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古史(2)
- 世界歷史1000問(超值金版)
- 水中魚主編
- 5149字
- 2014-02-12 18:01:46
古時候的印加族,每收進一捆莊稼,就在繩上打個扣,用來記錄收獲的多少。我國古代也有“結繩而記”的情況,也就是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來記數。羅馬人最初用手指作為計數的工具,他們要表示1個、2個、3個、4個物體時就分別伸出1個、2個、3個、4個手指;表示5個物體就用1只手,表示10個物體就用兩只手。我們現在還可以在羅馬數字中看出這些痕跡,如用I、Ⅱ、Ⅲ等來代替手指數。要表示一只手時,就寫“V”字形,表示大拇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這已是數碼的雛形。數字符號的引進,是人類對數學認識的一大進步。它標志著“數”已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來了,具有獨立的地位。
何謂軍事民主制時期?
所謂“軍事民主制時期”,是指氏族制度的解體或從野蠻到文明的過渡時期,也被稱為“英雄時代”。這一歷史時期,既保留了原始民主因素,又具有軍事的特點。根據摩爾根對“易洛魁部落”的研究,軍事民主時期除軍事首長外,還有人民大會和議事會兩個典型的民主機構,用以保障民主的實施和限制個人權力膨脹。軍事民主制是社會發展和戰爭的產物。早期氏族部落間就時常發生沖突,但戰爭只是為了血親復仇,地界糾紛等等,所以軍事民主制形成的初期,民主因素較多。軍事首長的職位只意味著責任和義務。他們受到群眾的尊敬和信賴,一般沒有特殊的權利和報酬。
為什么國家的產生是人類歷史轉折點?
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始終存在著兩種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衣、食、住及生產工具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人種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發展)。社會制度受這兩種生產的制約。在物質資料生產水平低下時,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制度,成為國家產生以前對社會進行管理的基本社會制度。隨著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關系逐漸代替了血緣關系,使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新的社會制度取代了由血緣關系決定的氏族制度,這就是具有公共權力的國家制度。恩格斯曾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指出原始社會制度瓦解是個逐漸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現和奴隸階級的形成是國家產生的前提。在原始社會,生產發展到社會第一次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的分離)時,就已經有奴隸出現,而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分離)時,奴隸已成為農業、手工業的主要勞動力。這時國家尚未出現,只有階級形成后,當兩個對立的階級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時才出現了國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這是馬克思主義同一切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家關于國家起源理論的基本分歧點。
你知道尼羅河泛濫節的由來嗎?
從前,尼羅河的下游是平靜的,上游卻是喧鬧的。當尼羅河從蘇丹境內奔騰而出時,洶涌澎湃、勢不可當。尼羅河像時鐘運轉一樣,每年7月,上游地區暴雨猛降,山洪暴發,渾濁的河水穿過一道道峽谷險灘,自南向北,傾瀉而下;9月,河水吞沒全部谷地,大河兩岸形成一片汪洋沼澤,這就是尼羅河的泛濫;直至10月底,雨季過去,河水隨著下降,流入河床。每當河水泛濫期間,積下的一層層肥沃土壤,卻是谷物生長的天然肥料,它給埃及人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因此,可以說尼羅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源。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逐漸在尼羅河兩岸安了家。起初,他們過著原始生活,使用簡陋工具清除兩岸的荊棘和草莽,開渠筑壩,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種植莊稼。后來,通過人們年復一年的辛勤耕作,終于使這塊氣候干燥的地區變成古代著名的糧倉。因此,埃及人視尼羅河為神明,每年河水泛濫之際,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感謝尼羅河賜予他們的恩典,這就是尼羅河泛濫節的由來。
關于尼羅河泛濫,埃及人曾流傳一個十分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女神伊茲斯在丈夫烏茲利斯不幸遭難而失去伴侶時,肝腸寸斷、失聲痛哭,傷心之淚紛紛掉到尼羅河里,頓時波濤激蕩,河水猛漲,頃刻間吞沒了兩岸大片沙地。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動聽的傳說。實際上,尼羅河的泛濫是印度洋季風將云層吹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形成降雨而使尼羅河暴漲。河水一沖出蘇丹北部山谷的狹窄水道,便決堤泛濫,形成“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這才是尼羅河泛濫的真正原因。
每年的6月17或18日,平靜而溫柔的尼羅河水開始變成淡綠色,從而告訴人們一年一度的河水泛濫將要來臨。這時,人們按照傳統習俗,要舉行一次稱為“落淚夜”的活動。8月,當洪水漫過河床、沖毀堤壩、淹沒土地的時候,也毫不吝嗇地給兩岸帶來了沃土,為棉花、棕櫚、無花果及各種谷物、蔬菜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為此,人們要舉行慶祝活動。埃及的科普特人在尼羅河泛濫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擺一張桌子,上面放著盛有大豆、小麥、扁豆、紫苜蓿和一些植物幼芽的碟子。按照當地習俗,這象征著五谷豐登。古代慶祝尼羅河泛濫節的活動,由法老本人、文武群臣和宗教領袖同黎民百姓一道進行。活動開始,首先由祭司把河神的木雕像放在岸邊,從年邁的老人到幾歲的兒童都向雕像低頭以示敬意。接著,祭司高誦禱詞,以求吉祥幸福。人們有的和著歡快的樂曲,唱起宗教贊歌,跳起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有的則活躍在尼羅河中的船上,縱情歌舞。
“地中海上的馬車夫”是指哪國人?
靠近地中海東岸,位于今敘利亞的地方,大約距今4000年前,有一個叫“腓尼基”的古城邦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們喜歡穿紫紅色的長袍,古希臘人稱它為“腓尼基”,意思是“紫紅之國”。
讓周邊國家的人驚奇的是,腓尼基人的紫紅色衣服從不褪色。即使衣服穿舊了,顏色也和新的一樣。于是,人們就對這種顏色有了興趣,并紛紛向腓尼基人購買這種色彩鮮艷的布料做衣服。腓尼基人便紛紛經商,并因此發了財,成了遠近聞名的商人之國。
腓尼基人的這種紫紅色顏料是偶然發現的,它來自海里的一種貝殼。因為當時人類還沒有制造提煉顏料的技術,這種貝殼里的天然染料便身價倍增,用它染成的絳紫色布料就悄然走俏于地中海沿岸,為腓尼基人創造了大宗收入。他們從別的國家購進布匹,染成鮮艷的衣料,然后以高出數倍的價格出售。腓尼基人的足跡也隨著布匹的行銷遍及地中海沿岸各港口城邦。因而鍛煉出一批出色的腓尼基航海家,取得“地中海上的馬車夫”的稱號。
腓尼基拼音文字是怎樣發明的?
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時居住在現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帶?當時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字早就有一部分發展為音節符號,埃及文字還由此出現標示輔音的24個字母。但是兩種文字中都有好幾百個字符,埃及文字還保持象形體,結構復雜,使用不便。地處使用這兩種文字的人之間的腓尼基人受到它們的共同影響,取埃及文的輔音符號而擯棄其象形體,發明出了22個輔音字母。從此文字不再為祭司所壟斷,從而避免了瑪雅文化那樣的命運。
與此同時,希臘人正彷徨于早期從埃及學來的象形—表音混合文字中。到了公元前1000年時,腓尼基文字傳入希臘,他們馬上放棄了原有的文字,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明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誕生了。
古埃及帝國是怎樣形成的?
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埃及統一王國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和最輝煌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埃及人在趕走喜克索斯人后,立即進行擴張。歷時約百年之久的南征北戰,把埃及從包括尼羅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區的一個地域王國,擴張為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奴隸制帝國。
阿蒙霍特普一世的繼承人、其女婿圖特摩斯一世可以說是埃及帝國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戰,不僅同敘利亞巴勒斯坦人,而且同當時西亞強國、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進行激烈的爭奪,將埃及帝國的北部邊疆推進到了敘利亞北部、幼發拉底河上游,在南方,他將埃及邊境擴展到尼羅河第三瀑布以外。在圖特摩斯一世執政時,當時埃及對努比亞的占領已經穩定下來。
埃及帝國的完成者是著名的圖特摩斯三世(前1504—前1450)。他一生征戰,擊潰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迭什為首的敘利亞聯軍,進而打敗了米坦尼王國,使其不再與埃及為敵,轉而成為埃及的盟友,從而鞏固了埃及在敘利亞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敘利亞的勝利震撼了整個西亞,使亞述和巴比倫尼亞也紛紛與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巴比倫尼亞的國王還將自己的一位公主送給埃及法老為妃。在南方,圖特摩斯三世將埃及邊境推進到了尼羅河第四瀑布以外。
圖特摩斯三世的后繼者阿蒙霍特普二世也對西亞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俘獲達10萬之眾。不過他只是鎮壓了當地人民反對埃及的起義,鞏固了圖特摩斯三世遠征的戰果,而未能進一步擴大埃及帝國的地盤。
埃及從公元前4000年后期進入階級社會,直至公元前1500年中葉的新王國時期,歷時2500年,走完了從小國寡民的諾姆國家到地域王國,直至形成帝國的漫長道路。
為何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法老?
“法老”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最早出現于埃及古王國時代,在古王國時代僅指王宮,即“宮殿”。到圖特摩斯三世時,“法老”作為頌詞開始用于國王自身,并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22王朝以后,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將其當做神來崇拜。
誰是埃及史上首位女法老?
哈特謝普蘇特是開創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后唯一的孩子。她從小聰明伶俐、果敢堅強、深諳權術。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統繼承人為榮,夢想有朝一日統治強盛的埃及。
公元前1512年,圖特摩斯一世去世。與王妃所生的長子和哈特謝普蘇特結婚,繼承了王位,是為圖特摩斯二世。二世體弱多病,無心治國,繼位不久,大權就落到哈特謝普蘇特的身上。
幾年后,二世病死。此時的哈特謝普蘇特根基不穩,無法實現其抱負。她安排二世與妃子所生的一個10歲男孩與自己的女兒完婚后繼位,是為圖特摩斯三世。自己則以攝政王身份,全權管理國家事務。三世慢慢長大,心懷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謝普蘇特趕在三世成年正式親政之前,將他流放到偏遠地方。至此,哈特謝普蘇特成為法老已萬事俱備,只欠如何打破女性無法當朝的傳統了。于是,她聯合僧侶編造身世,稱自己是太陽神阿蒙之女:太陽神為了讓自己的后代統治埃及,化身圖特摩斯一世與王后產下一女,如今,這位女子已歷經磨難,可以成為統治埃及的法老了。她還在神廟的石碑頂部放置許多金盤,反射太陽光芒,以向世人證明她與太陽神的親密關系。接著,她開始女扮男裝,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詞稱呼她。哈特謝普蘇特如愿成為埃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法老。當上法老后,她精心治國,使古埃及繼續保持強盛。為了獎賞神廟中的僧侶,她復修了許多古建筑、祠廟,并贈送給神廟4座高達30余米的石雕方尖碑,為太陽神吟詩作賦。
獅身人面像是誰的杰作?
在開羅的法國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瓦希爾·多布雷夫對吉扎高地上的金字塔和守衛著金字塔的半人半獸的獅身人面像進行了20年的研究,他得出結論:獅身人面像是一位被人們忘記的古埃及法老王的杰作。
許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埃及法老王哈夫里四世根據自己的肖像建造了這個紀念碑,因為他的金字塔就在那個獅身人面像后面。可是多布雷夫認為,事實上,獅身人面像是4500多年前由德吉德夫雷建造的,德吉德夫雷是哈夫雷的同父異母兄弟,也是胡夫的兒子,而胡夫是大金字塔的建造者。多布雷夫說,胡夫死后,古埃及的人民非常疲倦,因為他們花了好幾個世紀建造金字塔。多布雷夫認為,繼承了胡夫王位的德吉德夫雷根據父親的肖像建造了獅身人面像這座紀念碑,把他看成是太陽神拉,這是德吉德夫雷的宣傳手段之一,目的是恢復人們對這個王朝的敬畏。多布雷夫說,不像現在的游客從東面、從開羅到吉扎高地參觀金字塔,古代的埃及人是從南面的古王國首都孟斐斯到達那里的,從這個方向可以看到獅身人面像的輪廓,胡夫的大金字塔在其后面。德吉德夫雷是第一個把“太陽神拉”的名字寫進自己的金字塔中的法老王,這就支持了這樣一種理論,那就是他建造了獅身人面像,把自己的父親描繪成神。
古埃及法老為何要修建金字塔?
埃及人崇拜太陽神,他們總是把金字塔建在尼羅河西岸,太陽落下的地方,認為這樣就可以最接近神,才可以再轉生,重新復活!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后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并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在古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因此又稱做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