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導論 倫理學的對象 性質和任務

有人說,倫理學是一門使人類光榮的科學,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認識世界,也不斷地認識和改造自身。要求認識人自身,這是人類一貫的內在的要求和迫切心愿。這一點在古代的神話和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反映。在古希臘德爾斐的一所古老的神廟前,一塊石碑上就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當然,人類要想認識自身,這是需要許多科學學科才能共同解決的問題。其中,倫理學則是關于人自身的知識中的一個最古老、最引人入勝的領域。

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怎樣呢?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在哪里呢?人對社會的態度,他的責任,以及他對自己最終目的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為什么“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永遠活著”呢?這些問題,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也困惑著人們,以至直到現在人們思索這些問題時,仍然不免要心潮起伏,熱血沸騰。還有,為什么諸如“善”“正義”“榮譽”“幸福”等概念,盡管它們本性是如此難以把握,但很久以來卻深深地銘刻在人們的意識之中,對人們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那么,它們鼓舞人心的力量何在呢?它們的威力是從哪里來的呢?人的智慧能不能洞察這種感受深處的東西,把握住人的無限豐富的內心世界呢?

這些問題,就是倫理學要研究的問題。不言而喻,對這些問題的正確解決,的確能使人類變得充實和光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倫理學是一門使人類光榮的科學。

也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各個時代的倫理學家都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時代要求出發,俯讀仰思,在不同程度上探討了這些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倫理學說。歷史證明,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盡管各個時代、各個階級的倫理學家都對上述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而且在這些解答中有的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充滿著歷史的和認識的價值,但由于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他們的解答從本質上講,都是不科學的,他們都沒有也不可能把倫理學變成一門真正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才真正科學地解答了上述問題,它的產生在人類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革命的變革,形成了真正科學的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還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當前,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更是加強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社會主義新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的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

第一節 什么是倫理學

一、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現象的學問

倫理學是研究社會道德現象的科學,是一門關于道德的學問。

“倫理”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倫,從人,輩也,明道也;理,從玉,治玉也。”這里,倫即人倫,指人的血緣輩分關系;倫理,即調整人倫關系的條理、道理、原則,也即“倫類的道理”。

“倫理學”一詞,成為一門學問的稱謂,在我國是清代末年的事。起先,日本學者在翻譯英文“Ethics”(道德、道德學問)時,由于在日文中找不到相應的詞來表達,便借用了漢文中“倫理”這個詞,把它譯為“倫理學”。后來我國學者也沿用過來。清末民初,我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在翻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道德哲學》一書時,借用了日文的意譯,將其翻譯為《進化論與倫理學》,從此,我國學者便把專門研究道德的學問叫作“倫理學”。

雖然在我國,倫理學從哲學、政治、禮儀和修身、教育等學問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清代末年的事,但是這門學問在我國卻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對道德現象進行理論思索,到了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我國就已經有了“人倫”“道德”等概念和“倫類以為理”的說法,并相繼出現了具有豐富倫理思想的《論語》《墨子》《孟子》《荀子》等著作。秦漢時期形成了“倫理”這一概念,產生了包含系統道德理論、行為規范和教育方法的《禮記》和《孝經》等著作。此后,倫理學一直和哲學、政治學、教育學等結合在一起,不斷發展,成為我國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以至有人把我國的古代哲學稱之為倫理類型的哲學。

在西方,倫理學也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早在荷馬時代,人們已開始了對道德進行理論思考。倫理學的內容在古代希臘羅馬哲人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把他關于人的道德品性的學問,正式稱之為“倫理學”。他的兒子尼各馬可把他在雅典學園對這門學問的講述記錄整理成書,這就是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尼各馬可倫理學》,此書對西方倫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里士多德以后,倫理學便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西歐各國日趨發展起來。

兩千多年來,倫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道德的學問,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類的思想和文化史上,它的發展始終是同道德的歷史演變分不開的。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這是首先必須了解的問題。

現在,人們通常把“道德”解釋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同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這種解釋一般說來是對的,但并不確切。因為它沒有揭示道德的本質屬性,也沒有反映人類道德生活的豐富內容,更不能把道德規范同其他行為規范(如政治、法律等規范)區別開來。

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講,所謂“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表現為善惡對立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那么,如何理解道德的這一定義呢?首先,它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質,說明了道德是反映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并隨著這種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社會意識形態;其次,它揭示了道德的特殊性,說明了道德不同于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它不是靠外來的強制力量起作用,而是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起作用,是通過對善惡的評價,使人們的行為實現從“現有”到“應有”的矛盾轉化的行為規范;再次,它揭示了道德豐富的內容,有著復雜的內部結構,說明了道德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的社會意識而存在,而且還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觀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意識形式而存在著;道德也不僅僅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存在,而且還表現為人們的一種行為活動、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道德關系而存在著??傊?,道德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特殊的社會現象,必須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它。

道德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而且廣泛地存在于原始先民的實際生活中。但是,“道德”這一概念則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才出現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道德”一詞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倫理學萌芽、形成的過程。最初“德”和“道”是分開使用的。早在三千多年前,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德”字,不過還沒有“心”這個符號,同時也有了“得”,“德”和“得”兩字相通,“德”指獲得奴隸和貨幣也即財富之義。于是“有德”也就被奴隸主貴族視為榮耀,開始具有某種道德的含義。“德”字在西周初期的文獻中已隨處可見,不僅稱文王、武王的偉大業績為“德”(“丕顯德”),而且把他們獲得天下的方法、才能、品德等主觀因素均稱為“德”,反過來,又認為有了這種“德”就能獲得“中國民越厥疆土”(《尚書·梓材》),從而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暗隆弊种链双@得了完全的道德意義。到了春秋時代,“德”這一概念又有了發展,不僅把王者“克明德”的“德”明確地表達為“政德”,而且把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規范和個人的品德也概括為“德”,還區分了“吉德”與“兇德”?!蹲髠鳌の墓四辍份d:“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兇德?!薄暗馈弊?,從首從足,原義為道路,后引申為法則、規范、規律等等。在孔子那里,道、德并用?!墩撜Z·述而》云:“志于道,據于德。”《老子》也講“道”說“德”。到戰國中后期,才出現“道德”合為一詞,《荀子·勸學》說:“故學至于禮而后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边@里,“道德”一詞不僅是指“禮”即宗法等級行為規范和關系的總稱,而且還指人們道德的最高精神境界。古人把道德之“德”解釋為“德者,得也”。把認識了“道”而“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稱之為“德”。這說明“道”包含著某種客觀性,主要是指做人的規則、規范、原則等外在要求,即所謂“據道”“貫道”;“德”則偏重于主觀的方面,主要是指人的內心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因而在以后的發展中,“道德”一詞還指人們的善惡評價、道德品質、道德修養、道德境界等等。在西方,“道德”一詞源于拉丁文mōr lǐtas,原義為風俗、習俗、性格,引申其義也是道德原則、道德規范、行為品質、善惡評價等意思。從中外“道德”一詞的歷史演變中至少可以看出三點:(1)道德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的社會事實,自古以來它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2)道德現象包含著極為廣泛的內容,有著復雜的內部結構,它雖然具有社會規范性的本質特征,但不能簡單把它說成僅僅是一種行為規范。(3)倫理學一開始就是以社會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的,道德一詞是倫理學的最基本的范疇。倫理學是對社會道德現象的理論反思和升華,是一門關于道德的學問。

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把“道德”和“倫理”這兩個概念作為相互指稱的詞來使用,有時甚至連在一起,用“倫理道德”來指稱道德現象。造成各種含糊不清的原因,一是在詞源學上,兩者的含義是相同的。在西方,“道德”一詞淵源于古拉丁文“moress”(摩里斯),“倫理學”一詞淵源于古希臘文“ethos”(埃塞克斯),兩者的含義都是風俗、習俗、性格等。在中國古代,道德和倫理的含義也是相近的。二是兩者作為概念也有相互交錯的部分。倫理學有規范的部分,這部分同道德有著直接的關系;而道德也包含倫理思想的內容,這一部分便是尚未展開的倫理學。因此,在不求科學準確性的情況下,在日常生活中,這兩個術語相互指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嚴格的科學論斷中,就不應該有這種混淆,而必須嚴格加以區分。倫理學是一門科學,而道德則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是倫理學研究的對象。

那么,倫理學是如何研究道德現象的呢?應該怎樣科學地規定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呢?

二、關于倫理學對象的科學規定

由于道德是一種歷史地變化著的社會現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道德,加之倫理學家們的階級立場、世界觀很不一樣,對于道德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就千差萬別,這就使得在如何研究道德的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分歧,形成各種各樣關于倫理學對象的觀點。

例如,有的倫理學家認為,倫理學是研究“善”的,是一種“辨別善惡之學”;有的倫理學家認為,倫理學是研究幸福問題的,其中有人(如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還把自己的倫理學說叫作“幸福論”;有的倫理學家認為,倫理學是研究義務的,是指明人們應當如何行動的科學;也有的倫理學家認為,倫理學是研究道德行為或道德事實的,其中有的把倫理學叫作研究行為而辨別善惡的學說;有的則把倫理學歸結為一系列行為規范的綜述或道德現象的記錄;還有的倫理學家認為,倫理學是研究道德判斷的,是一門旨在對道德價值進行邏輯分析或作語義學解釋的學問等等。這些關于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各自抓住了問題的某個方面,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倫理學派別,它們的存在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對道德做了片面的理解,都不能正確地解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只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地回答了倫理學應該如何研究道德,科學地解決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那么,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怎樣科學地解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呢?它在研究道德現象時,與其他倫理學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它是全面地研究道德現象的。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十分復雜的。它既關涉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又關涉到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它既以觀念、情感、意志、信念等意識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又以一系列原則、規范、范疇組成人們行為規范的體系,成為一種客觀的社會力量,它還表現為個人和社會的各種各樣實際的行為活動。道德這種特殊社會現象,也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而是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處于復雜的聯系之中,并廣泛地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倫理學不能只研究道德現象的某一方面,更不能孤立地去研究道德現象,而必須全面地研究道德現象,必須從道德現象同其他社會現象的聯系之中去研究道德現象。這樣,它要研究的問題就很多,很復雜了。那么這中間有沒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當然有。因為任何一門科學都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某種特殊矛盾的,這種特殊的矛盾也就是這門科學的基本問題;倫理學是一門科學,它當然也是研究一種特殊的矛盾,存在著一種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倫理學之所以在倫理學的對象問題上,只抓住道德現象的某個方面,片面地加以夸大,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地研究道德現象,因而不能對其做出科學的規定,就在于它們都不能科學地揭示出倫理學研究的這種特殊矛盾,把握住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只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什么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呢?馬克思主義認為,倫理學所要研究的特殊矛盾,是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或兩個層次:一是經濟利益(它是經濟關系的具體表現)和道德的關系問題,即是經濟利益決定道德還是道德決定經濟利益,以及被決定者有無反作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對道德的起源、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等一系列問題的不同解決。二是社會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即是個人利益服從社會集體利益,還是社會集體利益服從個人利益的問題(即使是人和自然的關系本質上也是如何處理這種利益關系的反映)。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道德原則的內容,也決定著道德行為選擇、道德評價、道德品質形成的途徑和方法的差別和對立。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因為:首先,它反映了人類道德生活領域各種現象形態中的最簡單、最普遍、最根本、最經常存在著的事實,提煉和概括了倫理學的基本內容,成為倫理思想體系中最基本的范疇,制約著倫理學對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倫理學所要研究的其他一系列問題就是圍繞著這個基本問題展開的,倫理學也是在解決這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中變化發展的。其次,任何階級的倫理思想家和倫理學派都不能回避這個問題,都必須對這個問題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解答。正是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答,才產生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倫理學派,形成了不同倫理學派別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這就是說,倫理學的這個基本問題又是劃分不同倫理學派的分水嶺,是正確認識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倫理思想紛爭的鑰匙??梢姡挥姓_地認識和把握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才能全面地研究道德,深入地了解人類倫理思想的發展過程,因而對倫理學的對象做出科學的解答,為倫理學的研究指明方向。

第二,它是立足于人類道德發展的最高形態,即在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上,來全面地研究道德現象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高級運動形態都是由低級運動形態發展而來,因而它總是以“揚棄”的形式把低級運動形態包含于自身之中。所以馬克思指出,人體的解剖是猴體解剖的鑰匙。社會的道德發展盡管是復雜的、矛盾的;盡管各個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道德;同一歷史時期也存在多種道德體系并存的復雜情況,但它們畢竟又表現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例如,現代社會就同時存在著“封建道德”“資產階級道德”“小資產階級道德”“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等等不同類型的道德。看起來紛紜復雜,但它們不過是整個道德發展鏈條上各個不同的環節。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進步的最高階段,它同以往各種類型的道德有著必然的歷史聯系。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體系中,集中了人類歷史上道德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使人類的道德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因此,只有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上,才能為揭示整個道德的秘密和道德歷史發展的規律提供可靠的前提和條件,也才能建立與當代社會和科學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的道德理論。

綜合上述,所謂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一門關于道德的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特別是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的形成、發展及其作用的規律的科學。

正確地確定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關系到倫理學的研究方向、內容和體系的重大問題,也是關系到倫理學本身命運的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關于倫理學研究對象的上述規定,為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墒?,這幾年來國內出現了一種所謂“新倫理學”。它認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倫理學是一門“以人為中心的特殊人學”,只有根據對人的研究,才能為道德找到一個可靠的出發點。這種“新倫理學”還強調“必須把對人的理解還原為‘個人’”,認為這種“個人”乃以“自然本性”為基礎,“社會性是自然本性的產物”,因而主張研究人就是要研究個體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這種關于倫理學研究對象的觀點,顯然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僅不一般地排斥研究人的需要,而且要求從自己特有的角度對包括個人的需要在內的人的需要做出真正科學的研究和解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也認同倫理學是一門關于人的科學或特殊的人學,但是,如果把倫理學僅僅歸結為研究個體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顯然也是錯誤的。因為:首先,這種脫離一定社會關系的個體人是抽象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是社會關系的載體。“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1]人的自然本性始終要受到人的社會關系的制約和改造,并且灌注了社會的內容。人的社會性才是構成人的本質和基礎的屬性。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的,人在何等程度上否定他的動物本能,他就在何等程度上成其為人。其次,人作為社會的動物,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不僅有“飲食男女”等自然本性的需要,而且還有豐富的社會精神需要,如理想、道德、審美、友誼、尊重等等。如果僅僅強調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這無異于把人降低到動物的標準,顯然是對人的褻瀆。因而,如果把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僅僅研究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否認倫理學應該研究人的豐富的社會的和精神的需要,這實際上是重復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倫理學的錯誤,對此,馬克思主義已經做出了深刻的科學批判。再次,倫理學是研究社會道德現象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如果倫理學不以道德現象作為對象,而僅以個體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作為對象,那么,倫理學就不成其為倫理學了,這等于取消了倫理學。事實上,人是眾多的科學所要研究的對象,這些科學都是從自己的特殊視角來研究人的,都是旨在揭示人的存在和發展的某種特殊的方面和規律,如果倫理學不能堅持從人的道德和道德需要來研究人,那么倫理學就失去了作為一門科學而獨立存在的意義了。

三、關于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問題

關于倫理學的學科性質,也是一個存在著各種不同看法的重要問題。歷史上存在著的各種不同的倫理學學派,也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僅科學地解決了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而且對倫理學的學科性質也做出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從而揭示了倫理學是人類知識領域中一門獨立的特殊科學。

倫理學學科的性質,決定于它的研究對象——社會道德現象的特殊性。正是社會道德現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倫理學既是一門哲學理論科學,又是一門特殊的價值科學,還是一門特殊的實踐科學。

首先,倫理學是一門哲學理論科學。社會道德現象是社會客觀存在的事實。倫理學研究社會道德現象不能停留在簡單的道德事實的記錄和單純的描述上,而是要深入到道德現象內部去揭示其本質和發展規律。對于道德的本質和規律的研究,也不能只是從單一特殊的方面去研究道德現象的某種特殊規律,去揭示道德現象同其他社會現象的某種局部聯系,而是要揭示道德現象的最一般的本質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就是對道德原則規范的研究,它也不能停留在人們的行為“應當”怎樣上,而是要闡明其為什么。要在“當然之則”中進一步揭示其“必然之理”。這就是說,倫理學是對社會道德現象進行理論研究的,它要揭示道德現象的哲學實質。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觀察和認識整個社會道德現象的指導性的工具,提供一種推動人類道德進步的思想武器。

所以,倫理學不同于其他研究道德現象的科學。例如,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社會科學都要研究道德現象,但是這些學科在研究道德現象時同倫理學相比,至少有如下不同之處:其一,它們不是把道德現象作為自己唯一的研究對象,更不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是要研究其自身特有的問題;其二,它們也不是全面地研究道德現象,只是從某些特定的方面去研究道德現象的某些特殊的方面;其三,它們不是為了揭示道德現象的最一般的本質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是為了揭示道德現象的某種特殊規律。教育學是以研究教育過程的規律為自己對象的,雖然教育學也要研究道德現象,但它只是為了揭示社會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施以道德影響的過程及其特殊規律;心理學是以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它對于道德現象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的道德現象發生的心理過程和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機制與特殊規律;美學則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角度去研究道德,目的是為了揭示善行的審美價值。當然,這些學科同倫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對道德現象某一方面的研究及其所揭示的特殊規律,是倫理學對于整個道德現象進行哲學考察和理論概括的重要依據;而倫理學所揭示的關于道德現象的一般本質和一般發展規律,又為這些學科從自己特定角度研究道德現象提供理論指導。但是倫理學同這些學科一樣,都是各自獨立的科學,它們都有自己特定的對象、任務和功能,不能互相代替,更不能混為一談。

其次,倫理學又是一門特殊的價值科學。所謂“價值”,是指物質客體和社會現象的一種屬性和功能,這種屬性和功能標志著這些物質客體和社會現象對一定社會、階級和個人的意義。價值是一個十分廣泛的范疇,它深深地植根于人類社會實踐的本質之中。列寧曾經揭示了實踐的二重性,指出實踐既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又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2]正因為如此,人類的社會實踐就是一個不斷地把“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把握的過程。它包含著兩種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認識機制:一是真理的認識,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它表現為是非、真假、對錯的事實判斷;二是價值認識,即揭示客觀事物中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它表現為好壞、善惡、美丑的價值判斷。真理認識是價值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價值認識則是科學認識的必然發展和歸宿。人類經過實踐而發現客體所具有的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即“價值對象性”,也是通過實踐而使客體的這種屬性和功能與主體的需要相符合,以滿足主體的需要,因而才使價值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這就是“價值的實現”??梢姡瑑r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它是客觀事物中所具有的價值對象性(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的關系,當客觀事物中的屬性和功能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對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肯定的意義,就表現為正價值,反之,則表現為負價值。而價值的確定和實現,是通過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來進行的。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是價值認識的主要方式,為了進行價值認識,就得有一定的評價尺度或價值標準,它們是價值符號,是價值對象的“等價物”。在人類道德生活中,道德原則和規范、道德信念和理想、道德品質和人格,就是這種價值符號、價值對象的“等價物”。

所以,道德也是一種價值,它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道德價值作為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其特點就在于它是功利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統一,是外在的社會價值和內在的主體價值的統一。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包括行為的動機、行為選擇的方式、行為的后果)總是要對他人或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而這些行為也就成了他人或社會進行價值評價或判斷的客體。當人的行為具有“利”人的屬性和功能,能夠滿足他人或社會的需要時,他人或社會就會予以肯定,并通過“善”的評價而獲得行為的價值(包括功利價值和精神價值),反之,他人或社會就會予以否定,并通過“惡”的評價而表明其負價值。在這里,善和惡即是道德的和不道德的總稱。道德的行為由于獲得他人或社會的“善”的評價,因而表明了該行為的外在的社會價值。而主體的行為在獲得道德的這種外在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主體自身也會因而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升華,從而體現出行為主體的內在的道德價值。道德價值這種功利價值與精神價值、外在的社會價值和內在的主體價值的統一,始終是與對行為的善惡評價緊密相連的。善和惡雖然在不同的時代和階級那里,總是有其特定內涵,但它們都是以一定的社會或階級道德原則和規范為其實在內容的。這些道德原則和規范就是道德價值對象性的“等價物”,所以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因此而產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道德品質和人格,作為人們行為的“應當”的問題,也就是道德價值問題。它們是人們行為的價值指向或價值方針,就整個社會而言,則是社會的道德價值導向問題。它們對于社會及其成員的道德實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人們的高尚的道德行為、崇高的道德品質、完善的道德人格、社會的良好道德風貌、優良的道德傳統、和諧的人際關系等等,都是在“應當”指導下,通過人們的道德實踐所創造的道德價值。道德之所以具有誘人的魅力,成為社會和人生追求的目標,成為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從而發揮其所特有的功能,就是因為道德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價值形態。倫理學既然是以道德為研究對象,就必須揭示道德的基本特征,研究道德價值的方方面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倫理學又是一門特殊的價值科學。

最后,倫理學還是一門特殊的實踐科學。道德是講善惡的,揚善抑惡是倫理學的主旨和重要功能。列寧說:“‘善’是‘對外部現實性的要求’。這就是說,‘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要求(1)和外部現實性(2)。”[3]這說明,“善”(道德)是一種要求,這種要求作為人們行為的“應當”“應有”的意識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中,表現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但這種精神意識又與其他的精神意識不同,它本身又要求“外在化自身”,即把自身變成現實的實在,成為一種改變現實的活動。這里存在著主客觀的矛盾,從這個角度講,“善”就是解決主客觀矛盾,以達到主客觀統一的社會實踐。通俗地說,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式,它內在地要求由知到行的轉化,實現知行的統一。假使一個人懂得許多道德的戒律,但只是掛在嘴上,不去身體力行,那不僅不能說他有道德,相反地,只能說明他的虛偽性,這正是不道德的表現??梢?,道德始終是作為行為方式而存在的,行為活動才是它的活生生的“肉體”,道德意識只有轉化為道德行為才是真正現實的道德。所以,道德既不能作為脫離主觀的純粹的物質活動的行為本身而存在,又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純粹主觀的精神世界,而是主觀和客觀、知和行的統一。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把道德稱之為“實踐理性”,馬克思也把道德看作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實踐—精神”的方式,其原因就在于此。因此,道德總是具體表現為行為的道德選擇、道德評價、道德修養、道德教育等實際的活動。研究社會道德現象,就必須科學地揭示道德的實踐特性,研究道德規范對主體的實踐要求,研究使道德要求成為“外部現實性”的運動機制和操作方式??傊瑐惱韺W必須關注道德的實踐性和道德實踐,建立起科學的道德實踐理論。倫理學也就是這樣一門特殊的實踐科學。

當然,無論是關于道德的一般本質和發展規律,還是關于道德價值和道德實踐,都離不開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社會關系中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倫理學是一門關于人的特殊科學或特殊人學,但是,如果離開了社會和社會關系來抽象地談論人,或者把人還原為個人的自然本性,那么,它同馬克思主義對于倫理學學科性質的科學認識,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科學的道德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它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著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即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19世紀30—40年代,資產階級在歐洲主要國家已經取得了統治地位,它已經由“非常革命”的階級開始逐漸走向自己的反面。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日益暴露,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趨激烈,無產階級已由“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世界歷史的舞臺。在長期的大工業生產的磨煉中,在反對資本統治的斗爭實踐中,無產階級逐漸拋棄了對財產私人占有權的追求,擺脫了小生產的狹隘性、自私性的影響,養成了團結互助、大公無私、敢于斗爭、遵守紀律、熱愛集體、愿意為公共事業獻身等高尚品德。列寧曾經說過,幾十年來工人階級在爭取政治自由的斗爭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習性、風氣和信念。于是,一種嶄新的道德思想和道德關系在無產階級內部逐漸形成和確立起來了,而舊的倫理學根本不能適應這一新的階級的要求,這就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成了客觀的社會需要,也具有了豐富生動的現實基礎和現實內容。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需要,他們在積極參加和領導工人運動中,非常重視研究無產階級的道德面貌,他們同工人交朋友,在工人群眾中進行調查研究,對無產階級在反資本統治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德進行科學的研究和理論概括,用以教育無產階級,這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理論,即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也是人類倫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倫理思想發展史上一切優秀的成果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倫理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中,倫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說過:德國哲學是從意識開始,因此,就不得不以道德哲學而告終,于是各色英雄好漢都在道德哲學中為了真正的道德而各顯神通。德國古典哲學著名代表康德對道德的邏輯—認識論問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黑格爾倫理思想中豐富的辯證法及其關于不能離開家庭、世俗社會和國家等現實關系來理解道德的思想;費爾巴哈把道德同活生生的經驗的個人及其幸福的愿望聯系起來的理論;以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把道德作為改造社會的重要手段的思想,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邊沁和穆勒等人對人性、幸福等理論問題的研究等等。所有這些,都歷史地表明,倫理學已經不能在原有的舊基地上繼續前進了,同時也表明當時道德理論中的進步的和唯物主義的傾向,已經強大到了要求倫理學在說明道德問題時全盤地摒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地步。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無產階級的道德實踐,客觀地、全面地分析了以往倫理思想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順應它的發展趨勢,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優秀成果,清算和克服了它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是一個激烈的斗爭過程。為了批判當時流行的嚴重影響和阻礙工人運動發展的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道德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反杜林論》等著名著作。這些著作闡述了馬克思關于道德的基本理論,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形成中的光輝文獻。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一經形成,便為無產階級摧垮資本統治、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革命斗爭服務,并隨著這個斗爭的深入和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

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發展中,拉法格、梅林和變成修正主義者以前的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都做過有益的工作和貢獻。

到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列寧、斯大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了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一系列新的道德理論課題提到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面前:如何抵制和克服資產階級與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影響?如何培養和發揚共產主義道德,造就一代社會主義的新人?等等。列寧創造性地研究和論述了這些問題,明確提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概念,系統地闡發了共產主義道德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原則和規范,特別突出地論述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意義和方法。列寧的《共青團的任務》《偉大的創舉》等著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寶庫,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堅持用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群眾,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并對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做出了創造性的解釋。加里寧關于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內容。

中國革命是繼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無產階級革命的又一次偉大的實踐。毛澤東曾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包括無產階級的革命道德。毛澤東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偉大事業中,科學地論述了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規范及其社會作用,論述了人性論、功利主義、動機和效果,對道德遺產的批判和繼承等一系列重大的倫理學問題。毛澤東還親自樹立了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等共產主義道德的光輝榜樣,使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成為千百萬人民自我教育的自覺的群眾性活動,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反對自由主義》《為人民服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就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要文獻。在我們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許多同志都非常重視共產主義道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著作,也都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寶庫。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高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旗幟,科學地總結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包括倫理思想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戰略任務,揭示了物質利益原則和道德建設的辯證關系,闡發了“三個有利于”的是非標準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達到共同富裕的革命功利主義,強調干部道德和黨風廉政建設對社會主義社會道德風尚的決定影響等等。鄧小平的倫理思想是我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大思想武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又在這一基礎上極大地推進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思想。

總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證明,它具有以往任何倫理學所不可比擬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唯一的科學的道德理論,它的產生是倫理思想發展中的偉大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倫理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在人類倫理思想發展中,曾經有過兩次大變革。一次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倫理思想對封建宗教倫理思想的斗爭。在這個斗爭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用“人學”對抗“神學”,用“人道”反對“神道”,用“人權”批判“神權”,論述了以“人”為中心的人道主義,尖銳地批判了封建宗教倫理思想的蒙昧主義、禁欲主義,把道德從幻想的“天國”引入到現實的人間,這曾在歷史上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但是他們又把道德禁錮在抽象的人性的基礎上,束縛在歷史唯心主義的牢籠中。這樣,他們所建立起來的新道德,不過是以利己主義為原則的資產階級道德體系。這種道德體系,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關系的反映,是為少數資本家榨取廣大工人的剩余價值作道義的論證的。所以這次大變革,并沒有使倫理學變成真正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產生,是倫理學思想發展史上的又一次大變革,正是這一次大變革才使倫理學變為真正科學的道德理論。這主要體現在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它根本地改變了指導倫理學研究的哲學世界觀基礎,第一次把倫理學奠定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之上。以往的倫理學總是離開人的社會經濟關系、人的歷史發展來考察道德問題,它或者從“人的自然本性”,或者從某種先驗的“理性”引申出道德來,因而把道德說成是某種超社會、超歷史的永恒真理和不變的準則。例如,對抽象的人性論的崇拜、對永恒道德的追求,就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倫理學說的共同特征。它的著名代表之一霍爾巴赫就說:“人是一種有感覺、有心智、有理性的動物。”[4] 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因而“利己”“自愛”便是人的本性。他說:“自愛,或者對自己的愛,無非是自然銘刻在我們心里的感情?!盵5]因此他宣布:“適合于人的道德應當建立在人性上?!盵6]在他看來,利己主義就是唯一適合于人的本性的道德原則。一些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也看到了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共同體之中的,這個社會共同體的存在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為了解決這個理論上的矛盾,他們曾經提出過“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甚至以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為最高美德,這種思想無疑是合理而可貴的??墒?,由于他們不懂得造成個人利益同公共利益對立的經濟根源,反而把攫取和占有私有財產看作是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實現,這樣,他們當然不能回答如何把個人利益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的問題。于是他們只好求助于所謂“正確地理解個人利益”,企圖靠所謂同情別人的教育,靠某種“完善的立法”來把人的“自私心”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所以,最后他們還是把個人利益看作是唯一現實的利益,看作是實現這種結合的基礎。就這樣,歷史的唯心論使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理論的死胡同中轉來轉去,找不到出路。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感性主義倫理學說在理論上的流產,導致了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理性主義??档抡J為道德不能從人的本性、人的自然意圖引申出來,因為那里自私原則占著統治地位。他強調了道德來自人的理性,來自人的同利益毫無關系的先天的“善良意志”,道德應該由道德要求的普遍性思想和道德動機的純潔性、大公無私的思想這兩條定理來規定。但是康德又拒絕本體論倫理學,認為這種倫理學不能說明道德的主觀的、隱蔽的本性。這樣,康德便把道德和利益、應然和實然、必然和自由完全對立起來,因而不得不把“善良意志”的實現完全推向神秘的彼岸世界,使道德變成了純粹的空洞的形式主義的東西。唯心主義世界觀決定了康德同樣不能揭示道德的真正本質和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揭示了道德同物質生活條件的辯證關系,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8]。這就為正確地闡明道德的起源和本質,為具體地考察歷史上出現的各種道德體系,為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結合指明了方向,從而把倫理學變成了真正的科學。

第二,它根本地改變了倫理學的階級性質和服務方向,把倫理學變成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爭取解放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雖然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但倫理學卻一直為剝削階級壟斷著。歷史上的奴隸階級和農民階級,由于被禁錮在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被剝奪了進行精神生產的條件和權利,也由于他們不是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者,不能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因而,他們都不可能創造自己的倫理體系。雖然他們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思想曾經在一些進步思想家的倫理學說中有所反映,但是這些進步思想家的倫理學說,在本質上仍然是剝削階級的思想體系。不僅如此,歷史上的奴隸階級、農民階級以及其他勞動人民,由于其政治上、經濟上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他們在精神上也受到剝削階級的奴役。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的道德觀念和倫理思想是套在他們頸上的沉重枷鎖,限制著他們的道德要求,腐蝕著他們的道德情感,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行為。

歷史上相繼出現的各種剝削階級的倫理學說,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過不同的歷史作用,但他們在本質上都是剝削階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關系的理論概括,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關系的反映,是為剝削階級的利益作道義上的論證的。唯其如此,剝削階級及其倫理學說總是這樣或那樣地談論抽象的一般的道理,自覺不自覺地掩蓋其道德的階級本質,把他們階級的道德說成是全人類的道德,這種虛偽性既是他們的倫理學的階級性決定的,又是他們的倫理學的非科學性的必然表現。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根本地改變了倫理學的這種階級性質和服務方向。它是對無產階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理論概括,它反映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人類歷史上破天荒出現的第一個被剝削階級的倫理思想體系,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爭取解放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無產階級是同現代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它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個最有遠大前途、最革命、最先進的階級。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需要隱瞞自己的階級目的,它越是公開地宣布自己是為無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就越有利于推動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為消滅剝削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斗爭。所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是高度統一的,它的階級性是它的科學性的現實基礎和根本保證;它的科學性是它的階級性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

第三,它根本地改變了倫理學和實踐的關系,使倫理學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以往的倫理學之所以是不科學的,還表現在它們總是脫離人們的現實生活,脫離人們的道德實踐活動,把倫理學歸結為一種純理論的研究,用主觀構造的某種價值體系來強加于現實,用空洞的道德說教來代替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道德實踐的研究。雖然其中有的倫理學家也講“踐履”“實踐”,也看到了倫理學學科的實踐特性,因而把倫理學稱之為“實踐哲學”,但是,他們把“踐履”“實踐”或者歸結為脫離實踐的閉門思過,或者說成是某種純粹理性的活動,這就表明在以往的倫理學中,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完全被顛倒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產生,才把這種被顛倒了的關系重新顛倒過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來源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同時又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并在實踐中受到檢驗,不斷發展;它反對脫離實踐的空洞的道德說教,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強調倫理學所闡發的理論、原則和規范,必須付諸實踐。正是堅持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它才科學地解決了倫理思想史上一系列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正確地回答了現代社會生活提出的各種復雜的道德理論問題,有效地推動了人民群眾的道德實踐活動的發展,顯示了它的強大的科學威力。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倫理學和精神文明的一般關系的考察

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和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由它所研究的特定對象、所擔負的特殊任務和所起的特殊作用決定了的。了解這幾點對于我們弄清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正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重大的意義。

“文明”的含義是十分廣泛的,就其一般意義而言,它是指人類社會擺脫野蠻而不斷進步的狀態。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謂物質文明,是指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進步狀態,它表現為技術與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它標志著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控制的程度。所謂精神文明,則是人類精神生活進步的狀況,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科學、教育、文化、藝術、體育、衛生等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風尚等社會思想和心理的發展狀況和水平。概括地講,也就是“智”和“德”兩大方面。這兩大方面是相互連接、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它們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便構成了各個時代不同的精神文明類型。

精神文明的“智”和“德”這兩大方面的統一,是矛盾的統一。在這個統一體中,“德”的方面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著主導的地位。任何時代,社會教育的發展,科學的昌明,文化藝術的繁榮,都要受到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的制約,并因此而決定著整個精神文明的性質和這種精神文明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反作用于該社會的物質文明。所以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在建設其精神文明中,總是把“德”擺在首要的地位。當然,這里所講的“德”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它既包括政治思想,又包括道德品質。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精神文明復雜的結構體系中,道德是處于主導地位的,或者說,道德是精神文明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組成部分。

倫理學的任務就在于從理論上揭示道德、論證道德和訓以道德。倫理學在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是由它的這些特定的任務來確定的。

我們知道,道德并不是具有外部輪廓的獨立的社會領域,它總是滲透在人們的形形色色的意識和行為之中,伴隨著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而存在著。因此,人們盡管也可以通過傳統習俗、某種感性的經驗來判斷人們的某些意識和行為的道德方面,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社會生活是極其復雜的,道德也是極其復雜的,要從現實的活動著的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中劃分出道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復雜的任務,僅僅停留在直觀的經驗的水平上是難以解決這個任務的。生活的實踐告訴我們,感覺到的東西不一定就能夠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在現實生活中就常常出現這樣一些現象:人們有時看不清某種事實、行為的道德意義;有時又把其他社會行為同道德行為混淆起來,把什么都要說成是道德的。這些事實說明,必須對道德進行理論思維,才能從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劃分出道德來,這是使人們成為一定道德的自覺主體的前提,而這個任務只有靠倫理學才能解決。倫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用一系列的概念、范疇、準則、規律等,在理論上再現道德,使人們能夠深入道德現象的內部去準確地把握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脈搏,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和評價。

倫理學不僅要揭示出道德,更重要的還要論證道德,對各種道德現象做出理論上的解釋。在階級社會中,一般地說來,道德都是自發地發生發展的。在同一個社會中,往往有多少階級、階層就有多少種道德。但是,歷史證明,任何一種缺乏明確指導原則的自發形態的道德,它的發展總是要受到限制的,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是極為有限的。歷史上那些統治階級的道德,之所以能夠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廣泛地影響甚至支配著其他社會階級和階層的思想行為,制約著那個時代精神文明的發展,除了統治階級利用政治的力量來宣傳和貫徹外,還因為他們有一套關于這種道德的理論來論證它的必然性、合理性,來指導它的發展,使它獲得自覺的形式。這就是說,倫理學還為道德的存在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成為對人們道德生活起指導作用的工具。

不僅如此,倫理學本身還擔負著訓以道德的任務。當然,這不是說倫理學是單純的道德說教工具,但是它也絕不是純粹客觀地描述道德的工具。事實上,它在對某種道德原則、規范、范疇和道德理想進行理論證明時,也就同時在向人們灌輸這種道德。同時,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認識社會的方法、方式。它必然作為一種高級意識形態加入到人們的意識中去。道德一經理論思維的光芒所照亮,它的道義的力量就會發出異彩。事實證明,人們的道德觀念愈是同倫理學的理論論證結合在一起,變成理論形態上的存在,那么就會愈明確、愈堅定、愈有力量、愈能發揮其指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倫理學是道德的升華,是道德得以實現和發展的思想動力,它本身就是一種提升了的道德,是人類道德本身的財富。

如上所述,道德既然是人類精神文明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組成部分,那么,倫理學就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組成部分,它是規定精神文明的性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精神文明的理論基礎之一。

倫理學在精神文明發展中作用的性質,總是和道德的作用聯系在一起的。人類歷史的每個文明時代都產生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以及為這種道德辯護的倫理學。這些道德都曾經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對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剝削階級的倫理學也曾經是一定歷史時代精神文明進步的指導力量,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中一個階段的重要標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便越來越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障礙,可以說,在階級對抗的社會里,人類精神文明總是在一定的倫理學說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是在頂住、克服那些為舊道德起辯護作用的倫理學說的影響和桎梏的過程中前進的。歷史上倫理學和精神文明的這種復雜的關系,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里,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矛盾性的具體表現。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產生,才根本地改變了倫理學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這種矛盾的關系。它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始終推動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科學的倫理學。

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如歷史上各個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同一定的倫理學相聯系的一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是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緊密相連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

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奴隸社會的精神文明、封建社會的精神文明、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文明。這三種類型的精神文明依次標志著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以后,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智慧和道德方面所經歷的三次重大飛躍,它們各自在不同時代,放射過燦爛的光輝。但是,這三種類型的精神文明,都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人剝削人的社會里創造的,一般說來,都是為剝削階級所掌握、并為其服務的,因而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們的成果還沒有達到使人類認識和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和掌握人的自身關系規律的程度。所以,在社會歷史現象面前,在人們的自身關系的問題上,人類始終還是處于盲目的不夠文明的狀態,始終還是自身關系的奴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曾經把人類在私有制社會的歷史稱為人類的史前時期,指出在這個時期,人類還沒有“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9]。只有伴隨著現代化工業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才真正使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的面前睜開了眼睛,對于過去全部歷史發展的規律有了正確的了解,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也有了科學的預見,因而能夠根據對這些規律的認識去主動地推動歷史前進,自覺地去改造自身的關系。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人類思想史上一次最偉大的革命。正是這場思想革命才使人類的精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作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這一偉大躍進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適應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建立起來的,但是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部分,即共產主義道德、理想、情操,卻不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以后才開始產生的,而是早在資本主義社會,在無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反對資本統治,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就已經逐步鍛煉形成;它也不是自發產生的,自發的工人運動只能產生工聯主義意識和工聯主義道德,它是在馬克思主義及其倫理學說的指導和灌輸下形成的。正是這種指導和灌輸,才把無產階級樸素的階級意識和道德觀念逐步地提高到共產主義道德水平,從而推動無產階級為改造舊的道德關系、科學地創造新的真正的人的道德關系而斗爭,這種斗爭也是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斗爭的重要內容。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斗爭的勝利,使一些國家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就說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形成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思想動力。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獲得了充分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也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指導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中,得到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巨大作用的條件和舞臺。

首先,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效地提高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水平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社會主義思想和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是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一切其他的精神文明從本質上區別開來的根本標志。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和水平,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也是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這在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為重要。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價值觀念,諸如功利意識、效率意識、自我意識、自立意識、競爭意識等等。但這些價值觀念,可以具有不同的甚至對立的價值屬性,它們既可能歸屬于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也可能歸屬于資本主義價值觀體系。如果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道德價值導向,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道德水平,那么,所謂“功利意識”,就可能走向以追求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為目的的狹隘功利主義;所謂“效率意識”,就可能走向以追求“金錢”為唯一目標,即“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而所謂“自我意識”“自主意識”則可能導致“自我中心主義”、以“個人為本位”的利己主義。自然,這樣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競爭。這是為我國的現實生活的事實所充分證明了的。它深刻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原理,是對道德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邏輯再現,是指導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科學理論,它能夠幫助人們化理論為方法,去分析錯綜復雜的社會道德現象,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內在聯系,把握社會主義道德的內部結構、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從而為正確地制定和實施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針提供科學的依據。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要提高社會主義道德水平,關鍵的問題在于加強自覺性、講究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深刻地論述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核心和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以及一系列道德規范的必然性、科學性、正義性,闡明了進行社會主義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和它們進行的一般過程、具體規律、原則方法等等,這就為人民群眾增強接受和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會主義道德水平,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其次,它是清除剝削階級舊道德的精神污染,反對資本主義思想腐蝕的強大思想武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不是風平浪靜的,而是在同一切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文化做長期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使剝削階級已經消滅了,但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仍然無孔不入,封建思想的殘余影響也還根深蒂固,特別是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加緊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情況下,腐蝕和反腐蝕、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在道德領域還是十分尖銳的,并且還將長期地進行下去。因此,反對資產階級道德的腐蝕和抵制封建殘余的影響,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環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在科學地總結和批判以往倫理文化中產生發展的,因此可以說,同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及其倫理學說做斗爭,就是它的“天職”,是它的階級性、革命性的必然要求。同時,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還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道德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根本區別,深刻地分析了封建道德反人道的本質和資產階級道德的深刻危機,正確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新舊道德斗爭消長的規律。這些都為人們劃清社會主義道德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界限,用社會主義道德戰勝資本主義道德,肅清封建道德的殘余影響,加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最后,它還為人們提高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能力,培養社會主義的道德品質,把自身造就成為一代社會主義新人,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歸根到底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種新人當然只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踐斗爭中才能鍛煉成長。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空前艱巨的事業。復雜的矛盾,尖銳的斗爭,無數的困難,曲折的道路、挫折、勝利……這些都將反映到人們的道德生活中來,震撼著人們的心靈,要求人們做出選擇、進行評價。因此,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來武裝人們的頭腦,就顯得十分重要。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僅是關于道德的科學理論,而且是無產階級自發的、樸素的道德的理論升華,它本身就具有指導人們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功能,就具有“化理論為德性”的內在根據。因此,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來武裝人們的頭腦,才能有效地提高人們正確地進行選擇和評價的能力,培養人們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

總之,我們必須從反對西方反動勢力的和平演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來認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大意義,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充分發揮它的應有的功能和巨大的指導作用。

品牌:安徽文藝
上架時間:2019-05-28 16:23:56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安徽文藝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城县| 光泽县| 独山县| 吴桥县| 淄博市| 上栗县| 广汉市| 尉氏县| 玉田县| 五台县| 铜陵市| 中牟县| 台州市| 垣曲县| 沙河市| 河池市| 塔河县| 洛川县| 防城港市| 阳春市| 安岳县| 东莞市| 娱乐| 敦化市| 四会市| 元谋县| 改则县| 黄冈市| 固始县| 宾阳县| 平顶山市| 巍山| 叙永县| 海林市| 新疆| 灯塔市| 隆德县| 昂仁县| 清新县| 涿鹿县| 加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