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微觀機理與防控機制研究
- 劉永勝
- 3字
- 2020-04-10 11:40:58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營養健康需求等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食品消費的關注已經從“量”轉向“質”,從對價格的在意轉向對安全衛生的注重。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管理,以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促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為食品安全管理目標,積極營造食品安全保障環境,不斷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并且已經取得了成效。然而,由于部分食品相關人員的素質和道德問題,體制、機制不健全問題,以及社會發展階段等深層次問題,(1)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事件仍在頻頻發生,屢禁不止。以2014年為例,3月青島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對青島一季度流通環節食品抽檢總體情況進行了通報,饅頭和火燒含鋁超標、烤鱈魚等熟食菌落超標,家樂福、大潤發、利客來、利群、華潤萬家、維客等一大批商超入選抽查黑榜;(2)7月20日媒體又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進行了曝光;10月,臺灣方面查處了頂新旗下的正義公司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的問題;12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曝出了江西高安市病死豬肉銷往廣東、湖南、重慶、河南、安徽、江蘇、山東7省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且20多年來都未被發現。這些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各種顯現或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仍然很大。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表明,由于食品供應鏈上利益相關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情況下,人為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占68.2%。(3)這充分說明,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成因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明知故犯”。(4)
食品生產經營者作為食品供應鏈的主體,參與了食品的生產、加工、儲運、檢測和配送等多個食品供應鏈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可能性。因而,食品生產經營者也是食品供應鏈風險(5)問題的責任主體,要防范食品供應鏈風險就需要從食品生產經營者入手,查找形成風險的各種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供應鏈風險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更好地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我國政府、企業和研究部門都在積極探討新的策略。盡管已有一些文獻從食品供應鏈主體行為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問題,但這些研究并沒有涉及主體內部員工行為、主體行為與其內部員工行為的關系等對食品供應鏈風險的影響,以及相應的防控食品供應鏈風險的機制等,缺乏從行為視角對食品供應鏈風險問題更加深入、系統地分析。在已有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策略基礎上,從行為視角對食品供應鏈風險問題進行拓展性研究,已經成為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領域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書立足于行為視角,從食品供應鏈企業行為及其員工行為兩個層面探索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的微觀機理,進而構建基于行為視角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
1.1.2 研究意義
本書以行為視角為切入點,抓住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與風險防控的核心要素,為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開辟新的途徑,為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的微觀機理提供一個全新的認識,使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在理論可靠、實踐可行的基礎之上。本書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在理論方面,本書根據行為科學中的“前置因素—行為過程—效應”(ABC模型),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經濟學理論等探索“行為影響因素—風險行為—食品供應鏈風險”之間的關系,剖析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的微觀機理,進而提出針對性的食品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有助于厘清食品供應鏈風險形成的利益選擇與主體行為的關系,與現有研究起到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作用,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現有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理論和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理論,為進一步提高食品供應鏈風險防范效果提供理論依據。
其次,在實踐方面,本書的成果有助于食品供應鏈企業及其員工正確識別和對待風險行為影響因素,有助于為食品企業開展食品供應鏈風險防范提供指導,有助于為有關食品企業、行政部門加強食品供應鏈風險預警、追溯、監測等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