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印文明:中國古代印刷史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印刷博物館組編
- 764字
- 2020-06-15 17:24:08
三、銅活字的存世狀態(tài)
這批銅活字基本上都是灰綠色外觀,表面有層皮殼,銅活字角部和邊緣多有磕碰,破損處表層脫落,露出鮮艷的灰綠色氧化肌體,脫落層是深度礦化層(圖7),如銅活字的“年輪”,是該批銅活字銹蝕氧化歷程的產(chǎn)物。剝落的表層下,還有不均勻的礦化物,在其下才是青銅合金的金屬本體,能從礦化層剝蝕最多的地方看到青銅合金的金屬色澤。說明該批銅活字并未全部礦化,僅限于一定厚度的表層,銅活字的核心仍是青銅本體。

圖7 是字
這種坑口是典型半干半濕坑,即埋藏條件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地下水位下落或上升,導(dǎo)致埋藏的青銅活字頻繁地被地下水淹沒又露出,從而加速青銅活字的氧化銹蝕。半干半濕坑比干坑和濕坑銹蝕氧化狀態(tài)更重,俗語說:“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就是對主要坑口銹蝕狀態(tài)的形象表述。
比照存世青銅實物,尤其是古代青銅錢幣,對了解該批青銅活字的坑口和銹蝕年份有借鑒意義。因為古代青銅錢幣和銅活字都是小銅件,銹蝕氧化情況具有可比性,且古錢幣鑄行從先秦到近代一直延續(xù),出土地域廣闊,坑口豐富,可以作為一個坐標系對該批青銅活字的出土地域和氧化年份進行大致的標識。從存世青銅錢幣的坑口看,中國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qū)較容易出土該種灰綠色半干半濕坑的青銅錢幣,這批青銅活字出土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qū)的可能性較大;從出土該種坑口的青銅錢幣看,明代前期的“洪武通寶”(圖8)、“永樂通寶”等是最晚的具有該種特點的青銅鑄幣,推想該批青銅活字的入土?xí)r間大致在明代前期及以前。

圖8 洪武南坑
從該批青銅活字的存世狀態(tài)分析,該批青銅活字系出土品,不是傳世品;出土銹蝕礦化狀態(tài)與中國南方出土的一些青銅錢幣及其他青銅文物相似,推測該批青銅活字出土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qū)的可能性較大;其銹蝕礦化狀態(tài)顯示與明代前期及以前的青銅錢幣類似,推測該批青銅活字最晚入土?xí)r間在明代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