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不確定性:新經濟時代的商業法則
- (英)查爾斯·漢迪
- 1699字
- 2020-06-04 18:30:59
譯者序 The Translator's Words
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認為,如果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又將其推而廣之,那么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雅和雄辯。當今的世界無論是社會、企業還是個人,遇到的最大挑戰都是層出不窮的不確定性問題。漢迪作為管理哲學大師,手握靈珠卻仍躬耕隴畝,本書以漢迪自己的管理咨詢工作及生活經歷為素材,通過對工作與生活的細微洞察和理性審視,從組織規劃、未來趨勢及個人發展等方面論述了不確定性對社會、企業與個人造成的影響,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措施。
這是一本管理哲學之書。漢迪的管理思想注重不同管理文化的融合,倡導利潤與道義兼顧,組織與個體并重,文化引領管理,管理滋養文化。面對充滿不確定性與變化的世界,漢迪在本書中尋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聯邦制為基礎的企業中權力的平衡、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個人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終身雇用與靈活工作的平衡等。對個人而言,貪圖享受、無限制地攫取財富或快節奏地工作并透支生命都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本關于變革之書。漢迪將世界上的問題按照是否可以找到“唯一答案”分為兩種,一種是“收斂性問題”,另一種是“發散性問題”。真正的商業問題都是發散性的,沒有固定的答案,這正是商業活動的困難,也是其魅力所在。無論是社會、企業還是個人,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發散性問題。未來將是不連貫變化的時代,“黑天鵝”的出現將會成為常態化的現象,只有擁抱變化才能生存。譯者在10多年的管理咨詢生涯中,與諸多政府部門、企業打過交道,深知只有未雨綢繆、及時應對變化的組織與個人才能蓬勃發展。為了適應不連貫的變化,組織需要實現從管控到賦能的轉變,要讓員工在組織中更有價值。企業即道場,最重要的是給每個員工賦能。對個人而言,可以選擇更多的工作組合以及更靈活的工作時間,智力資產將成為新的財富源泉。當今時代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知識,漢迪認為商學院的教學要增加歷史、哲學等通識教育課程,注重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組織在學習過程中要提倡不斷反思,學習的本身也是“在寧靜中體察”的過程。企業領導者想擁有洞見未來的機會,要具備為員工描述愿景的能力,就必須要掌握概念化技能。
這是一本關于未來之書。重塑企業與重建經過戰火洗禮的城市一樣,當按部就班的規則被打破,則需要將責任與決策同企業總部剝離或下沉,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可以利用標桿分析法制訂適合未來發展的標準,標準不僅要足夠高,還應該可以持續提升。船小好調頭,與官僚作風盛行的集權企業相比,小而美的企業更能適應變化,可以提供更好的產品及服務。企業在應對變化的過程中要與國家對自身的定位一樣,找到適合本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并匹配相應的資源以發展自身的優勢。漢迪在本書中預見了通過信息的互聯、辦公空間及個人技能實現共享的趨勢,以及如何管理日益增加的虛擬企業。漢迪不愧為管理學界的預言大師,他認為要“雕塑”未來,必須大膽地設想那些“不可能的事”,如果由于過去的羈絆而錯過了未來的發展,那將是人類莫大的悲哀。
這是一本關于人性激勵之書。漢迪認為激勵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諦。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在企業中員工已經成為企業的關鍵資產,是真正的主體,曾經被日本企業視作珍寶的終身雇用制使組織的柔性受到極大限制,優秀的人才不會被其吸引,給老員工不斷提供發展機會的承諾也難以兌現。基本工資、績效獎金、股權激勵,以及額外的假期、教育機會的組合激勵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此外,多崗位轉換的職業生涯通道設計也被作為激勵的方式之一。對新生代年輕員工進行培養是企業領導者的責任,重倉年輕員工就是重倉未來。為了自身發展與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應該通過靈活的工作方式幫助女性員工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為即將退休的員工做好進入“第三齡”生活的準備。企業是聯系緊密的集體與自由個體的組合,員工需要抱團取暖,但是也不能總抱在一起。
漢迪把管理學大師比作傳播管理的蜜蜂,在全球各地飛來飛去,將有效的管理思想與觀念傳播出去。世界變化越快,這些蜜蜂就越重要,足跡所至之處,管理觀念也在修正與更新。
愿讀者可以借助大師的“翅膀”,從本書中汲營養,明事理,促前行。
李國宏
2019年10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