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心身癥”
- 胡安·莫伊塞斯·德拉·塞納
- 2843字
- 2020-04-22 16:38:56
第2章 心身病理學基礎理論
如序篇所述,大腦是整合外部與內部信息的器官。信息通過周圍神經系統(由分布在整個生物體內的神經網絡組成)傳輸到骨髓至腦部的中樞神經系統。腦干、小腦和大腦組成腦部。其中,大腦接收并處理全部信息。大腦有兩個分工明確的區域:由灰質組成的外部區域和由前腦組成的內部區域。前腦則包括端腦(基底核、杏仁體和海馬體)和間腦(丘腦、下丘腦和上丘腦)。
雖然這些結構涉及不同的功能,包括維持體內平衡、執行人的指示和意志行為等。序篇在提到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作為一種解剖學的、功能性的應激模型時,就已討論了這三種結構之間的特殊關系。從下丘腦開始的荷爾蒙級聯能夠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并隨之為應對壓力環境做好準備。此外,我們還特地重新認識了持續的壓力對機體整體健康的短期或長期影響。
但是,在討論心身疾病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并不是唯一需要考慮到的結構。邊緣系統負責大部分的心理活動,具體而言就是情感生活。后面我們將會認識到,邊緣系統被認為是觸發導致疾病的心身過程的主要因素。
邊緣系統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 丘腦:它接收除氣味以外的所有外部感受信息,且起到過濾作用,排除無關信息,并將相關信息引導到大腦皮層。
- 海馬體:它的功能是創造新記憶路徑和空間定向。
- 下丘腦:它能調節體溫等至關重要的營養功能,即與營養攝取有關的功能,如饑餓和飽足、情緒和睡眠。
- 杏仁核:它接收和處理嗅覺信息,是情緒的主處理器,既參與形成與情緒相關的記憶軌跡,也參與恢復這些記憶的過程。
- 隔區:它處理與強化有關的快感,分泌內啡肽,即腹側被蓋區的快樂激素。
- 腹側紋狀體:它是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中心,根據外部需求調節主動性,并考慮期望獎勵。
此外,邊緣系統的情感回路通過下丘腦,與垂體等其他重要結構有著緊密聯系。垂體內通過門靜脈系統產生直接神經支配。垂體作為內分泌系統的一部分,釋放調節動態平衡的激素,且能夠影響內分泌系統的其他部分。
我們已經清楚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在釋放CRH的下丘腦和釋放皮質醇的腎上腺之間作為一種介質參與其中。下丘腦既參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這個過程之間的應激,也參與情緒信息的處理過程。這就需要這兩種功能之間的解剖學聯系。至此我們所提到的一切,連同表現出的遺傳傾向,將系統性地塑造一個人的人格,即人的性質(機體)、信息處理方式(新信息如何與舊信息產生聯系,即精神生活)、對情境的認識(令人感到威脅還是放松,即應激領域)以及個人感覺(情感領域)。
內部“世界”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被用來解釋紊亂在單個領域中的存在方式。無論是在精神域、壓力域還是情感域,紊亂都會對生物體的其他部分產生影響,引起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隨后會引起各種器官的癥狀(在系統應激的情況下)。
但是在我們繼續之前,最好深入了解情緒是什么,人體如何處理情緒,以及情緒的作用。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否意識到其存在,情緒伴隨著我們做出的每個行動和決定,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仔細探索情緒的原因。對情緒的認識有兩種主要理論:一種認為情緒的概念是單一的,包括在一個連續統一體中從積極情緒到消極情緒的整個范圍;另一種認為情感的概念是多維的,由認知、行為和生理因素組成。
情感可以被認為是主體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使人能夠感知和回應環境(或喚醒)。簡單來說,我們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狀態:積極狀態(快樂或幸福)、中立狀態(冷漠)和消極狀態(悲傷、惱怒或不快)。這些都是對環境的感知和反應的方式。當其中一種狀態長期存在時,就被看作一種性格特征。也就是說,這個人習慣性地以該狀態應對甚至在內部或外部刺激發生之前就被激活的情況。當習慣性情緒狀態“失調”時,情緒處理就會出現異常的偏差,從明顯的焦慮或恐懼癥狀直至病理性層面,如廣泛性焦慮障礙或重度抑郁障礙。
情緒的另一種認識理論是將其視為面對外部或內部刺激(積極或消極)時的一種適應性的認知、生理和行為反應過程。因此,情緒對人的思想、機體和行為都有影響。
情緒協調行為反應系統,改變行為層次,提供社會交往與溝通機制,停止或短暫保留認知過程,促進信息的存儲和檢索,此處僅列舉幾項重要功能。
情緒處理有兩種不同的現象:知覺和情感體驗。知覺是指一種低級的認知過程,情緒刺激在這種過程中得到感知和評估。情感體驗是指一種更高層次的處理過程,該過程基于先前的經驗為知覺提供情境和并賦予解釋。
以上過程看似獨立,因此情緒感知的處理可能涉及也可能不涉及情緒體驗。
就認知與情緒的關系而言,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情緒會限制并阻礙認知。這一觀點把這類情感技能和能力看作是塑造人類的特質,不同于計算機對數據的簡單運算或分類處理。
與之相反的觀點認為,高級認知過程定義了人的要素,使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該觀點貶低情緒,視其為次要的、非理性的、幾乎總是模棱兩可的過程,是動物的典型特征。
第三種觀點認為這兩種認知過程都是獨立的,但在某些情況下是共同工作的。
人類大腦中情感-知覺-記憶回路的存在得到了廣泛認同,其中杏仁核在記錄情緒刺激的發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與具有中性內容的信息相比,帶有情感內容的信息更易于存儲和檢索。
杏仁核與紋狀體外皮層和海馬體的視覺區域之間的廣泛聯系使杏仁核能夠調節這些區域的功能,并促進其知覺功能和心理功能。
然而,有證據表明,與杏仁核相關的情緒學習是暫時的,隨后對記憶的影響可能是由于大腦其他區域(如眶額葉皮層)的介入所導致。
上述情感處理回路與特定的認知加工途徑形成對比。情感回路中的刺激物似乎是以一種更粗糙和更快的方式遵循分層策略自動得到分析的。這是一種信息相關度極高的簡化交流,是在小生境內得以生存與充分適應的必要條件。
因此,這種并行處理能力為環境生存提供了競爭優勢,因為它使得主體甚至能夠在前額葉皮層有意識地對信息進行評估之前就立刻避開威脅和危險。
另一種途徑是直接連接的感覺神經元通過丘腦核(也從杏仁核接收信息)到達大腦皮層的一個廣闊區域,對刺激進行更精細更緩慢的分析。
有研究顯示,杏仁核在情緒加工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夠通過三種途徑影響皮層區域:
- 一是來自本體、內臟和荷爾蒙信號的反饋(這使得機體能夠通過適應或躲避為行動做好準備)。
- 而是對一般激活或喚醒網絡的投射(能夠使有機體處于警戒狀態,以便能夠更敏銳地感知威脅性刺激)。
- 三是與內側前額葉皮層相互作用(這將導致注意力資源轉向當前的情緒刺激物,限制其他認知過程)。
另一方面,前額葉皮層向杏仁核發送不同的投射,從而使認知功能(整合有關情緒刺激處理和上下文的信息)調節杏仁核對情緒發揮的作用。
換句話說,一個人看到危險的動物(情緒處理),比如熊,會做出突然反應(驚嚇和逃走)。但是,當人們在放松的周日下午與家人一起參觀城市動物園時(認知處理),看到籠子里同樣的熊時,就不會發生上述反應。
另一方面,麥克林(MacLean)提出了大腦進化的三大階段:爬行動物階段、古哺乳動物階段和新哺乳動物階段。第二階段(古哺乳動物,也就是邊緣系統出現的階段)負責情感處理,表明這一情感系統更古老,證明了它在情感刺激處理中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