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1:量化目標
如果有一款游戲讓你愛不釋手,那這款游戲在設計上必然有令你著迷之處。從架構上講,游戲最關鍵的設計就是任務設計:如何設計適當的難度關卡?如何讓玩家可以在每一個任務完成后都有成就感?如何讓玩家清晰地感受到“快感”?
設想一下你打開了一款你從來沒有玩過的游戲。在游戲開始的界面,系統提示你接到第一個新手任務。你打開任務箱,發現里面只有一條任務:請讓英雄變得很厲害。
你一定會有點摸不著頭腦:這算哪門子游戲,讓英雄變得很厲害是什么意思?是讓他快速升級,還是讓他擁有很多裝備?或者獲得很多技能?
顯然,這個任務最大的問題就是“過于空泛”:接到這個任務的玩家會完全搞不清楚這個游戲想讓他做什么——他只能嘗試在游戲里隨便玩玩,然后便會感到無聊,甚至會抱怨:“是誰開發了這么無聊的游戲啊。”
但很多人卻恰好采用了這種“無聊”的方式開發“生活這款游戲”。學英語的時候,他們雖然知道應該好好學英語,卻并不思考具體應該怎么做:是記一萬個單詞,還是閱讀一萬篇文章,或者進行一千個小時的口語訓練?如果要記一萬個單詞,根據自己的記憶力,應該如何安排背誦計劃,又應該如何復習?如果是閱讀文章,以現在的詞匯量應該從什么難度開始?如果是需要練口語,是不是要尋找學習伙伴,每周以什么頻率訓練?
如果你沒有將你的任務細化成一個一個小小的目標,那么這個任務一定很難完成,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如果你的目標是模糊的、寬泛的概念,那么你一定要將它清晰化、細節化,并且拆分成可執行的最小單位。
這一點在游戲設計之中隨處可見:玩一款游戲的時候,系統會提示你先到村口找到 xxx,再去 xxx 撿寶物,然后就可以打野怪啦。面對這樣清晰的目標,你可以一步一步去按照指令實現,而不至于產生上面那樣“這個游戲到底要我干什么”的困惑。
細分到不同的場景,并把大任務切割為小任務,是制作游戲的基本前提。如果游戲一上來就告訴你這個游戲是為了打最終 boss,卻不告訴你具體的執行方法,那么你當然無法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把目標精確拆分的能力,來自對自身的了解。你需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把它條分縷析,設定成一條一條可以被執行的指令,而實現這一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列“To do list”(列待辦清單)。
To do list !
To do list 可以說是很簡單同時也是很古老的辦法。關于它的方法,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列出未來日子里你應該要做的任務,并且為它們分配適當的時間。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 To do list 的表格:
————————————————————————
20XX.XX.XX
7:30-8:00洗漱,早餐
*8:00-9:00 CFA book2 P344-370
*9:00-10:00 TPO 口語一套
*10:00-11:00英語寫作
11:00-12:00散步,吃飯,英語聽力訓練
12:00-13:30午休
*13:30-15:00健身(胸肩聯合訓練)
*15:00-16:00 TPO 口語一套
*16:00-17:00抽象代數
I 17:00-18:00吃飯,一個 TED
*18:00-19:00 TPO 閱讀一篇+聽力三篇
*19:00-20:00英語寫作
*20:00-21:00 CFA book2 P371-405
21:00-22:00回復郵件,洗衣服,收拾,買收納盒
總計:9.5個小時
完成:
————————————————————————
這個看上去很淺顯的方法,在使用的時候卻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很多人錯誤地使用了這個方法,所以并沒有讓它發揮真正的作用。要想讓它發揮真正的作用,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列出應該做的任務,而不是所有需要做的任務。
一個最典型的誤區是,把 To do list 當作自己所有要做事情的“收納箱”:不管是否緊急,不管是否能在最近完成,不管是否是真的有必要完成的任務,都往這個清單里面放,最終的結果就是清單有太多太多項細分的內容,而自己看到這些任務的時候反而無從下手,甚至在完成某一項任務的時候,又想到還有另外一項待辦事項,導致思緒變得雜亂起來。
如果你每天清單上都有20件事情,并且這些事情沒有輕重緩急之分,那這樣的清單價值甚少。這就相當于游戲任務箱里滿是各種奇奇怪怪的新任務,一定會讓玩家感到焦慮。當你看見清單上大量的任務都沒有完成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糟糕,又沒有做完,我是不是太笨了”的負面心理暗示,進而在負面循環中將任務越拖越久。
因此,你在列 To do list 之前必須要分清楚,什么任務是你真正應該做的,而什么任務是你需要做但實際上并不會立刻就做的。
第二,為任務規劃時間,而不是隨意地安排。
在安排任務的時候,很多人并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只是將任務簡單地羅列出來。這是不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因為每個人有自己智力、體力的峰值。如果你在早上起床的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而在下午往往體力比較充沛,那你就更適合在早上給自己分配需要偏記憶型的工作,而下午去鍛煉或者做些體力勞動。如果在你的計劃中將這樣兩項事務顛倒過來,那就浪費了你自己的最佳狀態。
如果你已經正確地規劃出了你要做的事,那么你還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時間點往往很關鍵,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自己在什么時間點應該做什么。你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把任務大致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分為四類:體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記憶力。然后思考不同時間段你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很多人在剛剛起床的時候往往腦子不太清醒,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都較低,那么你可以做些和體力有關的事情,例如打掃衛生、健身,或者是完成一些耗時但是重復性的勞動,例如回復郵件,整理前一天的文件,等等。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自己在什么時間段做什么事情最高效的規律,那接下來你最應該做的就是把這些規律固化為習慣。很多人正是因為缺乏“固化為習慣”這一步,才導致生活中有大量的時間被無效消耗,時間管理就成了寫在紙上的“理論上能完成”的事情,卻不能有效地執行。
如何養成這種習慣,這一點還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談到,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在養成習慣之前,找到適合自己的規律才是最關鍵的。如果你沒有對自己什么時候創造力高,什么時候會靈感乍現,以及什么時候你更能集中精力思考難題的規律進行總結,那么你暫時養成的習慣一定會很容易被破壞掉:因為它不符合你的天性,你自然很難保持。
第三,制訂計劃時要面向未來,但最重要的時間是接下來的1小時。
To do list 本質上是面向“未來”的計劃表,它不僅僅是針對一天做的規劃,也可以是你三天、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的規劃。
時間跨度越長,在規劃的時候往往就會面臨更多的變動:你可能清楚地知道接下來這一個小時,你會雷打不動地待在辦公室寫報告,但是對于接下來一周你能完成什么事項,往往就沒有那么確定了。
我在規劃較長期的任務(例如一個月的任務)時,往往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不要規劃得過于復雜,而要集中專注于一件大事。
一天之中你的任務規劃可能會很瑣碎:如果你是在職人士,可能要回復郵件,和 XX 打電話,籌備預定某項會議、一次業績展示,撰寫研究報告,等等;如果你是一名學生,可能要完成兩門不同的功課,看一本推薦書目,找老師談話以及社團聚餐,等等。但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到一個月來看,這些瑣碎的任務,往往不會產生長時間的價值,而真正有價值的事情,需要你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投入時間。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我們被強制性安排的各項任務之外,我們能支配的時間其實相當有限。因此當你決定這個月應該做什么的時候,一定要集中專注于一件大事,并且把它拆解開來,然后分配到每一天。在討論長期計劃的時候,有些人喜歡列出所有在未來要做的事情,例如:學英語、健身、準備從業考試、學繪畫、學吉他……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沒有一項能完成——沒有人有精力同時完成這么多項堆積在一起的任務,我們能做的就是各個擊破。因此,當你決定這個月主攻英語的時候,就不要把學繪畫、學吉他也放進計劃中,而是要把學英語這個目標拆解開來,想想自己一個月能到達什么地步,然后再分配到這個月每周的任務中,再在每周的任務中,根據這周自己的實際情況,給自己制訂每一天具體的任務。
但無論你在 To do list 中列出了什么,你都要記住最關鍵的時間永遠是接下來的1小時。不要總是把任務一口氣安排到最后,看上去井井有條但實際上永遠拖延到最后1分鐘,這并不是好的時間管理方式。最好的狀態是,如果自己覺得這會兒不錯,盡管并沒有安排接下來的任務,也不要浪費接下來的1 個小時。每一個“接下來1小時”都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時間管理的精髓。
任務清單該怎么做?
一、每天列出一件令你有成就感的工作,并把它作為今天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長時間都處于“我都不知道我做這些有什么意義”,那你一定無法堅持下去,甚至你會因此而抑郁。
人如果長期沒有感受到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必然會懷疑自己行為的意義,進而否定自己的價值。受到負面心理判斷的影響之后,我們往往會隨之產生易怒、焦慮、沮喪等情緒,進而使工作的效率變得更低,從而陷入一個死循環——“時間仍然是24小時,但是我什么都不想做”。
陷入這樣的狀況是很糟糕的。要走出這樣的心理低谷,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避免長期陷入這樣的狀態。如果你每天都找到一件讓自己覺得很滿足很有意義的事情,那么你自然能夠從中汲取心理能量,并且收獲更多的能量。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工作太忙,而且常常懷疑自己做的這一切沒有什么意義。
我問她:“除了工作以外,你還有什么想做的事嗎?”
她說:“我想畫畫。”
我建議她每天晚上都抽出半個小時的手繪時間,就算再忙也堅持這樣。
她說:“不行,我實在太忙了。”
我說:“你就算再忙,也總有某一天恰好工作比較輕松吧?
就趁著恰好輕松的那一天,不要和朋友去 party,也不要去 K 歌,對,你一有時間了,就用來畫畫吧。或許你第二天就會發現,你的心情比頭一天好多了,也沒有那么累。再之后,如果你能夠按照我的這項建議堅持——一有時間,就用來畫畫,你會慢慢發現,其實自己沒有那么忙。”
一個月后,她告訴我她感受到很明顯的轉變,她感覺自己對目前工作的態度變好了,也不再有那種抵觸的心態了。
找一件簡單的事情,試著每天完成它,這樣會增強你的成就感,而不至于陷入“今天我什么事情都沒有做成”的懊悔和“我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的沮喪中。
二、留出過渡時間,列出備用任務
在列 To do list 的時候,往往會存在一種傾向:就是把每天的任務都塞得足夠滿,恨不得再多做一些事——但真正執行起來的時候,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因為事項規劃得太密集,甚至把吃飯的時間都算上,這樣的話,一段聊天、一通電話或者臨時派來的一個任務,都可能讓計劃沒有辦法達成。面對這種情況,你可以每天為自己預留出1~2個小時作為調整和過度。例如將每天晚上睡前的1個小時設定為讀書的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段的“讀書”任務并不是緊急任務而只是作為備用任務,如果當天有其他事情沒有做完,你可以使用這部分時間來完成沒有完成的事情。這樣的安排可以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增加自己規劃的連續性,而不至于因為突發因素變動太多,感覺很難掌控。如果你按照60%的時間做有計劃的任務,20%的時間做突然的任務,20%的時間做備用的任務(當然,具體的比例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經驗做調整),那么你在管理時間上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三、把 To do list 當作自己的回顧日志
To do list 不僅僅是一個要做什么的列表。當你完成一天的任務之后,它也成為你今天狀態的記錄。
從這份記錄中,你至少可以知道:
●自己今天完成了哪些任務?能不能回顧一下這些任務,加深一遍印象?
●有哪些未完成的計劃?是自己的狀態不佳,還是計劃太難,應該要如何調整?
●有哪些事情是更值得做的,但是卻因為做另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而被放棄了?應該如何調整?
如果你學著對每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按照上述的辦法進行反思,你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快速進步。
如果你已經開始試著列 To do list,或許在列 To do list 時,發現自己對時間的掌控太不精確了。例如本來計劃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最終花一整天時間才勉強做完;而另一些本來計劃3個小時才能搞定的任務,卻驚訝地發現1個小時就完成了。計劃的復雜性正在于此。計劃需要你挑選時間、規定方法,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如果你只是列出計劃,但卻不能完成計劃,計劃用時和實際用時相差甚遠,就會導致執行計劃時感到并沒有太大的用處:“計劃不如變化”,那還不如不列任務清單呢。
但這并不是“計劃”本身的錯誤。發生這樣的情況只是因為,你對自己還不夠了解。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對時間的掌控能力,你自然不能設計好相對應的任務。這就像一個游戲設計師,如果不了解受眾的喜好和他們的能力,必然不能設計出一款好的游戲。
好的時間管理和高效專注來自對時間本身的掌控程度。關于這一點,柳比歇夫提供了一種辦法。
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
在《奇特的一生》這本書中,作者格拉寧詳細介紹了這種時間記錄法。柳比歇夫是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50多年來堅持這種時間記錄法,一共發表了70余部學術著作——這是多么令人驚嘆的工作量!當作者談到柳比歇夫的時候,他說:
柳比歇夫的治學博大精深,他既是一個狹隘領域的專家,又是個雜家。他的知識面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如數家珍。他懂復變數理論、農業經濟、羅·費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古希臘古羅馬,天知道他還精通些什么。這不是說他要當萬寶全書,更不是提倡我們死背硬記。
我不打算通俗地闡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貢獻。我感興趣的是另一個問題:他,我們同時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產生了那么多思想,這是用什么方法達到的?最后幾十年里,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關鍵不是在數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樣、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對我最有吸引力的正在于他的記錄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舉,不管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這種工作方法是獨立存在的。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純技術性的工作方法,一點也不新奇。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幾十年來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為柳比歇夫的生活的骨架。不僅保證了最高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證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把這個方法的核心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把每天的有效工作時間和所做的事項記錄下來。我們拿柳比歇夫50幾年的日記中的其中一天作為例子——1964年春季的一天:
1964.04.07
*分類昆蟲學:3小時15分鐘
*鑒定袋蛾:20分鐘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鐘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鐘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鐘
*閱讀《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鐘
*閱讀托爾斯泰《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時25分鐘
基本時間合計:6小時20分鐘
————————————————————————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種方法的時候,我以為能從中學到什么聞所未聞的理論,但當我讀到這里的時候,不免覺得有點失望,因為這種方法實在沒有什么新奇之處。我心想,這不就是把所有的時間記錄下來而已嗎?這種“笨辦法”有什么奇特之處?
當我第二次讀到這本書時,我才注意到作者在闡述這個方法時特別說明了:
柳比歇夫不是一個天才,天才永遠是那個集大成的幸運者。
一種事業,總有許多先驅者為之獻出智慧,最后輪到一個人來完成它,這個人就是天才。我之所以對柳比歇夫產生興趣,正是因為他不是天才,因為天才是無法被分析和理解的,天才只適合于讓大家來贊美。至于柳比歇夫,他吸引人的是他管理時間的秘密,他靠這個秘密得以施展身手。
……他幾乎從未抱怨過自己沒有時間。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時間總是夠用的。不,最好還是用另一種說法:他們的時間要比別人多些。我不由自主地記起康斯坦丁·格奧爾基耶維奇·帕烏斯托夫斯基在杜布爾塔如何長時間地散步,津津有味地講講述了他自己有趣的小故事。他似乎無所事事,因為他從不來去匆匆,從不說自己忙,然而他卻比我們任何人都干得多。至于他什么時候干的?不知道。
像柳比歇夫這樣的人,他們似乎同時間建立了一種神秘的、誰也猜不透的關系,無所畏懼地面對我們無法打敗的時間之神。
我才注意到這本書的真諦:柳比歇夫本來就沒有提供一種天才的辦法,他提供的就是一種“笨辦法”呀!它不是一條捷徑,它需要你持之以恒地按照這種方法執行,它需要你按照這種有些枯燥的方式記錄下你所做過的事情,并記錄下它占用時間的長度。
這種方法對于天才來講可能會過于煩瑣。但是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柳比歇夫不是一個天才”,而我們都不是天才——面對時間,誰又是天才呢?難道誰有什么特異的稟賦可以將一天的絕對時長變成48個小時?難道誰能面對時間永恒的流逝而不感到擔憂和焦慮?
正是憑借這種記錄,柳比歇夫培養起了對時間驚人的直覺:當他記錄閱讀花費1個小時的時候,他并不需要再掏出懷表,計算一下是否真的用了1個小時。他的體內就像有內置的時鐘,不用依照鐘表顯示的時間去衡量,而僅僅依賴長期培養起來的對時間的直覺就足夠了。
這才是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真正奇特的地方!柳比歇夫就像一位經驗十足的醫生,精準地拿著手術刀解剖自己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他不再需要一本“醫學指南”來告訴他應該從哪里下刀,應該怎樣解剖,因為他已經確切地了解時間的一點一滴,清楚地知道時間的紋理和脈絡。他不會浪費時間,更不會去“消磨時間”——這件事對于他來說好像是不存在的。他總是在用時間創造價值,或者認識世界。
他的時間好像是物質的,不會無影無蹤地消消亡;它變成了什么,總能查得出來。因為他做了確切統計,獲得了時間——這是最實在的收獲。
一生的時間是多么漫長,有的人可以用它成就無數的事情,可以建立公司,可以寫出著作,可以提出全新的理論……但一生又是多么短暫,如果你一點也不在意它,等到時間溜走了,你才會意識到一切轉瞬即逝。這兩種人生的分水嶺,就在于你有沒有真正掌控時間。
我們擔心時間的流逝,我們總想在這一分鐘尋找到足夠多的快樂。面對過去的時間,我們總是感到懊悔和內疚,遺憾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們總是無法掌控我們的下一分鐘、下一秒鐘。時間流逝著,我們感到如此無助,我們內心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恐懼,這種恐懼驅使我們總是做眼前最“舒服”的事情,卻忘了要做“最有價值”的事情。這樣做的結果是,當我們在做計劃、在想要合理利用時間、設計恰當的任務時,有可能僅僅在“計劃”而已。
因此,在和時間之神的游戲中,我們永遠是被戲弄的:時間之神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弱點,它讓我們對時間的真實價值視而不見。
但柳比歇夫不是這樣的。時間記錄法對他來講不單單是一種記錄時間的辦法,更是應對時間的哲學。
他善于捕捉具體的時間。他學會了如何同跳動著的脈搏和正想溜走的“現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數的、日益減少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長時間,緊緊攥住它,盡量做到不輕易浪費時間,連點滴時間都不放過。他對時間就像對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糧那樣重視。……原來,人的一生完全不像通常人們所認為的那么短暫。這里問題不在于壽命長短,也不在于工作安排得是否充足。柳比歇夫的經驗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個小時、一小時中的每一分鐘,時時考慮實效。一生的時間是極長的時間,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個夠,可以讀大量的書,可以學會好幾種語言,可以出門旅行,可以飽聽音樂,可以教育子女,可以栽培花園,可以培養青年一代……
當面對時間之神的時候,他可以輕松地說:“嘿,雖然時間走得很快,但是在過去的每一段時間里,我都收獲了一份財富,而且我都把它記錄在了我的檔案里!”
這種“笨辦法”反而成了絕頂聰明的招式。你或許可以把這種對時間的運用方式看作是一種“修行”。它不是你一天就能養成的習慣,也不是你做了就能立竿見影的方法。我們和時間的較量是持久的:把時間管理當成一個游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不僅是你管理時間的方法,也是你面對人生的理念——時間短暫,光陰易逝,而有意義的人生,就是把每一分鐘都利用到極致。
如果你想要實現真正地專注,我建議你試一試這種時間記錄法。當你開始記錄的時候,千萬要知道這份記錄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也不是為了炫耀或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做,而是切切實實地為掌控自己的時間而做,因此你需要自己監督自己,自己向自己匯報。
記住,這種方法真正的要義在于:了解自己,精確地感知時間。具體體現在三點:
一、只記錄純粹工作時間
所謂純粹工作時間,是和模糊的工作時間相對應的,它不是指你工作的那一段時間,而是指你真正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工作的那段時間。如果你在工作的時候沖杯咖啡,美美地享受半小時,這不能算作是純粹工作時間,同樣的道理,吃喝拉撒都不能算作純粹工作時間。我最開始這樣記錄時,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純粹工作時間少得可憐!
我以為自己在圖書館待了4個小時就是認真學習了4個小時,但當我把這4個小時以內所做的事情都列出來,才發現自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專注。
10分鐘:去飲水機接水,順便散步一圈
35分鐘:和朋友閑聊15分鐘:在網絡上搜集資料
15分鐘:點開了其他網站,無意義地瀏覽網頁
45分鐘:認真看書,邊看書邊做文獻綜述
30分鐘:休息,并點開了一個視頻鏈接,規劃晚上的時間安排
30分鐘:繼續閱讀文獻
15分鐘:和朋友討論文獻
45分鐘:閑聊
如果足夠仔細地看我真正純粹的工作時間,只有搜集資料(15分鐘)、閱讀文獻(1小時15分鐘)、討論文獻(15分鐘)。我以為我學習了4個小時,但真正計算下來,卻只有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這可是兩倍的差距!當你開始把純粹工作時間從雜七雜八的事項中提取出來,你才能意識到自己有多少時間都被耗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這種情況在一開始可能是經常發生的,你需要有意識地去改變。例如事先規定和朋友討論的時間,設置一個鬧鐘,防止長時間的瞎侃;搜集資料的時候,從一開始就盡量不點開一些無用的鏈接,以防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
當你開始這樣做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純粹工作時間開始多起來。一開始可能4個小時中可以有2個小時,逐漸變到2個小時15分鐘,逐漸變到2個小時30分鐘,逐漸變到2個小時45分鐘……
你會發現自己的時間突然之間夠用了。聽到這里,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這樣的人生,就像被表格束縛了一般,真的能算作快樂的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復雜,但從一個記錄法使用者的角度,我想把我自己的體會告訴你:在記錄和改進的過程中,我并不會感到一切都被限制住了;相反,因為時間被利用得越來越有效,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自己正在進步——因為充滿對未知的探索,我對我所要做的事情會變得更加興奮。這樣做或許少了很多因為一時沖動而消磨時間的快樂,但你會真正體會到一種更持久的快樂——來自自我創造和了解世界的快樂。正如在《奇特的一生》中,作者評價柳比歇夫時所講到的那樣:
他感受到,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復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樣具有這種只有一次、不可復得的性質。不管多么奇怪,他的純理性竟產生了熱情,由于他的理性,生活的奇跡每天層出不窮、令人吃驚——他的時間統計法使這種神奇性不斷翻新。
只記錄純粹工作時間,還蘊含了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精準記錄。最初的時候,因為你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很弱,所以往往無法做到靠直覺就可以判斷自己用了多少時間。客觀上可能是因為你沒條件及時記錄,出門在外,或者手頭的活太多;主觀上可能是你發現自己一天啥都沒干又混過去了,不甘心,所以就更傾向于給自己填一些模棱兩可的時間記錄。
什么叫模棱兩可的時間記錄呢?比如思考人生、提升自我、鍛煉思維這類的記錄——你都根本不清楚,你在這段時間內學到了什么!
不要使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時間記錄方式。回到最初談到的那一點,你是為了掌控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出于自我麻痹在做記錄。了解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弱點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有對自己真誠的人才有可能做到。
二、可持續是你最應該考慮的
我曾經給別人講述時間記錄法的時候,收到這樣的提問:我已經明白這種記錄法的規則,那應該用什么本子或者軟件來記錄呢?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他可能覺得應該有一種固定方式,然后循照著這種固定方式照做就可以了。
但情況并不是這樣。記錄時間不是在表達一種崇拜,當然也不是一種宗教,而是幫助你自發地了解自己。如果你是一個隨身攜帶電腦的人,那你用電子表格或者文檔記錄當然是可以的;如果你更喜歡紙質的感覺,也可以選擇買一個記事本來記錄。當然,你將這兩種方法混合在一起也完全沒有問題。
當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隨時提醒一下自己初衷是什么:是切切實實地自我提升,通過更多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來充實自己,同時更好地提升效率;而絕不是為了賬面上的好看,瞎填些模棱兩可的時間和工作記錄來哄騙自己。
這就好像有人為健身一開始就買齊所有裝備,也買好蛋白粉、谷氨酰胺,但其實他的鍛煉強度根本還用不著這些;也有人為練英語聽力,先把聽英語的軟件都下載一遍,然后把 VOA、BBC、NPR、CNN、經濟學人塞滿硬盤,之后卻心安理得地開始玩游戲。這樣的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等很久之后,他們的水平仍然在原地踏步。
打破你的儀式感,這是第一步。最關鍵的事情,就是從現在開始著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上我知道應該這么做”。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堅持下去。你可能有一萬種理由堅持不下去,例如今天實在太累,例如已經忘記早上做了什么,例如今天沒有帶那個用于記錄的小本子……我無法列舉出所有可能令你終止的情況,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它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只是一個借口而已。
如果我們自己總是慢慢吞吞或者隨意揮霍時間,那么生活就不等人。半個小時對我們來說不算精選的時間。在這里我們只承認整段的時間,只承認不受客觀環境和偶然事件干擾的大段時間。只有在這樣的時間里,我們才打算大顯身手。對于稍短一點的時間,我們馬上會借口外界干擾、客觀條件而認為不適用。啊,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條件,具有充分權力和理由的客觀條件真是威力無比!把責任往它們身上推,那是多么輕而易舉啊!我們沒有注意到,這些借口正在削弱和腐蝕我們的靈魂……
三、如何使用這份記錄?
時間記錄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為了對抗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們總是不能清楚地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第二件事是我們總是不能清楚地知道我們做過什么。
因為遺忘,所以你才需要記下來——這樣當你需要對某段經歷進行復盤的時候,你才有跡可循。從這些記錄中,你可以得知你存在哪些不足,對什么樣的知識最不能專注,你應該如何改進。
你可以把時間記錄法看作是 To do list 的逆過程:To do list 是在事前對將要做的所有事情進行規劃,而時間記錄法則是對已做的事情進行總結。
如果你已經對時間有著足夠精準的感知,那么你可以直接列出 To do list,并且在完成一系列任務之后,To do list 就直接變成你的時間記錄。
但無論你是采用 To do list 還是時間記錄法,最重要的一點,我需要再強調一次,就是真正掌控時間。在這一點上,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經驗和教訓。我見過那種可以持續每天專注10個小時有效學習的人,向這些人學習時間管理經驗,你可能得到的結論是“專心就好啦”。但是這種回答往往并不奏效,因為人對于時間的控制力天生就有差異。同樣地,你可能從某一雜志上讀到人平均的高強度注意力是多少分鐘,但是這可能并不適用于你。
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那樣,你需要了解自己的特性。只有你堅持這樣做,你才能逐漸對自己形成一個判斷:每天能夠高效專注的時間有多少?能夠處理簡單事務的時間有多少?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投入的時間有多少?
如果僅僅是一天的任務,記錄不記錄看起來對你生活的影響都不大。但是對于更長期的、更復雜的事務,它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比如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最好的記憶時點是在學習一個知識之后的1小時、12個小時、1天、2天、4天、7天,那么在什么時間復習,我們就需要通過之前的記錄來為自己做安排。
人是需要與自我抗爭的,而抗爭的最好辦法,就是了解自己——這就是時間專注法則最關鍵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