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心身病理學之病因

為區分各種心身疾病,我們必須確立一個切入點。我們已經探討過,人在獲得語言能力之前,在溝通方式有限的早期階段,交流的手段基本上僅限于咿呀學語和哭泣,身體成為孩子表達需求的“揚聲器”,身體表現出的癥狀就是言語。嬰兒長大后會獲得新的表達方式,來向他人表達自己的需求。成年人其實也會借助身體進行“交流”,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且矛盾。“交流”的內容往往是由于創傷而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的事物(精神分析所理解的概念)。其無法表達的欲望或恐懼就轉化為符號性的癥狀語言。

我們從心身的角度出發,并根據這一觀點劃分出了心身病理學的兩個理論,對應人成長的不同階段:

- 在兒童階段,心身癥被看作是精神毒性疾病,被定義為不適當的母子關系的產物。母親形象和母子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孩子與現實的第一個聯系。孩子與母親的關系將經歷幾個階段,最初母親是一切 “快樂”的來源,能夠滿足孩子所有需求;孩子長大后母親則轉變為沮喪情緒的來源,她不再繼續滿足孩子同嬰兒時期一樣的需求。

- 在成年階段,如前所述,根據巴黎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軀體疾病是由于人無法表達對自己造成不便的因素導致的。下一章節中我們還會繼續保持這一觀點。

考慮到兒童心身疾病等精神毒性疾病的復雜性,其病因往往源于母子關系以及孩子難以借助身體之外的手段表達自己。

母子關系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有助于塑造兒童的個性,并提供給兒童接觸外界的初次經歷,幫助兒童獲得與自己身體相關的技能和自主權。

受益于阿韋龍(Aveyron)等著名的野生兒童案例,十七世紀對生命最初幾年重要性的研究開始嶄露頭角。盡管當時的研究人員付出了努力,那些沒有受到任何社會刺激并且在溝通技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兒童還是無法超越其他同齡人,從而產生了關鍵時期理論,這個理論是說,在適當時期沒有習得的東西以后就再也無法習得。

飲食中缺乏鈣和磷會導致骨骼和軟骨缺乏礦物質,繼而導致維生素D缺乏,對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兒童佝僂病病例進行觀察也得到了類似如下結果;十九世紀中葉有人提出,父母對孩子缺乏感情、孩子與母親感情生疏會都對孩子造成一系列影響,其后果難以逆轉。影響包括發育遲緩,伴隨語言不完整,缺乏社交習慣,感情需求強烈,以及對挫折的承受度低。

大約在同一時期,已經有相關事件被記錄在案。當時德國孤兒院試圖延長孩子的預期壽命,這是因為孤兒的壽命遠遠低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盡管孤兒院努力去改善其衛生條件,人們發現,最重要的還是看護人對孩子的關愛。感情缺乏會導致孩子身體和心理發育障礙,不得不長期就醫,進一步給孩子造成不利影響(即“醫院病”)。

這一故事背景強調的是除了為孩子提供護理和營養外,早期親子關系也具有重要意義。弗洛伊德認為母親是欲望的第一個對象,這是因為母親為孩子提供食物;母子關系會是孩子一生中第一個得到發展的客體關系,它在融合外界元素的同時也逐步提高孩子的能力。

在母子關系中,孩子在建立獨立的人格之前將根據母親的需要和缺點來初步塑造自己的人格傾向。一些作者明確指出心身疾病的起源就在于孩子還未建立起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時,其人格塑造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嬰兒身上則會反映出母親的人格。例如,母親的壓迫型人格可能會影響孩子在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形成某些習慣。在許多青少年案例中已經觀察到,這些習慣將成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結果導致更高的患病概率。

對嬰兒期抑郁癥和醫院病等現象的研究突出了母親這個角色的重要性。與母親的身體陪伴相比,母親對孩子傾注的情感更加必不可少,這是因為嬰兒會通過心力投入的過程呈現來自母親的情感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抑制一詞(如壓迫型人格)與其在精神分析術語中的含義不同。后一術語指的是一種防御機制,該機制無意識地保留著倫理上不接受的欲望,不能直接進入有意識的生活。我們得知前一個術語(如壓迫型人格)指的是C型人格,其特點是無法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焦慮、震怒、惱火或侵犯等消極情緒。

即使嬰兒長大,仍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就會用自己的身體進行交流。長此以往以至于引起心身癥狀,反映的是父母關愛不周。沖突劇烈且對孩子缺乏感情的環境可能導致心身癥的出現。

上述最后兩種理論將心身病理學的起源由內在原因轉移到外在原因。也就是說,心身疾病的起源不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發展欠缺,導致無法表達自己的欲望與需求; 心身疾病反映的是外在的東西,可能是母親的壓抑性人格,也可能是孩子生活環境中存在的家庭沖突。

明確說來,除了要是認識到兒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樣出現心身疾病的癥狀之外,還有必要考慮把這些癥狀納入到兒童期和青春期心理障礙的臨床表現中。此外,特定類型的病理會隨著年齡增長發生變化:

- 在出生后0至6個月的嬰兒期,其心身病理其實僅限于消化系統,癥狀包括絞痛、嘔吐甚至厭食,并且可能伴有失眠(神經學領域)和特應性綜合征(皮膚病學領域)。

- 出生后6個月至12個月,消化系統病變演化成嚴重腹瀉、潰瘍性結腸炎或反芻癥; 此外,病變還會影響呼吸系統,引發哮喘和抽泣性痙攣。

- 在兒童期(出生12個月后)和青春期后期,呼吸系統問題得到控制,而消化系統問題則會繼續演變成厭食癥和貪食癥、肥胖癥、潰瘍、腹痛、消化道病變等。潛在問題的范圍還會擴大至疼痛、偏頭痛和圖雷特綜合征等癥狀。還有可能進一步出現其他病癥,例如內分泌系統出現心因性生長遲緩或糖尿病; 排泄上出現遺尿、便秘、大便失禁或巨結腸; 以及出現脫發、牛皮癬、拔毛癖、痤瘡、皮炎或瘙癢癥等皮膚病學領域的病癥。

隨著人的成長,出現的心身癥狀也會增多。一些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了解、因而也越來越能夠掌握自己的身體架構。

盡管兒童期和青春期心身疾病存在以上諸多差異,但二者的癥狀具有相同的起源:

- 精神分析法所描述的欲望與意識之間的內部沖突。

- 看護不周、缺乏關注,更為重要的是生命早期的感情缺失。

- 對母親的C型人格的反映,這會對孩子的反應方式造成影響。

- 由于家庭氛圍惡劣,對極端外在沖突的反映最終“投射”到孩子身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章丘市| 丹寨县| 鹿邑县| 恭城| 雷山县| 哈巴河县| 沂水县| 八宿县| 滦南县| 吉木乃县| 崇仁县| 黎平县| 台北市| 上栗县| 咸阳市| 新竹县| 当涂县| 扬州市| 当涂县| 兴安盟| 定襄县| 尖扎县| 渭南市| 长寿区| 台南市| 思南县| 什邡市| 炎陵县| 莆田市| 太仓市| 滨海县| 英吉沙县| 延长县| 绍兴县| 宝山区| 博客| 巫溪县| 上饶市| 富蕴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