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與健康教程·上冊
- 肖培君 蘇慶偉主編
- 2878字
- 2020-05-07 15:06:34
一、體育的生理學基礎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身體活動性是體育鍛煉的基本特征,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就是機體各器官系統活動的過程,活動中人體內各器官系統將會發生適應性變化。通過神經系統、神經-體液調節系統的調節控制,各器官系統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運動,從而提高人體的運動能力。
(一)有機體的新陳代謝
(1)新陳代謝是生命中最一般、最顯著的現象,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機體的代謝是蛋白質的代謝,代謝反應的生物催化劑是酶,其本質是蛋白質。
②通過機體的代謝來促進有機體的繁殖和進化。
③機體的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隨之停止,結果是蛋白質的解體。
(2)新陳代謝過程
①機體從外界環境中攝入物質,經過體內的轉化和合成,變為自身的組成物質,并儲存能量,即同化過程。
②機體將自身的組成物質分解,釋放能量,供機體需求,并將分解產物排出體外,即異化過程。
在新陳代謝中,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密切相關,在物質變化中必須伴有能量的轉移;在釋放能量的過程中,同時也必須存在物質的分解。體育的過程就是人有意識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從生物學觀點看,人的一生始終離不開新陳代謝過程,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并存。當新陳代謝積極、旺盛、同化過程大于異化過程時,機體處于生長發育、機能水平提高的過程;當新陳代謝處于遲滯、衰退、異化過程大于同化過程時,將會使機體衰老、各器官系統功能減退。體育鍛煉等身體活動是促進新陳代謝的一種刺激,能引起組織系統興奮,加速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身體活動必然增加能量消耗,出現代謝的不平衡。科學家已經揭示: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是由于身體活動引起能量物質的消耗,隨后便能引起同化作用的加強,加速恢復過程,可使體內組織細胞內部得到更多補充,合成新的物質,使有機體獲得更多的旺盛的活力,從而促使機體發展。體育鍛煉是經過科學處理的身體活動,可使機體向著完善的方向轉化,這就是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的生理過程和理論依據。
(二)運動負荷的價值閾理論
運動負荷價值閾,是指按一定的心率區間去確定運動負荷的計量標準,體育鍛煉要針對個人的不同特點安排運動負荷,不可能有一個最佳運動負荷價值閾的絕對標準,但正常人之間的差異較接近。所以,運動負荷價值閾對多數人來說,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普遍重視對運動負荷價值閾理論的探討和實際運用。有些國家采用電腦控制儀、心電圖記錄器和基礎體力測定器等裝置,為體育鍛煉提供健康變化的各種數據。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心搏量會逐漸上升,要達到心搏量的極限,需要有一段發動期。從心搏量急劇上升到心搏量極限,這段數據稱為心搏量極限區間。心搏量極限區間低值和高值之間,即為運動負荷的有效價值范圍。體育鍛煉在這個區間內波動,并達到鍛煉時間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鍛煉效果。
從有利于增強體質出發,一般人的體育鍛煉,應以有氧代謝為主,中等強度為宜。學術界曾提出如下結論: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時,機體的血壓、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電圖等都沒有明顯變化,健身的價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的運動負荷時,每搏輸出量接近和達到一般人的最佳狀態,健身效果明顯;心率在150次/分的運動負荷時,每搏輸出量開始出現緩慢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時,雖無不良的異常反應,但亦未能呈現出更好的健身跡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健身效果的最佳區間定在120~140次/分之間。而每次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時間,占一次鍛煉總時間的2/3左右為最佳。
生理學實驗證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時,每搏輸出量最大;心率在140~180次/分時,每分輸出量最大。因此,在體育鍛煉中安排強度較大、持續時間不長的無氧代謝,對提高負氧債能力的鍛煉也有一定的意義。
對上述結論的分析,還必須注意到由于年齡、體質的不同,其所承擔有氧代謝的運動負荷也應有所不同。國外運動負荷的計量標準有以下幾條:①卡沃南的公式,即接近極限負荷的脈搏次數,減去安靜時的脈搏次數,乘以70%,再加安靜時的脈搏次數;②以脈搏頻率150次/分以下(平均130次/分)的運動負荷為指標,謀求有氧代謝能力;③以180減去鍛煉者的年齡數,作為鍛煉者每分鐘的平均脈搏數。采用這三種方法所得出的數據與最佳價值閾值相近。但不論采用何種計量方法,都必須考慮到自我感覺要舒適,并以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為準。
(三)超量恢復原理
人體在運動時,機體將發生一系列生理機能變化,機體對這些變化有一個適應過程,而這個過程總是按照工作階段(活動)——相對恢復階段(休息)——超量恢復階段——復原階段的規律在變化。人體在運動時,體內儲備的能源不斷被釋放,以供機體活動需要,能量的消耗使機體機能逐漸下降,引起疲勞。但經過休息,體內的能源物質和各種動能又逐漸恢復到工作前的水平,形成機體的相對恢復階段。再經合理的休息后,物質能量的儲備還可超過原來的水平,從而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這就是超量恢復。機體發生的一系列機能變化,最重要的是看恢復過程。只有恢復過程獲得發展,才能獲得超量恢復。
1.恢復過程的階段性
恢復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運動時能源物質的異化作用占優勢,同化作用小,能源物質逐漸減少,各器官系統功能逐漸下降。換言之,即機體一邊進行鍛煉消耗,一邊進行能量物質的補充,但由于運動中消耗多,此時的恢復跟不上消耗量,因此,能量物質儲備逐漸下降。
第二階段:運動停止后消耗過程減弱,同化作用占優勢,恢復過程不斷加強,運動中消耗的能量物質不斷得到補充,直至能源物質和各器官系統功能逐漸恢復到原有水平。
第三階段:超量恢復階段,運動中消耗的能源物質在運動后的一段時間里,不僅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甚至超過原有儲備水平(即超量恢復),比鍛煉前的能量儲備還多,隨后能量物質的儲備又恢復到原有的水平。
超量恢復是客觀存在的,它與運動時能量消耗的多少和恢復的快慢、肌肉活動的劇烈程度有密切關系。生理學的大量實踐證明,在一定范圍內肌肉活動量越大,消耗過程越劇烈,超量恢復越顯著;但活動量過大,會使恢復過程延長;運動量過小,訓練效果不顯著。因此,國內外很多類似的實驗結果為合理安排大運動訓練提供了理論依據。不論是體育教學,還是運動隊伍的訓練,在安排運動負荷時,應使下一次的負荷正好落在超量恢復的基礎上,使學習技術、技能的效果正好落在上一次產生的痕跡效應上,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目的。
2.機體能量儲備的恢復
運動時代謝過程加強,以不斷滿足運動時能量的需要,運動中及運動停止后,能量物質需要不斷進行補充與恢復。機體能量儲備的恢復如下。
(1)磷酸肌酸的恢復 磷酸肌酸的恢復很快,在劇烈運動后被消耗的磷酸肌酸在2~3分鐘可完全恢復。磷酸肌酸的恢復最終由有氧氧化系統供能。
(2)肌糖原儲備的恢復 影響肌糖原恢復速度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的時間;二是膳食。積極性休息和營養食物的補充是肌糖原(蛋白質)儲備恢復的主要途徑。
(3)生理機能的恢復 體育鍛煉后,生理機能的恢復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它具有強度依賴性和不同時性的特點。工作強度越大,功能變化也越大,相應的恢復速度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