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革及革制品品質檢驗
- 曾運航 張琦弦
- 15字
- 2020-05-28 18:31:14
第1章 皮革及革制品品質檢驗簡介
1.1 皮革及革制品品質檢驗的意義及內容
皮革工業是具有悠久歷史并保持著良好發展勢頭的重要輕工產業。我國皮革行業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由制革、毛皮、制鞋、皮具、皮革服裝等主體行業以及皮革化工、皮革機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業組成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同時建立了從生產、經營、科研到人才培養的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目前,皮革主體行業及其配套行業均進入良性發展階段。皮革行業的主要產品包括成品皮革、成品毛皮以及用成品皮革或毛皮為原材料制成的各類制品。據統計,我國皮革、毛皮及制品的產量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業企業銷售收入14000億元,利潤總額862.4億元,皮革主體行業出口額為764億美元,皮革主體行業商品進口額為89億美元。皮革行業是我國輕工行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出口創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的皮革及其制品仍多數處于中低檔水平,企業在盈利較少的生產制造環節能力較強,而在利潤豐厚的研發、設計以及市場營銷、品牌等環節較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獲得競爭優勢。低成本要素帶來的競爭優勢往往是難以為繼的,隨著土地價格、勞動力工資的上漲以及各種優惠政策到期,比我國在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污染成本、匯率水平等方面更有比較優勢的越南、孟加拉國、印度、洪都拉斯等國家的同類皮革產品正在搶占和取代我國的固有市場份額。另外,美、日以及歐盟主要經濟體由于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紛紛提出了振興制造業、擴大出口等計劃,扶持本國制造業出口,消化失業勞動力。這些國家的技術力量和研發力量強,一旦與我國企業形成新的競爭,我國企業可能丟失原有的一些市場。在此情況下,爭創品牌對保證我國皮革及革制品的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十分重要。眾所周知,企業品牌的建設,需以誠信為基礎,以產品品質和產品特色為核心,才能培育出消費者的信譽認知度。優良的產品品質是企業創建品牌的前提和先決條件,對產品進行質量檢驗則無疑是保證產品品質的根本途徑。因此,重視皮革及革制品的質量檢驗,不斷提升皮革及革制品質量檢驗的技術,對于提高我國皮革及革制品的生產效益、促進我國皮革及革制品市場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皮革是革制品工業的主要原料,可用于制作鞋面、靴面、鞋靴內襯、鞋底、服裝、手套和箱包等。皮革的品質不僅影響著制革廠的經濟效益,而且制約著革制品的風格、品質以及市場前景,即皮革的品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革制品的品質高低。皮革的質量檢驗的主要內容包括感官檢驗、理化分析、穿用試驗和顯微結構分析。革制品的品質除了與其所用的皮革原材料有關外,還往往與其結構設計和加工工藝密切相關。革制品的質量檢驗的主要內容包括感官檢驗、理化分析和穿用試驗。
1.感官檢驗
感官檢驗又稱感觀檢驗,即通常所說的眼看手摸,是靠人們的感覺器官,憑經驗從外觀和手感對皮革及其制品的品質進行評價。例如,皮革革身的平整性、柔軟性、豐滿性、彈性、油膩感、松面與否、顏色的一致性等,皮鞋整體外觀的平整性、幫面的色澤、主跟和包頭是否平服對稱、子口的整齊嚴實性、線道是否整齊、針碼是否均勻等就是由感官檢驗來評定的。皮革服裝、皮革手套等產品的品質受原材料品質的影響很大,受結構設計的影響相對較小,它們的質量檢驗特別注重原材料、做工和外觀的質量檢驗,檢驗方法更是多為“眼看手摸”。感官檢驗雖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缺乏相應的標準,但檢驗方法簡單易行,特別對于一些尚無理想儀器進行客觀分析檢驗的項目指標,不失為一種實用有效的檢驗方法。因此,到目前為止,感官檢驗仍被國內外同行普遍采用。皮革和毛皮成品的部分感官檢驗項目詳見附錄1。
2.理化分析
理化分析是通過物理機械性能的檢驗和化學組分的分析來評價皮革及其制品的品質。例如,測定皮革的撕裂力、伸長率、撕裂強度、崩破強度、收縮溫度、pH、六價鉻含量、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含量、游離甲醛含量等,可以評價皮革的內在品質和安全性;測定皮革的摩擦色牢度、涂層耐折牢度、耐光性、耐磨性等,可以表征皮革的實用性能。皮鞋和皮革背提包的物理機械性能檢驗項目和化學組分分析項目更是遠多于皮革的理化分析項目。例如,皮鞋產品的型式檢驗項目將幫底剝離強度、外底與外中底粘合強度、成鞋耐折性能、外底耐磨性能、鞋跟結合力、勾心抗彎剛度和硬度、成型底鞋跟硬度等物理機械性能作為必檢項目。總的來說,皮革、皮鞋和皮革背提包等的物理機械性能檢驗和化學組分分析是其品質鑒定中最重要的措施。
3.穿用試驗
穿用試驗是將皮革制成革制品,如皮鞋、服裝和手套等,通過實際穿著使用,從皮革的變化情況來確定皮革或皮革制品的適用性和堅固性。這是直接證明皮革或革制品質量最可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例如,比較底革的耐磨性,可采用對比法進行試驗,即一只鞋底用標準的底革制作,另一只鞋底用試驗的底革制作,然后由勞動強度不同的穿用者們進行穿用試驗,經過一段時間后,就可以看出兩種底革耐磨性能的差異,從而確定試驗底革的耐磨性。因為穿用試驗往往所需時間長、影響因素復雜、物資耗費大,不能滿足及時鑒定原材料、指導生產的要求,所以并不常用。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在評定新產品的質量或產品結構、工藝、材料有重大改變,且用其他方法不能確定產品質量時,才會采用穿用試驗法進行評價。
4.顯微結構分析
顯微結構分析是將需要檢驗的皮革制樣后,在光學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其組織結構(見圖1-1、圖1-2和圖1-3),然后根據膠原纖維束排列的規則性和纖維組織的明晰度等輔助判斷皮革的生產過程是否正常,或者從膠原纖維束的交織角、彎曲度、緊密性等對皮革的微觀結構特征和品質做出有價值的鑒定。由于用于分析顯微結構的設備相對復雜和昂貴,且觀察的結果往往只能作為皮革品質檢驗的參考,并不能直接用于量化表征皮革質量,因此這種分析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科學研究領域,在國內外皮革及革制品檢驗中并未普遍應用。

圖1-1 黃牛皮縱剖面的生物顯微照片(Weigert-van Gieson染色)

圖1-2 牛皮革的體視顯微照片

圖1-3 牛皮革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