成簡單的工作,去做并不需要太多精力就能完成的工作。
想要找到不需要太多精力就可以完成的事項,實際上就涉及我們上一環節說到的按照專注力排序——從那些對你來說專注力要求較低但又是必做的事項中挑一件完成。
如果你一下子想不到要做什么,你或許可以參考我如下的經驗。
回復郵件:對于郵件較多的人來說一般都要留出處理郵件的時間。那自然可以把這部分時間挪到地鐵上,這樣為之后的事情省下更多的時間(如果你擔心信號不好,完全可以把郵件都編輯好放在草稿箱里,到了辦公室一鍵發送就好);當然你也可以做整理文檔一類的事,如果你經常用平板電腦辦公或者看書的話,就可以趁這個時間整理已經看過的書、做好的筆記,等等。
另外,如果你還記得在“任務被打斷時的應對規則”中提到,可以把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內容用書簽標記,那么在碎片時間里,書簽或者收藏夾的功用就可以發揮了。你可以在這樣低注意力的情況下完成書簽里的任務,而將之前專注力較高和整塊的時間都留給較難的任務,這樣就增加了時間利用效率。
2.揚長避短:利用場景優勢。
人是一種特別依賴于場合的生物。比如你可能會在一個酒吧和朋友大談情感問題,但是在教室里,盡管面對的是同一個人,你也會覺有些難以啟齒。因此,你的任務安排可以和場景結合起來,避免場景帶來的劣勢。在地鐵上,是什么影響了你的專注力,讓人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看書和工作?影響因素無非是:人來人往,太嘈雜,看不進去書。那為什么一定要選擇看書呢?聽,會不會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比如你可以把參加的知乎 Live 都放在地鐵上來聽,而不用回家專門再花時間。你也可以聽 TED 演講或者網易公開課,或者 Coursera,因為這類音頻或者視頻最能夠抵御嘈雜的環境。
更進一步,你甚至可以運用這個場景的優勢。如果你喜歡寫文章、寫小說,那在公交車站或者地鐵站觀察生活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你完全可以去構想現在正在打電話的那位女士為什么蹙眉,她的神態有什么特點,這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方式。你會發現,當你真正寫作的時候,你待在家里構想反而耗時更長,那為什么不利用這個機會積累素材呢?
這些方法,需要你不斷地使用,一段時間后你就不會覺得在碎片時間里無事可做。
3.多做回憶和整合的事情。
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做回憶和整合相關的任務是不錯的選擇。就自己來說,我會回想前一天做的事情,這也是我從小養成的一個習慣。小時候,媽媽會讓我在睡覺之前總結今天做了什么事情,當時主要是為了鍛煉我語言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在這個時間相當碎片化的時代,你可以把這個任務,變到早上等公車的10分鐘,或者變成等早點的那5分鐘。
總結:最近24小時我做了什么?思考:有哪些關鍵的事項是值得注意的?復盤和優化:我都用了什么方法?我都學到了什么?有什么辦法可以做得更加好嗎?
回憶和整合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玩德州撲克的高手,每天都會記錄自己的狀態,失誤的牌和原因。同樣,股票交易員也有這樣的素質,每天都會寫交易日志。無論你選擇這樣類似于冥想的辦法還是記錄下來,最重要的是要保證自己有收獲才行。
當你嘗試去歸納整理的時候,或者反省的時候,往往會更集中注意力,一般來講,用大塊的時間來進行這樣的行為比較浪費時間,這恰好就是最大化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方法。你去回想,去總結,這其實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而當你在輸出內容的時候,自然就保持了精力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