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印文明:中國古代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印刷博物館組編
- 1449字
- 2020-06-15 17:24:05
七、將印刷術用于基層社會生活,保存了最早的社會文書印刷品
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都以服務于社會為目的。目前存留下來的古代印刷品多是社會上常用的經學、史學和文學之類的古籍,以及宗教經典等,而反映社會大眾生活的文獻很少。因為這類文獻,諸如賬目、契約、歷書等,一般過時便顯得無用,似乎沒有保存價值,因此留存下來的十分稀少。而這類文獻對研究古代社會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甘肅武威亥母洞遺址出土的西夏文社會文書中,發現2頁印本填空的乾定酉年(1225年)增納草捆文書。其中,第1頁正面左上角有一墨寫楷書西夏文大字瞇,漢譯為“官”字,表明其為官藏文書。第2頁正面左上角有一墨寫楷書西夏文大字旺,漢譯為“戶”字,為民戶留存文書。“官”字號文書始有兩行手寫西夏文草書,內容為里溜頭領姓名和一戶主增繳草捆的數量,后有印字5行,為固定格式的“乾定酉年月日”以及庫守、簿記、庫監等名稱。兩件內容都是記載一名沒細苗盛的“里溜”頭領管轄下的西夏農戶,于乾定酉年向官府增交草捆的數量和種類。文書中所印文字為事先雕版印刷,在增繳草捆登記時,再即時填寫時間和繳納數量等內容,形成了有印刷文字、有墨寫文字的增繳草捆收據。

圖版11-1 武威乾定酉年增納草捆文書“官”字號

圖版11-2 “戶”字號
此外,黑水城出土的英藏西夏文文獻Or。12380-2349(k。k。)為兩面填字刻本社會文書。其中一面第二行墨書填寫:“利限大麥……”;第三行刻本文字:“天盛”,墨書填寫:“二十”,其后一字應是“年”字。另一面有印章,印文為啼秬緵逃,第4字不清,對譯為“量面頭監”,譯為“計量小監”,下有墨書畫押。

圖12 英藏天盛二十年(1168年)刻本納糧收據
關于“計量小監”,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有記載:
納種種租時節上,計量小監當在庫門,巡察者當并坐于計量小監之側。納糧食者當于簿冊依次一一喚其名,量而納之。當予收據,上有斛斗總數、計量小監手記,不許所納糧食中入虛雜。
由此可知,計量小監是在基層收納租糧的官吏,在向農戶收租糧后,要給予收據,收據上有糧食總數、計量小監手記。
文書中手寫“利限”一詞,在《天盛律令》中多次出現,是指百姓繳納給政府的租稅等負擔。文書中“利限”下有“大麥”,可知此文書繳納的糧食為大麥。這件文書可據此定為“天盛二十年(1168年)納糧收據”。這又是一件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的印本社會文書,比上述增納草捆文書還要早半個多世紀,是最早的社會文書印刷品,在經濟史和印刷史上具有特別的文獻價值,值得珍視。
以上印本填空的文書,都是西夏官府向農戶收取糧、草的收據,本身即很重要的文獻價值。這類文書在基層收取糧、草時使用量很大。將印刷術用于這類社會文書中,格式固定化,用語規范化,統一規格,填寫時節省人力、時間,使用方便、快捷,是古代經濟文書史上的一大進步。這兩件西夏的社會文書,可視為早期社會文書實用印刷品,在中國古代經濟史和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文獻和文物價值。
此外,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有表格式印本歷書,也屬于社會常用文書。其中既有雕版印刷品,也有活字印刷品,既有漢文,也有西夏文文獻。活字版漢文歷書為西夏神宗遵頊光定元年(1211年)歷書,可稱作《西夏光定元年(1211)辛未歲具注歷》,是現存最早的有確切年代的漢文活字印刷品。這種早期歷書的印刷品也十分稀見,已知除出土的唐代兩件刻本歷書外,目前所見五代、宋初的歷書都是寫本,西夏出土的多種刻本和活字本歷書也是鳳毛麟角,有重要的文獻和學術價值。

圖版13 西夏活字本漢文歷書
上述無論是增繳草捆收據、納糧收據,還是歷書,都是使用量很大的文書,這正能發揮印刷術可大批量復制文獻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