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與健康教程·上冊
- 肖培君 蘇慶偉主編
- 5650字
- 2020-05-07 15:06:33
二、運動鍛煉對健身的具體作用
1.運動鍛煉增進健康,延緩衰老
長期堅持運動,可使各臟腑器官功能增強,由于機體充滿活力,從而可延緩衰老,使人健康長壽。
一個人體質的好壞、衰老的快慢是可以控制的。實踐證明:人體的發展變化,可以向不同方向發展,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推遲衰老,健康長壽,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體質削弱,甚至未老先衰。
隨著老年化研究的開展,運動延緩老化過程的研究也很多。原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主席普羅科教授多年研究證明:“不鍛煉的人,30歲起身體機能就開始下降,到55歲,身體機能只相當于他最健康時的2/3。而經常鍛煉的人到四五十歲,身體機能還相當穩定,當他60歲的時候,心血管系統功能大約相當于30歲不鍛煉的人。”現任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主席霍爾曼教授指出:能每天堅持跑步幾分鐘的人,心臟可以年輕20年。
2.運動鍛煉促進個體機能的發展,提高基本活動能力
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改善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 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部,人體一切活動的指令,都是由大腦發出的。大腦的重量雖只占體重的2%,但是它需要的氧氣卻要由人體總血量的20%來供應,比肌肉工作時所需血液多15~20倍。然而,腦力勞動者長時間伏案工作,機能活動的特點是呼吸表淺,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緩慢,腹腔器官及下肢部血液停滯。長時間進行腦力勞動會使人頭昏腦漲,就是由于大腦供血不足、缺氧所致。
進行體育運動,特別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動,可以改善大腦供血、供氧情況,可以促使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加;興奮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加強;對體外刺激的反應更加迅速、準確,大腦分析綜合能力加強,整個有機體的工作能力提高。
(2)促進有機體的生長發育,提高運動能力 生長是指細胞的繁殖和細胞間質的增加所形成的形體上的變化,它是人體量變的過程。而發育則是有機體各器官、系統的結構逐步完善,機能逐漸成熟的過程。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其生長發育不僅對人體形態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內臟器官的發育,對人的勞動能力和運動能力都有直接影響。體育運動刺激骺軟骨的增生,從而促進骨的生長。科學研究證明經常從事體育運動的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身高增長要快。同時,經常參加運動,還可促使骨骼變粗,骨密質增厚,骨骼抗彎、抗折、抗壓的能力增強。
身體任何運動都是通過肌肉工作來完成的,肌肉本身又是人體美的重要體現,發達而結實的肌肉能提高勞動力和運動能力。經常從事運動,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應情況,增加肌肉內的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的含量,使肌纖維變粗,工作能力加強。一般人肌肉重量只占體重的30%,而運動員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5%~50%。同時運動還可以促使肌肉有更多的能量儲備,以適應運動和勞動的需要,提高運動能力。
(3)促使人體內臟器官構造的改善和機能的提高 體育運動能使人體內能量消耗增加,代謝產物增多,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速,從而使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的機能都得到改善,使為這些系統工作的器官——心、肺等,在構造上發生變化,提高機能。如經常運動能使心臟產生運動性肥大,心肌增強,心壁增厚,心腔容積增大。在機能上,心肌的每搏輸出量增加,而心跳頻率減少,出現“節省化”現象。肺的功能也會因運動而提高,肺活量增大,呼吸深度加深。
3.運動鍛煉調整心情、振奮精神,進行積極性休息
體育運動能調節人的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從事運動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可以調節人的某些不健康情緒和心理,如意氣的消沉和情緒的沮喪。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德里斯考發現跑步能成功地減輕大學生們在考試期間的憂慮情緒。人們還發現有緊張煩躁情緒的人,只要散步15分鐘后,緊張情緒就會放松下來。
隨著現代化的長足進步,社會余暇時間增多,如何善度余暇,成了一個社會性問題。豐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不僅使人們在繁忙的勞動之后獲得積極性休息,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養高尚的品格。由于現代體育運動,特別是競技運動,運動藝術日益向難、新、尖、高的方向發展,一些杰出的運動員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把身體控制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使健、力、美高度統—起來,加上和諧的韻律、鮮明的節奏、微妙的配合,表現出抒情詩般的、戲劇性的藝術造型,使人們在觀看體育表演和比賽時,產生一種猶如欣賞優美的舞蹈、線條明快的雕塑、光與影和諧的攝影藝術一般,是一種美的享受。正因為體育運動如此富有魅力,因此,在運動場上,常常有一種移情作用,在觀眾和運動員之間擴散開來,使觀眾忘卻了一切煩惱和不愉快,“凈化”觀眾的感情,它可以使人們由于工作和勞動所帶來的緊張、疲勞和紊亂的情緒得到積極有益的調節,不僅有助于元氣的恢復,而且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4.運動鍛煉有助于形成良好體形,增進人體美
長期堅持健身訓練可使少年兒童生長發育健全,體形健美,姿態端正;使青年人動作優美,體態矯健;使中年人延緩身體的衰退,保持良好體形;使畸形和不正確姿態得以糾正。總之,健美的形體是通過運動鍛煉出來的。通過科學、系統的形體鍛煉,不僅能夠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水平,同時還能減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使形體健美,并能修飾和改善身材的不足,使生命力更旺盛,精力更充沛,使學習、工作的節奏更清晰、更有效。
作為健身方式之一的形體訓練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勻稱和諧地發展人體,塑造體形,培養正確優美的姿態和動作,增強體質,促進人體形態更加完美的一種體育運動。形體美的內容很廣泛,它包括形美、姿態美和動作美。因此,形體訓練也必須選擇多種內容,運用多種方法。形體訓練不僅可以完善體形、體態和儀表,還可以陶冶情操、美化身心。只有在追求形體健美的同時,加強自身的思想和藝術修養,注意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真正把體育和美育、外在美和內在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高雅的氣質,才能夠形成形體的完美。
5.運動鍛煉使人學會并掌握生活技能和科學鍛煉的方法
人是本能比較缺乏的動物,剛出生的人生理上幾乎完全不能自理,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差,連最簡單的坐、立、走都不會(許多動物一出生就會走)。因此,人的基本技能都是靠后天學習獲得的,而體育運動是人們獲得基本活動技能的重要途徑。
由醫護人員給初生嬰兒做被動體操,是人出生后進行的最初的體育活動了,它既是一個發展身體的過程,也是為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打基礎的教育過程。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兒童在游戲中學會走、跑、跳、攀、爬、搬運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他們的基本活動能力。同時,兒童在游戲中通過“假裝”和“擬成人”的各種活動,模仿各種社會角色的動作和行為,學會適應社會生活。至于在各級學校中學習的學齡兒童、少年、青年,通過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身體活動能力,有助于他們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能)。
社會在向青少年傳授人類文化遺產中,有關身體健康和體育運動的知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知識是使青少年學會合理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條件,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有必要在童年時期就使他們懂得怎樣才叫健康的生活,學會有益的休息的本領,并且通過傳授這些知識,不斷地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發展他們的精神需要,培養他們享受人類所創造的文化財富的能力。事實上,不論在幼兒園、家庭或是在學校,通過體育促進人的社會化活動無所不在、時時刻刻地進行著。從保育員給孩子們講正確的坐姿,到小伙伴一塊爭論足球比賽的規則,從立正姿勢的學習一直到大學體育教師給學生剖析運動原理,他們都從中得到了科學鍛煉的知識和方法。
6.運動鍛煉提高人們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運動健身能增強人適應外界自然環境的免疫力,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它還能提高使人體處于非常態的狀況(如倒立、懸垂滾翻等),提高人體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傳統教育和宣傳輿論的影響,人們總是會產生和形成與社會相一致的心理。例如,一般情況下,人們的個人需求基本一致,以這些需求為原動力,可以推動人努力工作,遵守社會規范,為社會做貢獻。但是,有時卻由于種種原因,如個人犯了錯誤、親屬的死亡、天災人禍的打擊等,而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調。
體育運動有競賽性、對抗性、競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和顯示結果的即時性。因此,它能引起極大的社會關注,引起人們心理上的懸念,人們往往對于那些不可能預知的東西寄予更大的期望。運動競賽常常是在反敗為勝、力挽狂瀾、千鈞一發、一瀉千里等震撼人心的情境中,使人們的期望在短時間內得以滿足,這種情境使人體驗到緊張、痛快、敬佩、自豪,從而調整失去平衡的心理。當然體育社會感情功能的另一個側面是它也可能引起泄氣、頹喪、氣憤等,打架鬧事就是這樣一些情感的發泄。因此,西方社會學家把體育運動看成是社會的“安全閥、出氣孔”,甚至專門設置“運動消氣中心”,供人們去發泄自己的情緒,以調整失去平衡的心理。
體育運動獨具一格的生動性特點,可以使人們在身體活動的實際體驗中,對自己的健康、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在調節社會心理平衡方面,它堪稱是一個卓有成效的重要手段。
7.運動鍛煉具有防治疾病和恢復功能的作用
(1)防治疾病功能 在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肌肉活動已成為維持良好生物學狀態所不可缺少的自然生理刺激因素。肌肉活動的長期減少,會使血液循環功能減退,從而影響大腦和全身每個細胞的功能,對心理功能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人體的整體性功能調節主要由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反饋回路來保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保持同外界環境間的平衡。人身心狀態之所以有患病狀態,與人體自動調節和控制功能的下降有關,是內環境和外環境失衡的結果。肌肉活動長期不足,會使機體的感受器鈍化,各級控制中樞對信息的自理過程失靈。而每當機體運動時,在機體內至少引起十幾個因素的變化,如氣體交流、血糖的消耗、血液循環的加強和體溫調節等,肌肉活動增加了對許多系統和器官功能活動的要求,從而一個復雜的反饋環被激活,借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因而,科學的肌肉活動是保持和加強機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維持生存和保持持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現代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的體力勞動大量減少,出現肌肉活動量嚴重不足,相反,腦力勞動量和精神負荷急劇增加,大量的身心疾病也就隨之出現。為此,需通過各種體育活動來防病治病,調節身心,促進健康。
(2)恢復功能 運動恢復也稱運動療法,是康復醫療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利用人體肌肉關節的運動,以達到防治疾病、促進身心功能恢復和發展的方法。它必須根據殘疾人和病人的疾病診斷、病期、功能狀態、康復目標等具體條件,以運動處方的形式,選擇適合的運動方法,確定適當的運動量,規定注意事項等,由病人自己在醫生或家屬的指導、幫助下進行鍛煉,以改善或提高運動能力和內臟功能,促進康復。運動療法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以各種運動方法,包括中國傳統醫學的各種健身方法,可徒手或借助一些器械、設備來進行。運動療法與其他治療方法的不同點在于:它是一種積極的治療,運動療法需要自身的積極性才能堅持治療,同時運動本身又能進一步提高病人情緒的積極性和鍛煉的自覺性,從而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復;它是一種局部和全身相結合的治療,雖然運動療法表現為對局部肢體的功能訓練,但同時也影響到全身臟器的功能,因此常能引起較全面的治療效應,促進康復;它是一種集保健、預防、治療、康復于一體的療法,運動療法不僅用于人體功能的康復,通過訓練還可改善和提高全身狀態及抗病能力,因而可預防某些疾病或并發癥,可治療某些疾病。
8.運動鍛煉具有促進個體社會化的作用
個體社會化即人的社會化,它是指由生物的人變成社會的人的過程。人剛出生時,只是一個生物的人,要使之成長為一個社會的人,一個被社會或群體所需要的人,他就得學習社會或群體的規范,知道社會或群體對他們的期待,從而逐步具備作為這一社會或群體的成員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和行為。
人的社會化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所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任何一個社會要想延續下去,就必須努力將其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用統一的規范來約束和指導個人的行動。因此,人的社會化對個體對社會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一個群體或社會是否實現了社會化,關系著社會的穩定和鞏固,甚至關系著他們自身的存在。社會化在人的一生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尤其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發生急劇變革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
在人類社會化過程中,體育運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論是作為內容還是作為手段,體育運動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蘭考提出:“如果把體育運動忽然從世界上和人們的意識中消滅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要人的社會化過程不變,體育運動很快還會誕生,也許還會再造出形式與現在完全一樣的體育運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每個社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存在和發展,都有管理自己社會成員的行為和指導成員工作的章程,以作為理想的活動準則或社會規范;社會通過各種媒介,教導青少年遵守社會規范,目的在于促進個人對社會的義務感、責任感,培養人們未來的社會角色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體育運動本身是一個有章可循、有一定約束力的社會活動,又是在一定的執法人——裁判員、教師或教練員的直接教育、監督下有組織地進行,這是對培養青年一代遵守社會生活準則的一個強化。再者,體育運動是一個社會互動的場所。在體育活動中,特別是競賽中,人們聚集在一起,參觀者之間互相交往交談,比賽者在個人之間、集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更為頻繁,會不時地對參加者提出思想品德方面的嚴峻考驗,如長跑到了“極點”時,是堅持下去還是半途停滯,對方犯規時是毫不計較,還是“以牙還牙”;裁判誤判時,是大方寬容,還是斤斤計較;集體配合不夠默契比賽失利時,是相互鼓勵還是相互抱怨……所有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機,是使青少年在社會實踐中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養成遵守社會規范的一種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