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樣的情形,在我國歷史上,在當今世界上,都屢見不鮮。[1]

——習近平

一、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建設之魂。“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2]因此,文化建設必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實質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精神的基本體現,是社會主義精神在社會倫理和價值取向上的表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為內在理路與導向。

(一)社會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一論斷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正確方向,同時也為我們各項建設事業的科學發展確定了航向。對于思想文化建設來說,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在于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反映中國道路,體現中國精神,匯成中國力量,是中國夢的精神內核和精神實質所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所在。思想文化建設圍繞和著力于培育、發揚社會主義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要求。

中國夢的核心要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各項建設事業的指南;在實踐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當代億萬中國人民建設祖國的偉大創建活動;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人格,它具有崇高的品質,也體現著堅定的價值理性。從精神向度上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為我們的文化建設找出新的生長點和著力點。我們知道,美國夢走的是美國道路,其背后演繹的那些成功故事,所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的倫理和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資本主義精神支撐起了美國夢。中國夢與美國夢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其精神力量的不同,支撐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是社會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為中國夢確立起精神上的自覺和自信。

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精神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其確切內涵也需要一個不斷凝聚和提煉的過程。就筆者現在的理解而言,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優先,二是人民本位。這區別于資本主義精神的資本優先和個人本位。需要說明的是,社會優先和人民本位,是在倫理層面和價值取向上的規定或原則,這種社會主義精神是生活化的、貼近現實的,它往往訴諸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義務感和責任心。我們在文化建設上強調注重文化產品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文化生產社會效益優先于經濟效益,文化工作者要堅持下基層,走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和發揚。

社會優先是指我們的實踐活動、思想判斷、情感傾向要首先有利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完善和發展,在價值傾向上,始終堅持社會價值、社會意義、社會效益為上、為重、為先。嚴格地說,社會優先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可以真正地、完全地實現;在資本控制下的社會,以資本為優先,資本排斥甚至顛覆社會價值的現象層出不窮,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地實現社會優先。人民本位是指人民主體地位(包括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地位,特別是指價值主體地位)在社會現實中的真正確立,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利為民所享、情為民所系、心為民所向。它要求政府在經濟、社會及管理活動中,首先要確保人民意志,特別是基層民眾意志在整個社會公共管理中的決定性地位;要確保人民,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利益,追求基層民眾利益的最大化。社會優先與人民本位是有機統一的,社會優先是人民本位的必要前提和具體體現,社會效益與人民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民本位是社會優先的內在規定和要求,社會的本質在于人民,社會優先必然內含著人民本位之義。

社會主義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倫理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的基本體現;同時,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回響,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地跟新時代、新實踐、新主體、新需要、新思想的結合。馬克思1881年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中借用摩爾根著作中的話說:“現代社會所趨向的‘新制度’,將是‘古代類型社會在一種高級的形式下(in a superior form)的復活(a revival)’。因此,不應該過分地害怕‘古代’一詞。”[3]馬克思在這里討論的是當時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筆者覺得,對于古代思想的現代命運來說,馬克思的論斷可以同樣適用。當然,這種“復活”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再現,而是要在當代現實語境中,經過發展之后的“復活”。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要求和價值取向,比如天下為公、以民為本、民胞物與、義以為質、見利思義等,在當代語境中,經過科學理論對其內涵的闡釋和發展,就會“在一種高級的形勢下復活”,并體現出一種具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社會主義精神。

(二)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的意義

那么,社會主義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倫理有什么規定呢?或者說它將以怎樣的內在驅動力注入人生的發展呢?首先,社會優先原則,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生發展的動力不是或主要不是來自利己主義,而是來自社會公共利益、人民集體利益的訴求。其次,人民本位原則,表明在社會主義精神的支配下,人生發展是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的,即始終把自己作為人民群體中的一員,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視為自己的利益所在。同時,也把自己的人生發展視為人民群眾事業的一部分,視為人民利益結構中的要素。

可以說,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之一。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那么,怎樣才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呢?我想,這里面既有可以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那些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也有體現于各種“意識形態的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只有有了強大的、科學的、先進的精神內核,才會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可以說,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以崇高的社會主義精神的發達和高揚為前提、為支撐、為基本內涵。偉大的夢想不可能植根于一個孱弱的民族,物質上的孱弱、精神上的孱弱都不可能構筑起通往偉大夢想的坦途。

培育、發揚社會主義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與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都是社會主義精神的體現,并且,也只有從社會優先、人民本位的社會主義精神出發,這“三個倡導”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因為,很明顯,從資本優先和個人本位出發的自由與平等,不同于從社會優先和人民本位出發的自由與平等。

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僅是文化走出去的數據堆積,也不單是某些中國文化符號的國際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我們以社會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強大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產品的形式講述體現社會主義精神的成功故事,這樣的具有精神影響的文化產品才會具有真正的軟實力。如果只是以漢語的形式講述了資本主義精神支配的成功故事,那么這樣的產品即便獲得某些西方學者的贊許和認同,也發揮不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功能。

應該說,資本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它所支配下的民主、人權、自由、法治等等,也都發揮過歷史性的正能量。但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走向衰落也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民主、人權、自由、法治這些概念由底層社會解放的武器變成資本社會奴役的工具,當其意義日益由具體上升到抽象、由大眾收縮至小眾、由實踐抽離為理念,它所發揮的作用就走向了其反面。當資本處于被奴役的地位的時候,它所支撐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含義,與它當上主人之后,開始奴役大眾及其他弱勢民族國家時所支撐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含義是截然相反的。就像持槍權,其早前作為人民革命的權利,與它現在作為軍火資本追逐利潤的工具,其含義截然不同。從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的視角來看,我們所主張和實行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其內容、原則和實質與資本控制的國家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在這樣的精神層面是不應也不能取法西方的。

(三)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的路徑

那么,我們該怎樣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呢?首先,應堅持科學理論,即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社會發展理論是社會主義精神的哲學基礎和理論基石,只有堅持科學的理論,社會主義精神才更有底蘊和說服力。當然,社會主義精神本身也是一種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倫理層面和價值取向上的體現或具體化。

應當說,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這樣的科學理論,不應只是停留于口頭上,也不應只是停留于筆頭上,而是要將其散播于人民群眾之中,以之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思想水平。那么,如何切實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呢?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培育、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精神是一條重要的或基本的路徑。不是純粹理論的思辨和說教,也沒有方法論的抽象難解,社會主義精神將馬克思主義生活化、倫理化了,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生活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操守。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在群眾中培育起社會主義精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才能在社會上得到真正的現實的堅持和貫徹;同樣,也只有深刻把握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才會有對社會主義精神的正確闡釋和說明,社會主義精神才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其次,應加強研究宣傳。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現代史、當代史,我們的人民群眾生活,我們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們的國有企業,我們的主流文化產品,都蘊含著社會主義精神,但這種精神某種程度上還只是自在地存在著,還沒有走向自覺。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研究和宣傳力度,從歷史和現實中提煉社會主義精神,使之由自在走向自覺。

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精神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社會主義精神跟基層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只有在基層群眾中,才能找到社會主義精神的要旨、精髓和真義。文化建設跟經濟建設一樣,在擴大“外需”的同時,更需要努力擴大“內需”,首先要在中國的廣大人民群眾中站住腳。這樣才不會外國人一肯定,我們就多了虛榮;外國人一搖頭,我們就失了自信。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贊許是我們自信的源泉。當然,走群眾路線還是一個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過程。由于社會主義精神的生活化品質,更由于它跟人民群眾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在基層,社會主義精神更容易被接受,并轉化為一種實踐力量。

最后,應著重歷史建構。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是歷史地形成的,濫觴于新文化運動,發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其后其內涵逐步走向豐富、完善和成熟。培育和發揚社會主義精神必須以史為鑒、以史為證,回歸歷史,找回社會主義精神的歷史感和歷史內容。以文學為例,“革命文學”和“十七年文學”可以說促成并見證了社會主義精神的孕育和發展。在文學史寫作上如果忽略或歪曲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只從個人的審美立場出發認為這一時期的作品沒有審美意義或沒有文學性、藝術性,用所謂的“審美的篩子”將這些作品篩出文學史去,這顯然就是對那段文學史所采取的虛無主義的態度,這對社會主義精神的歷史建構顯然是一種損害和拆解。

著重于歷史建構,應充分尊重歷史、尊重客觀。就我國“革命文學”和“十七年文學”來說,它們所發揮的啟蒙大眾、鼓舞精神、改造現實、構建人民美學的歷史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從政治美學、社會美學和歷史美學的視角看,從人類精神和思想發展史來看,我覺得,它們確乎達到了一個高峰——是藝術的高峰,也是精神和思想境界的高峰。研究歷史需設身處地,如果離開當時當地的語境,戴著有色眼鏡看歷史,就只能是割裂歷史發展,難免得出歪曲事實的結論。顯然,在社會主義精神的建構中,這些現象與傾向是我們應當加以注意和避免的,那些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史虛無化的意識形態敘事都將掏空社會主義精神的歷史意蘊,削弱社會主義精神存在的合理性。

二、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四個維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培育作為“文化建設之魂”的核心價值觀顯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體現了優秀民族傳統的精神追求,也體現了對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鑒和融匯。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全面部署。這就從頂層設計上既解決了培育和踐行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又解決了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為文化建設的“鑄魂工程”指明了方向。我們知道,培育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實質,只有正確理解,才能正確落實。實際上,正確落實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正確理解的過程。總體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為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歷史與現實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國與世界的統一四個維度,培育核心價值觀同樣要立足于這四個維度,從這四個維度出發去建設、去弘揚、去踐行。

(一)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維度

價值觀是對價值現象的總的看法,是一定歷史時期價值主體的意識形式。價值觀內在地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之間一種特定的關系,即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觀應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或要求;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性質、功能。價值觀就是在二者之間的關系中醞釀、發生和形成的,既有主體性,又有客體性,二者內在地統一于價值觀本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是人民,客體是社會。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人民與社會二者關系的集中反映,培育核心價值觀既與主體有關,同樣也離不開客體的建設。以民主和平等為例。人民具有民主和平等的觀念與意識,這只是民主和平等的價值觀建設的一個方面——主體的方面;同時還必須有社會為這個觀念的生長和實現提供環境與土壤,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具有民主觀念和平等觀念的社會造就了民主和平等的主體意識。因此,培育核心價值觀既要在主體建設上下功夫,同樣,也要在客體,即社會建設上下功夫,實現核心價值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沒有以客體為基礎的核心價值觀是虛妄的,只是停留在空想中的概念;沒有主體的價值觀,是隱秘于社會土壤之中的自在的價值觀,是潛在的價值觀而非現實的價值觀。只有主客體統一的價值觀才是自覺的價值觀,才是內在蘊含規定性與外在形式規定性相契合的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這樣的主客體統一的價值觀,它既體現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在新的歷史階段上社會發展本身的要求。可見,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維度鮮明地顯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科學性。

(二)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維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我國優良價值觀傳統的血脈延續,也是當下時代與人們生活的寫照和反映;它既有歷史傳承的一面,也有現實生成的一面,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比如,和諧這一核心價值觀,我國已有不少學者探討中華和諧文化的思想資源及其現代意義,認為儒家倡導以“仁”“和”為核心的仁愛和諧觀,道家崇尚自然和諧觀等,從而體現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根本特點和一脈傳統。中華和諧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發揮了積極的歷史作用,也形成了我國文化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念。當前,我們黨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建設和諧世界,則是一個時期以來社會現實發展的重要訴求,是時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的新的要求。這反映在人們的觀念上也就會生成和諧的價值觀念和和諧的價值訴求。可見,和諧作為核心價值觀之一的提出,正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離開歷史,核心價值觀就會失去血脈和底蘊;離開現實,核心價值觀就會喪失基礎和活力。培育“和諧”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既要講清我們的歷史傳統,又要講清我們的現實需要、時代要求,這樣才會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它,更深刻地把它融入我們的血脈、精神,從而更好地在實踐中加以落實。可以說,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維度鮮明地顯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性。

(三)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維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富有力量的價值觀,其力量體現為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統一而生成的一種巨大的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力量。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這里不是說有部分人高高在上,提出核心價值觀,然后用這個核心價值觀去教導群眾。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核心價值觀是來自人民群眾的,是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的呼聲和思想的反映、總結與概括,所以對這個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就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不能脫離群眾的實踐。一旦離開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價值訴求,這些價值觀的概念就很容易被空洞化、抽象化,成為被西方的價值觀系統所同化的東西。從群眾中來,提升到理論的層面,形成核心價值觀,再以這個自覺了的核心價值觀去培育主體;到群眾中去,使之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行動和實踐,提高人民實踐活動的價值觀自覺。這里,理論是站在人民立場、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論,實踐是人民的實踐,是勞動大眾改造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偉大實踐。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體現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過程,培育核心價值觀必須以這個過程為根本點,以形成價值觀的向心力和人民性。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基本表現形式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維度鮮明地顯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民性。

(四)中國與世界相統一的維度

價值觀應該是獨立的,即便在名稱概念上是相同的,其內涵、其文化意味也應該是不同的,它應該有著獨特的中國性格、中國韻味和中國表情。我們說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重點在差異性建設,而不是同質性建設,如果是同質性建設,就無所謂國家軟實力了。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在于價值觀的構建,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之魂,魂愈獨立、愈強韌,文化軟實力便愈強大。價值觀的獨立并不意味著自閉和封閉,而是以我為主,吸收借鑒全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培育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這既是價值觀自立、自強的要求,也是其影響世界,為全人類進步發展做出貢獻的要求。價值觀是一個核,它是要凝聚民族力量的,是民族向心力之所在。所以,世界性文明要素,必須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即被中華民族內化的過程,這是中國與世界相統一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中國與世界相統一還表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為人類文明增加新的內涵。我們很難想象只有本國人民認同,而為其他國家人民反對的價值觀。當然,這是說其他國家“人民”反對,而非那些帶有民族和意識形態偏見的西方政客或策士們的反對。培育核心價值觀,不僅要向本國人民講清其內涵和實質,還要向其他國家的人民講清其內涵和實質,并講清楚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跟其他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區別及相同點,以尋求其他國家人民的理解和認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更好地培育我們獨立的且具有開放性品質的核心價值觀,并以之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良好形象。顯然,中國與世界相統一的維度鮮明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培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內涵培育為中心,凸顯其科學性、深刻性、人民性與時代性,以人民立場為根本,以具有開放品質的獨立性為基本要求,注意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統籌上述四個培育維度,開拓培育路徑,形成培育合力,不斷增強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充分發揮其在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高舉旗幟、引領思潮、達成共識、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三、以核心價值觀打造民族品格

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堅毅而高尚的民族品格,凝聚起強有力的民族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民族品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旨歸。民族品格是民族文明素質或素養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精神表征,也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德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偉大的民族品格與之相依托。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為我們民族品格的當代革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契機。可以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民族品格,既為構建和發展民族品格指明了方向,也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化或生活化來打造民族品格。民族品格往往顯現在族群成員的個性特質上,但它不是族群成員本身所固有的品性。民族品格是在社會生活中現實地生成的,凝結了人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思考、判斷和期許,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物質實踐)的產物。因此,打造民族品格就需要通過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化或生活化從根本上去影響它、改造它。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確立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臺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做到講社會責任、講社會效益,講守法經營、講公平競爭、講誠信守約,形成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利益機制和社會環境”[5]。這就把核心價值觀現實化、生活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化、生活化,也是與其本質屬性相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都是面向現實并參與現實存在的。比如,對于作為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其前提是以人民為主體,它關注的不是個人的抽象的或理念的需要,而是最廣大的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需求,以及他們對于未來的期待。顯然,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向現實化,它才能成為現實的核心價值觀;而只有現實的核心價值觀,才可能真正成為民族品格的依托和源泉。

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來打造民族品格。民族品格的主體是“大眾”,不是“小眾”,只有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最廣大的人民才擁有民族品格主體的地位。打造民族品格關鍵要通過凝聚和引領作為其主體的人民群眾來實現,而同樣以人民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方面正有著突出的優勢。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就是跟人民群眾結合起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跟人民大眾的思想情感打成一片。只有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才能為人民所認同,被人民所接受,才能融入人民的思想情感,成為人民的真誠向往。偉大的民族呼喚崇高的大眾,而崇高大眾的培育正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旨歸,這對于民族品格的打造與養成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如果真正做到了大眾化,真正融入大眾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大眾就會成為由崇高的公民個體所形成的崇高群體。我們既然已經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中概括出了或者說升華出了這樣的核心價值觀,那么,就應該以之去引導人民群眾,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大眾化來打造和培育民族品格,就是為民鑄魂、為民育魂,是對沉默的“民魂”的發掘和發揚,是“民魂”走向自覺的過程。

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化來打造民族品格。核心價值觀是歷史性范疇,其基本內涵,比如民主、平等、公正等等,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內容。因此,只有從具體的歷史語境出發,即歷史化,才能正確把握其內涵,發揮其時代功能。歷史化就是要把握核心價值觀內涵的不斷豐富發展的特質,把握其與語境特征、人民愿望、時代訴求和社會需要相結合的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可以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中找到基因;它們在近現代以來,特別是在20世紀初葉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逐步發育成長;在新中國6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得以豐富和深化。新世紀以來,黨在基本文獻中相繼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6]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這標志著我們的價值觀建設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已經走向自信和自覺。民族品格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傳承與積淀過程,在核心價值觀的發展進程中,它對于民族品格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強和深化。以歷史化的核心價值觀打造民族品格,會更加符合民族品格生成的規律和特點。同時,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化來打造民族品格,還可以讓人們認識到打造過程的歷史性,這個打造不是現在才開始的,也不是打造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個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民族品格也必將隨著核心價值觀發展所達到的高度而達到自己應有的與時代進步相契合的高度。

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化與信念化來打造民族品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心中不能始終只是知識化、理論化的存在,而應是情感化、心靈化的存在,最終轉化為精神化、信念化的存在。信念是品格之母,一個民族的精神信念是其品格形成的重要支撐和依據,核心價值觀應通過精神化、信念化來打造民族品格。比如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些價值取向大家基本上都明白,道理沒什么好講的,關鍵在于要將這些價值取向和道理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與信念。那么,如何實現這個轉化呢?這里有兩個互相聯系的向度和方式,即體驗和感動。體驗,就是讓人們在生活境遇中親身感受、體驗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感動,就是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事跡去感染、打動人們。這樣的方式更容易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把這些價值取向上升為精神和信念。實現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化和信念化應注意處理好核心價值觀與利益的關系。雖然利益是人們行動的重要動力,人們的奮斗都與自己的利益有關;但作為一種精神的、道德的訴求,核心價值觀始終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在鳥翼上系以黃金,鳥便不能飛翔于天空。”[8]在精神和信念上,我們必須拋開極端物質主義的糾纏,將核心價值觀作為民族品格的精神性、信念性存在。應該說,作為一種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育人的高尚情操,對于人性、道德和欲望都是一種深刻的救贖力量,它能將人們從專注于現金交易的貨幣化生存與充滿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拯救出來。優秀的民族品格應該具有比感官享樂、金錢和物欲更高尚的追求。把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道德信念,是引領一個民族經受各種考驗和磨難,朝向真善美頑強探索前進的原動力和內驅力。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民族品格,實際上也就是在進行一次國家或民族總體層面的“公共教育”,即以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或國家的全體成員,努力形成一種民族的或國家的價值觀認同。馬克思早年在為《科隆日報》寫的一篇社論中指出:“實際上,國家的真正的‘公共教育’就在于國家的合乎理性的公共的存在。國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員的辦法是: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使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的三個層面,既規定了國家、社會的合乎理性的公共存在,也規定了與這個合乎理性的公共存在相適應的對于國家成員的教育內容。它一方面形成著個人的品格素養,另一方面也形成著民族的或國家的品格特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也就是在打造著我們民族的應有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莊嚴舉措,不僅承擔著“公共教育”的歷史使命,而且承擔著構建先進品格與崇高信念的民族責任。

塞繆爾·斯邁爾斯在《品格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如果一個民族的品格不是心胸寬闊、忠貞、誠實、善良和勇敢,那么它就會被其他民族所輕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無足輕重。”[10]“哪一個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撐,那么,就可以認定它是下一個要滅亡的民族。哪一個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誠、誠實、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11]一個國家的民眾一旦拋棄了榮譽、忠誠、美德等情操,而只熱衷于追求財富和感官享樂,那么,這個民族就將墮落毀滅。就此來看,對于我們的民族復興而言,對于我們的文化建設而言,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強調到何等重要的程度都是毫不為過的。

四、把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生產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實現其以文化人的目標。關懷價值,或者說,給價值觀以關懷,把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生產,應成為我們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取向和姿態。

(一)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張揚及其消極影響

應該說,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的價值觀總的傾向是積極健康的,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根本要求的。在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出現了不少反映時代、心系人民、崇尚真善、形式優美的優秀文化作品(或產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精神境界,激發了人們的精神力量。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消極價值取向,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個人主義價值觀。

個人主義價值觀在文化作品(或產品)中的主要表現,是個體人物形象的抽象化和平庸化。文化作品(或產品)是要表現個體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表現什么樣的個體和如何表現個體。個體是具體的,這個具體主要表現在他與社會、與集體的聯系上,表現在個體的歷史生成上。而在一些文化作品(或產品)中,個體是孤立和抽象的,即割斷了人物與社會、與集體的聯系,取消了人的歷史性。不是以歷史、社會的需要來揭示個體的動機,而是以個人單體的需要來揭示。一個時期以來,尤其是在網絡文化作品(或產品)中,平庸崇拜的“瀆圣”寫作已經成為一種思潮。這些寫手認為,崇高、偉大、壯烈、理性等品質是壓抑個人的,只有平庸化才能凸顯個人的存在。所以,在他們灌水式作品(或產品)中,以拒絕深度、淡化意義、賤視神圣、消解崇高為價值取向,封堵了文化作品(或產品)通往歷史承擔、價值理性和終極意義的路徑。甚者對歷史名人、革命英雄、榜樣模范進行平庸化“惡搞”,消解其中蘊含的科學的價值取向,為個人主義的出場打掃舞臺。

在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價值的唯一主體是個人。當今社會,個人的價值主體地位是被一般地承認了,個人利益訴求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個人與集體等量齊觀,更不意味著可以以個人來排斥、拆解集體。當前有的文化作品(或產品)表現的傾向,不是在追求社會價值或集體主義價值中來獲取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以個人主義價值,甚至以極端個人主義價值來排斥集體主義價值。這在作品(或產品)中常常體現為一種惡劣的個性化描寫或表現。個人在這里帶有一種異質性,是與民族國家、人民、集體和傳統相分離的。這種個人主義價值觀在文化作品(或產品)中雖非主流,但其消極影響卻在不斷擴散。

(二)資本邏輯對價值觀的滲透與扭曲

文化建設中的價值觀傾向主要導因于文化工作者的價值觀傾向。當前,個別文化工作者的價值觀被資本邏輯所滲透和扭曲,價值觀成為利潤化的價值觀,追求利潤成了他們生產文化作品(或產品)時的自覺遵循。近來,這種利潤化價值觀傾向對科學的價值觀傾向的解構作用越來越明顯。比如,有的文化媒體,不追求文化超越性的精神價值,不追求作品(或產品)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注重作品(或產品)的娛樂性、“可讀性”,即只注重作品(或產品)的賣點,只注重作品(或產品)的經濟效益。至于社會效益、精神效益方面則只以不碰觸、不突破底線為限,不是向高標準看齊,而是著眼于最低標準,這就使不少文化出版物的思想傾向始終在底線徘徊,它所追求的道德、精神和價值的層次難免趨于低下。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對立的一面。以前我們對統一的一面強調較多,仿佛經濟效益一出來,社會效益自然就有了。所以,出版宣揚印刷數,影視宣揚收視率,網絡宣揚點擊率,而較少有人講文化作品(或產品)的社會效益如何。這表明在文化價值導向上,一些人有意無意地遵循了市場的選擇。這實際上就體現了價值觀利潤化對文化作品(或產品)社會效益的解構。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作品(或產品)的不斷出現正是價值觀利潤化對科學的價值觀的解構功能日益凸顯的表象。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藝術和詩文相敵對,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意味著經濟生活并不總是有利于審美或藝術創造,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經濟生活有可能對審美或藝術創造形成障礙或敵對關系。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同藝術和詩文相敵對的生產方式的根源性因素已被降解,但由于商品經濟日益繁榮,資本邏輯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滲透已不可忽視,所以我們的經濟效益也并不總是有利于文化藝術生產,不總是有利于實現文化藝術的社會效益。我們國家的經濟領域正在調結構、轉方式,文化建設領域亦有此要求,在現階段文化建設上,GDP思維同樣可謂“闖進瓷器店的公牛”。

(三)“去價值化”的虛無主義傾向

在當前文化建設中,由于諸多因素影響,個別文化作品(或產品)呈現出明顯的“去價值”“去意識形態”“價值中立”,乃至“價值平均主義”的虛無主義傾向。有些文化工作者為了使文化“獨立”,避免意識形態干擾,避免成為其附庸,強調文化應該走向自身,走向“自律”,反對將文化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

后現代主義“去價值化”理論的蔓延是導致我國文化建設中價值虛無主義傾向滋生的一個原因。在后現代主義理論中,任何價值標準的確立都意味著一種權威主義話語,一種宏大敘事的渴望。后現代主義堅持絕對平面化,削平所有深度模式,拒絕超越性、創造性,不再對精神、價值、真善美、終極關懷等抱有興趣,不再有是非對錯,不再有真理,一切都只是語言能指游戲,從對意義的追尋走向淺層語言狂歡,以作品(或產品)表達的翻新代替思想內涵的開掘。對英雄、理想、真理、進步等宏大敘事的消解極易導致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消弭善惡美丑的界限和評判。

就文化領域中的文學史、文藝理論學科來說,它們既是科學知識,又充滿價值關懷,所以,在文學史和文藝理論的教學與研究中,堅持認識論和價值論、科學理性和價值理性有機統一的方法,是至為重要的。然而,部分研究者卻主張“文藝理論學科的目的只是學概念、范疇、方法,掌握思維工具”。這就把文藝理論工具化了,忽視了人的精神存在,忽視了人文價值、人文積淀對文藝理論教學與研究的重要作用,把文論教學與研究降低為一種純知識傳授、純技術手段。比如,有的教師講表演,就只講技巧,不講理想情懷和精神境界。這樣往往導致學生不注重演什么,只關注怎么演。教學中的價值觀培育、人文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實質上就被排斥掉了。

(四)把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生產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于落實。怎么落實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領域,就是要自覺地把這個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生產,融入文化理論與批評,融入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研究和教學。這樣,核心價值觀建設才會是具體的、扎實的、觸摸得到的。在此,我們可以以文藝為例來做一說明。

文藝以其特有的審美特質,在傳播價值觀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什么樣的價值觀融入文藝作品,文藝作品在讀者那里就會發生什么樣的影響。比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奠基者》《毛岸英》《長征》等劇作,表現的雖是個人,但帶給人的卻不是個人主義的影響,而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些劇作中主要表現的個人是帶有人民性的個人,他們身上體現的不是個體意志,而是集體意志,是人民的意志。它們的播出在觀眾中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在文化生產領域落實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文化生產領域價值觀的傾斜,從根本上講是社會生活領域價值觀傾斜的精神折射和形象反映。文化作品(或產品)中價值觀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紙媒、廣播、影視、網絡(包括手機),文化生產、文化評論、文化理論、文化相關學科教學(包括相關學科史編寫),要分類研究,總體關注,強化引領。經濟社會建設,要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在文化領域落實過程中也應體現出一種高水平的科學化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到文化生產往往作為一種個體創造形式的復雜性,按照文化生產和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形成系統性的引領機制,要有促進科學的價值觀融入文化建設的長遠統籌,強化與文化流通相關的比如傳媒、出版、網絡、院線等部門或企業傳播科學的價值觀的自覺意識,使它們明確責任、承擔使命。

注釋: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68頁,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68頁,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581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

[7]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8][印]泰戈爾:《飛鳥集》,46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譯文略不同。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21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英]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25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11]同上書,29~3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县| 色达县| 环江| 长汀县| 云和县| 汾阳市| 辉南县| 塔城市| 阳新县| 洛浦县| 双辽市| 临邑县| 白朗县| 彭阳县| 垣曲县| 洪江市| 彭州市| 新昌县| 兴化市| 正阳县| 灌云县| 文化| 洛隆县| 东乡县| 普洱| 长沙县| 特克斯县| 尼木县| 二连浩特市| 柳林县| 太湖县| 昆明市| 安塞县| 讷河市| 阿拉善左旗| 江川县| 太康县| 米脂县| 禄丰县| 合江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