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 熊逸
- 985字
- 2020-04-30 17:38:08
4
其實在儒家的思想體系里,對這個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只不過這個答案會使局面變得更加復雜甚至混亂起來:無論是瞽瞍犯罪,還是舜背著父親逃亡,乃至徐泰救活叔父,張隗的兒子為父親討還公道,每一個問題孤立來看都有妥善而具體的正義方案,但當這些問題攪在一起的時候,雖然各自的方案依然不變,但總體看起來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
按照儒家的原則,解決方案應該是這樣的:受害者家屬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天涯海角地追捕殺人兇手,甚至不妨手刃仇人;皋陶,那位公正的法官,應該做的則是在自己的職權范圍之內不懈地追捕逃犯,直到將逃犯(瞽瞍和舜兩個人)緝捕到案為止;瞽瞍應該做的是投案自首,主動認罪服法(雖然他這個至奸至惡的角色絕不肯這么做,但也不排除他有朝一日終于被大舜成功感化的可能,而這顯然是儒者最樂于看到的結局);舜應該做的是繼續協助父親潛逃,處心積慮以求永遠都不要被法官和仇家找到;張隗的兒子應該去找徐泰復仇,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徐泰顯然就是他的殺父仇人,張隗的兒子為父報仇如同徐泰為叔父延命一樣都屬于孝道之大者;徐泰應該想方設法保全性命以繼續對叔父盡孝,待為叔父送終并完成傳宗接代的責任之后應該去找張隗的兒子謝罪;如果張隗的兒子殺了徐泰,徐泰的兒子也應該為父報仇……也就是說,不同的角色各有其相應的“正確”解決方案,盡管這些各自“正確”解決方案彼此之間并不相容。
所謂儒家傳統與法制社會的沖突,上述情形就是一種相當典型的例證。儒家鼓勵犯罪者的親屬包庇罪犯,也同樣鼓勵受害者的親屬不經執法部門而手刃大仇。這如實地反映出儒家思想所誕生的土壤是一個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必須承認的是,兩千多年來我們的確“文明”了不少),然而也正是出于同樣的原因,這樣的一種儒家思想比我們現代所熟悉的各種“文明化”的社會規范更加自然地貼近人心,或者說更加符合人性之天然。
是的,如果你的至親骨肉犯了罪,你天然地就想包庇他;如果你就是受害者的親屬,你天然地就想手刃仇人。儒家傳統認為,這兩者都是出自天然的親情,都是孝道的體現,都沒有錯。譬如《周易》明夷卦的六二爻,爻辭為吉,《象傳》解釋道:“六二之‘吉’,順以則也。”何謂“順以則”,清人王心敬很擅長以人事闡發易理,他解釋這句話說:順以則,就是順人心、合天則。臣子為解救君父之難,不惜委曲求全地效法大舜“竊負而逃”的手段。這依然不失正途,合乎人心,順乎天則。(《豐川易說》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