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信運營管理(第2版)
- 彭英
- 3422字
- 2020-04-29 16:14:20
1.2 電信業及其發展
1.2.1 電信的概念
世界各國關于“電信”這一概念的定義,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側重于電信的社會屬性,強調電信是“點-點”信息的傳輸,屬于保護公民通信自由的憲法范疇,美國《1996年聯邦通信法》定義:“電信是指兩點相互或分別傳輸,傳輸點由用戶指定,內容由用戶選擇,信息的形式和內容從發出到接收不得改變的通信形式。”另一種是側重電信的技術屬性,如國際電聯(ITU)的定義:電信是指利用有線、無線的電磁系統或者光電系統,傳送、發射或者接收語言、文字、數據、圖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的活動。我國《電信條例》采用了后者的定義。
“產業”一詞,早已被人們所接受,但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產業有不同的解釋。作為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它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在經歷了傳統的馬克思兩大部類理論、三次產業劃分理論后,隨著20世紀人類社會在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科學等新興技術領域的突破,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進步,社會分工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奧地利美籍經濟學家馬克盧普1962年在他的《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中首次提出了“知識產業和信息服務”的概念,1977年美國學者馬克·波拉特的《信息經濟》基本形成了第一產業即農業、第二產業即工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和第四產業即信息業的理論。其中,信息產業的結構又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信息技術和設備制造業,主要包括計算機及網絡設備、通信設備、數字終端設備、電子元件等制造行業;二是信息服務業,主要指網絡信息服務、電信服務業和專業計算機服務。本書所講的電信產業就屬于信息服務業。
1.2.2 電信產業的特點
1.自然壟斷性
自然壟斷性是指當一種產品或一種服務的生產全部交給一家壟斷企業經營時,對全社會來說總成本最低。具有自然壟斷性的行業的主要特征:一是規模效益明顯;二是投資會形成巨大的“沉淀資本”。沉淀資本是指有些企業在參與一個行業的經營后,需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并購置大量的專用設備,而這些基礎設施和設備又難以挪作他用。也就是進入門檻和退出障礙都很高。如果在同一地區,多家企業參與競爭,必然導致多頭競爭、重復建設、資源浪費。通信規模效益主要體現在運營成本中固定成本比重大、變動成本比重小、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成本趨于下降。
2.準公用性
完全以社會效益為目標的組織是公用性組織,如國防、環保機構沒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一些提供社會基礎設施的組織往往具有準公用性,主要體現在外部經濟性與普遍服務性。外部經濟是指一個行業或一個部門為社會帶來的經濟效益高于它本身的經濟效益。電信部門每完成一個單位的業務,可為社會節約幾十倍的費用。日本的相關研究表明:用投入產出法計算,各種公共投資的誘發系數為:通信2.75、鐵路2.18、公路2.38、住宅2.76。由此可見,電信產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普遍服務是指一個部門的經營以全社會各階層為服務對象。現代發達國家正在將人們在全國任何地方均享有同等水平通信服務的通信權作為人權的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發布的“普遍服務和電信資費的改革”報告,將普遍服務理解為“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電信業務,而且電信業務質量和資費標準一視同仁”。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對提供普遍服務的企業進行補貼:①由政府直接補貼;②各種電信業務相互之間交叉補貼;③征收普遍服務基金。
3.生產的網絡性
電信通信是社會化的通信,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網絡才能提供社會性的服務,這就是全程全網聯合作業。單一的或少量的通信線路和信息傳遞不能算做社會化的通信。一個信息要傳遞到用戶所要求的地方,往往需要不同的電信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屬于同一經濟體內的各電信企業要聯合作業,屬于不同經濟體的各電信企業也要聯合作業,體現出電信生產的網絡性。
4.產品的服務性
美國學者菲利普?科特勒給服務下的定義是:服務是一方能夠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無形的任何行為或績效,并且不導致任何所有權的產生。由于服務是無形的,就具有與有形商品不同的性質。首先是易消失性,服務是不能保存的,只能即時享用。其次由于服務是無形的,因此交易過程就是不可逆的。商品出售后可退換收回,服務是不可能收回的。例如,電信部門將一個信息傳遞到用戶所要求的地方,收信方已經了解了信息的內容,是不可能恢復到不了解該信息的狀態。
1.2.3 世界電信產業的發展狀況
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信息產業已經逐步成為世界發達工業國家和地區的支柱產業和戰略主導產業。而電信業作為信息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產業的支柱,它的建設和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貿易日趨活躍,極大地帶動了國際電信業務市場的總體需求和迅速增長,從而促使國際電信業務市場總體規模的不斷擴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相互間的融合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全球電信市場需求的不斷豐富,擴大了全球電信運營市場的總規模。進入21世紀,世界處于工業化和信息化交織融合的歷史階段,發達國家和地區信息化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而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仍處于發展初期,電信發展水平和技術普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物質財富的差距逐漸拉大的同時,新的信息化差距又已經形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信消費規模與其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總體實力及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關。在當前世界宏觀經濟的背景下,經濟發達、社會穩定和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的潛在電信市場規模、實際電信消費水平、電信新業務的拓展和擴散速度均要超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并遠遠超過經濟落后、社會動蕩和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
1.2.4 中國電信產業的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電信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電信業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20世紀80年代起,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下,電信業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電信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顯著提高,通信網的規模容量、技術層次和服務水平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全國已建成可提供滿足各層次需求業務、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完成了由人工交換電話網向自動交換電話網、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窄帶向寬帶、單一業務向多種業務的轉變,技術裝備水平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以移動通信3G、4G網絡覆蓋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正改變著人們的通信方式,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4G技術逐漸滲透到生產管理等領域。
在電信業務方面,三足鼎立的市場競爭格局業已形成,發展模式逐步實現由壟斷經營向競爭開放的轉變。我國基礎電信企業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增值電信企業和虛擬電信運營商達到4400多家,形成了不同規模、不同業務、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共同發展和相互競爭的格局。通信業在內部機構調整變動、外部環境深刻變化的環境下,競爭機制激勵了運營企業的發展。截至2016年7月,全國固定電話用戶為2.18億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3.04億戶。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中國居民上網人數已過半。其中,2015年新增網民3951萬人,增長率為6.1%,較2014年提升1.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增速有所提升,城鄉網民規模、互聯網普及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終端集中,手機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占整體網民規模的18.5%。同時,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
網絡環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機上網的迅速普及,使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需求不斷被激發。2015年,基礎應用、商務交易、網絡金融、網絡娛樂、公共服務等個人應用發展日益豐富。其中,手機網上支付增長尤為迅速。截至2015年12月,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達到3.58億,增長率為64.5%,網民使用手機網上支付的比例由2014年底的39.0%提升至57.7%。2015年, 1.10億網民通過互聯網實現在線教育,1.52億網民使用網絡醫療,9664萬人使用網絡預約出租車,網絡預約專車人數已達2165萬。互聯網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經滲透到公共服務領域,也為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有效促進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電信業充分發揮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主導和骨干作用,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建設了金卡、金關、金稅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努力提供技術裝備、系統集成和網絡平臺服務;配合有關部門推進銀行卡、IC卡公民身份證、社會保障卡、組織機構代碼卡的研發和應用,建成了一批綜合性、基礎性數據庫,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數字圖書館等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