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古史(1)
書名: 世界歷史1000問(超值金版)作者名: 水中魚主編本章字數: 5248字更新時間: 2014-02-12 18:01:46
人從何處而來?
關于“人從何處而來”這個問題,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都曾提出了大量內容迥異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圣經》里《創世記》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
直到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用進化論代替神創論,用自然選擇取代“上帝的旨意”,來解釋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種的這一事實。1871年,他又在《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正式提出了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理論。
然而,進化論者在當時只能從解剖學、胚胎學等相關學科取得間接證據,以及按照一般的進化原理來論證從猿到人的理論,直接的即化石的證據在當時還是缺少的,為這種理論提供實物依據就成為當時眾多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的課題。
主持過陜西公王嶺藍田人遺址發掘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說:“達爾文的理論在當時是少數派,因此關鍵是要從地層里找到從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這就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世界各地尋找的東西。”
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什么?
目前已知最早的猿類化石,是在埃及漸新世(距今3800萬—2600萬年)地層中發現的埃及猿。這種猿身材不大,腦量小,形態特點介于猴和猿之間。后來,由埃及猿又發展出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化石最早發現于歐洲,后來在亞洲和非洲廣大地區都發現過這種化石。曾經有一個時期,科學家們認為森林古猿就是人類的祖先。然而,后來發現的越來越多的化石材料表明,森林古猿只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現代猿的祖先,發展成人類的古猿則在森林古猿之前。有一種拉瑪古猿,才是原始人類分化出來的起點。
就目前所知,拉瑪古猿是20世紀30年代由一位青年研究人員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距今約1500萬—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層中發現的,后來在肯尼亞和我國云南等地也發現過。這種古猿犬齒較小,齒弓近似拋物線形,嘴巴從面部突出的程度也比較小。總之,拉瑪古猿的形態與人類已經很接近,所以科學家們認為它就是從猿到人的過渡類型。
距今大約500萬年前,又出現了南方古猿。因為它的化石最早是在非洲南部發現的,所以又簡稱為南猿。南猿的身體結構特征表明,它們不但能夠直立行走,而且已經能夠使用天然工具。其中有一種名字叫“纖細種”的南方古猿,身高約一米二三,體重平均約25公斤,腦量平均不到450毫升。它們的身體和手都比較靈巧,除了使用天然工具以外,有的“能人”還制造簡單的工具。它們成群地生活在相當干燥的空曠草原地區,依靠集體力量,采集植物的嫩葉和果實,經常捕捉一些龜、蛇和小的哺乳動物,偶爾也狩獵一些大型哺乳動物。大約在300萬年前,南方古猿就這樣通過長期艱苦斗爭,不僅在勞動中產生了簡單而原始的語言,而且還學會了應用石塊相擊的方法制造簡單石器,終于成為最早的人類。
人種的形成與其生活環境有何關系?
人種,也稱種族,是指在體質特征,如膚色、眼色、發型和發色、身長、面型、體型、頭型、鼻型等,以及血型、遺傳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的人群,其形成原因與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生物學上,世界現生的人類都屬于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的智人種。由于過去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嚴重束縛,各個人群長時期地生活在相當隔離的各個地理環境中,在體質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適應性特征,這些特征世代相傳,致使人類分衍成為若干具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因此,不同的人種或種族實際上是智人種的各地方性亞種。
法國貝尼埃和瑞典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對世界人類進行了人種劃分,但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對人種進行研究的是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盧門巴赫。他在1775年發表《人種的自然起源》,依據膚色、發型、身高等體質特征和原始分布區域,把人類劃分為五個人種,即: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蒙古利亞人種(俗稱黃種)、埃塞俄比亞人種(俗稱黑種)、亞美利加人種(俗稱紅種)、馬來亞人種(俗稱棕種),這個劃分其實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不同的人種帶有不同地理環境的印痕,如尼格羅人種由于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形成了一系列適應性生理特征,黑色的膚色可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的灼傷;濃密的卷發可防止頭被日光曬昏;寬厚的鼻、唇擴大了黏膜面積,可促進蒸發散熱。北歐地域人種長期生活在較寒冷地區,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經過預熱后再進入氣管和肺部;膚色淺白,可使皮膚少受凍傷;身材高壯。
人種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人種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地理學中,有人把它劃歸為自然地理學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劃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什么是氏族公社?
氏族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自然形成的血緣組織。原始人過著群體的生活。每個群體的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排除其中可能有收留或俘虜的外族成員);它們共同生活,共同生產,共同戰斗,財產公有并且有共同語言、崇拜、葬地等。這種人群就構成一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有族名,用以區別不同的氏族。
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當時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為生產工具。母系氏族時期的生產,起初漁獵、采集還很重要,但農業、畜牧業已開始發展,手工業也已經出現,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是制陶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是伴隨著氏族制度的發展而緩慢出現的。總的說來,生產效率極低,生產力發展異常緩慢,人類完全受著大自然的支配。第二,氏族制度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得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維持生存。氏族內部按性別和年齡分工,男女老少都參加生產勞動。由于生產在本質上是共同的生產,因而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歸氏族集體所有,個人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和隨身攜帶的工具。與此相適應,消費品也是平均分配。第三,氏族公社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和民主的。這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和平均分配決定的。氏族議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在議事會中,全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都享有平等表決重大事項的權利。氏族首長由氏族成員選舉產生,如果他們違背了氏族成員的利益可以撤換。在氏族內部,除了輿論對人們的褒貶之外,沒有任何強制手段,更沒有任何剝削和壓迫。第四,氏族內部的婚姻制度是族外通婚,禁止同一血緣親族集團內部互相通婚。當時典型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同一個血統的幾個氏族組成胞族,兩個或幾個姻系胞族組成一個部落。于是形成了氏族—胞族—部落這樣的組織系統。
原始人為什么要繪身和文身?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繪身和文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如澳洲土著平時總是隨身帶著紅、白、黃各種顏料,不時地在頰、肩、胸、腹等處點上幾點顏色,到了重大慶典時則要把全身涂得五彩繽紛。北美溫哥華的努特卡印第安人在他們的節日里喜歡用動物油脂配制成各色顏料在臉上繪制出五花八門的圖形,還要撒上些閃閃發光的云母碎片以渲染喜慶氣氛。與繪身相比,文身就多少要忍受一點痛苦。如澳大利亞某些土著是用銳利的貝殼片或石片在胸部和腹部制作瘢文的,為了使紋路更深、更大,不少人還用泥土揉擦傷口,以減慢愈合的速度。伊利安島上的巴布亞人更是用火在皮膚上燙制瘢文。盡管要經歷這種種的痛苦,但人們在施行文身時的隆重熱烈并不下于繪身。太平洋中馬紹爾群島上的土著居民不僅在文身之前要唱祈禱歌,而且要奉上供品并跳起舞蹈,以獻給他們崇拜的兩位文身之神——里奧第和蘭尼第,據說文身術就是由他們發明并傳授給人類的。
那么,原始人究竟為什么要這樣費盡心機地去繪身或文身呢?有人推測可能是出于圖騰或祖先崇拜。據現有的人類學調查資料,在有關繪身和文身的實例中,最常見的就是把本部落的圖騰繪制或文刺到自己身上。由于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圖騰不是象征著自己的祖先,就是象征著最受崇拜的主神,因而身上繪有或文有這些圖案能夠得到神靈的保佑和幫助。據記載,在文身的巴布亞人中,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獨特的專用圖案,一旦有人抄襲了其他部族的花紋,輕則引起口角糾紛,重則觸發械斗甚至戰爭。
繪身和文身的另一個原因是出于某種巫術或宗教的目的,如澳大利亞的土人在打仗時全身繪紅,為死者舉行喪禮時全身繪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護。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蘭達部還把他們的圖騰繪在自己身上,再用山鷹的羽毛沾上自己胳膊的血貼在那些圖案四周,并且跳一種“圖騰舞”以與神靈交流。幾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巫師在作法時都要繪上花紋,否則會被認為法術不靈,而失去人們的信任。
此外,繪身和文身也往往反映出各人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如巴布亞人年輕時一般用紅色繪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則用黑色繪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紋大而直的社會地位較高,小而曲者社會地位較低;而新西蘭的毛利人也是面部黥文越復雜精細的人社會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島的土人甚至明確規定,只有貴族階級才有權在背部、手臂、腿部黥刺精美的花紋,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刺一些簡單的線條。
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哪里?
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之光是亞洲西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的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居住著蘇美爾人。對于蘇美爾人,人們雖然至今還不知道他們是哪一族人,但他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卻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認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首先出現人類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蘆葦蕩里,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斯塔夫里阿諾斯,1999)。聰明的蘇美爾人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說“文字不是一種深思熟慮后的發明物,而是伴隨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文字始終是蘇美爾古典文明的一個特征”。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的黏土制成寫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作筆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蘇美爾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區別開來,并將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劃分為星座,以后又從星座中劃分出黃道十二宮。此外,還有文學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長約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
原始社會為什么有圖騰崇拜?
“圖騰”一詞來源于北美印第安語,意為“他的族”。處在氏族社會時期的原始人類,用一定的動物、植物與無機物等為氏族組織的名號,此物便被奉作氏族的圖騰。每一個氏族對他們的圖騰物都有著一定的血緣傳說與崇拜形式。圖騰乃血緣的旗幟。圖騰的文化意義是一個氏族中同一血緣的象征。認為在同一圖騰的氏族成員都是源于同一種血緣的,屬于同一種圖騰的氏族成員都深信他們來源于一個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同的血緣關系。因此,共同的信仰與義務感把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圖騰也是維持氏族成員團結一致的有力紐帶。它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種社會結構和一種凝聚力。
最原始的圖騰就是生殖崇拜,是對整個氏族中生命力的歌頌和崇拜。高舉著火把與石斧的原始人類都有著我們無法理解的精神世界。他們既崇拜生殖,又崇拜生殖器。很多考古發掘都證明,在人類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段漫長的生殖崇拜時代。由此可知,處在野獸出沒、荊棘叢生的惡劣環境中,生產力極其低下,另外受著大自然嚴重威脅的原始人們,若沒有對生命的崇拜,哪能走出荒蠻的遠古世界。因此,原始人也都把人的繁衍生息當成氏族部落興亡的頭等大事,自然也便出現了生殖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會時代,人們曾把生育后代認為是女性一方面完成的事,所以,他們所崇拜的對象便是母親、女神。對女性的崇拜同時就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像魚、蛙等動物就成了圖騰。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開天辟地、創造人類的偉大女神——女媧,但女媧實際上就是蛙。媧、蛙都是一個意思。現在中醫仍然把女性陰門叫做“蛙口”,人們也把孩子叫做“娃子”。這全是原始社會中蛙崇拜在語言文字當中的遺留。當原始人從生殖愚昧當中醒悟過來時,意識到了父親在生育過程中的作用以后,男子的社會地位也上升了,人類社會便逐漸過渡成了父系氏族社會。而女性生殖崇拜同時也變成男性生殖崇拜了。鳥、龍這些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男性生殖崇拜的圖騰也產生了出來。
在中國歷史上,商族便是一個用鳥作圖騰的氏族,他們曾有一個“玄鳥生商”的神奇傳說。那時東方沿海一帶地區是廣大的鳥圖騰區域,鳥又稱佳、淮。中國東部有一條大河叫做“淮”河,江蘇一帶有很多用“淮”命名的地名,追其根溯其源,都是因為它們曾經處在鳥圖騰區域。
遠古人是怎么計數的?
早在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人們從摘野果和捕獲野獸等活動中,逐漸形成了有無、多少等概念。后來又發展到用結繩、刻痕、手指來記數。
1937年在墨托維亞(地名)發現的40萬年前的狼前肢骨,7英寸長,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這是已經發現約用刻痕方法計數的最早資料。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來計算他們的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