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向遠大理想的精神建構(gòu):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書系)
最新章節(jié)
- 第11章 后記
- 第10章 附錄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質(zhì)
- 第9章 結(jié)語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 第8章 以文化人 以美育人: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維度
- 第7章 注重發(fā)揮文藝的作用和功能
- 第6章 打造中國學術(shù)話語體系
第1章 引言 文化建設需要遠大理想
遠大理想,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引領(lǐng)人民前行的燈火。無論經(jīng)歷多少曲折、艱險、困苦、阻滯,有燈火,就有動力,就有希望,就有光明。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樹立和堅持明確的理想信念。如果沒有或喪失理想信念,就會迷失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就會像一盤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會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1]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國家、民族的鑄魂工程;樹立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遠大理想,是燭照富強之路、構(gòu)建偉大人格、培育崇高精神的核心支撐和必然要求。
21世紀的中國人要往哪里去,要走向何方?21世紀的中國人獲取了物質(zhì)上安身立命的條件之后,如何在精神上安身立命?21世紀的中國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并將繼續(xù)做出巨大貢獻,相應地,應怎樣為世界文明發(fā)展做出獨特而偉大的新貢獻?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對這些問題的正確回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
那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是什么呢?黨的十五大報告對此做了明確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jié)奮進的精神力量,是綜合國力的一項重要標志。
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性質(zhì)在于它是中國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在于確立一種能夠?qū)崿F(xiàn)和維護他們的根本利益的社會制度與倫理秩序,顯然,這種社會制度與倫理秩序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作為自己的遠大理想與崇高旗幟,有了這樣的遠大理想與崇高旗幟,方向才不會偏,道路才不會斜。
早在1949年,毛澤東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zhuǎn)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jié)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jīng)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3]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中國文化的意義,就是它喚醒、激起、構(gòu)建、振興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這種人民文化的承續(xù)和發(fā)展。我們的文化是先進的、是人民的,因而也就是積極的、主動的,是有著深厚基礎、遠大前途和美好前景的。這是我們的文化可以讓我們的人民在精神上安身立命、能夠為世界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強自信的源泉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chǎn)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chǎn)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chǎn)黨人經(jīng)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4]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最核心或最根本的同樣是要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沒有這個核心或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會失去靈魂,失去精神上的有力支撐。
我們國家為什么必須堅守和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什么必須高揚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社會理想?這不是如一些人所想象的只是中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它更是中國人民,特別是億萬基層勞動人民的強烈訴求。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才能最終實現(xiàn)勞動者與社會的和解、人與自然的和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和保障他們的根本利益,以及他們做社會主人的愿望。中國共產(chǎn)黨人,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把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當作比自己生命更寶貴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5]確乎如此,我們說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就在于他們理想信念的無比堅定。有些人懷疑邱少云、黃繼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跡,就在于這些推崇人的生物學意義的懷疑者根本不懂得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更不懂得這些作為共產(chǎn)黨人的鋼鐵戰(zhàn)士在理想信念的支撐下超越常人的堅毅和果敢。
理想信念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鈣”。沒有“鈣”,文化就沒有錚錚傲骨,就會猥瑣卑下,就不能擔當起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當前,在一些文化作品中,“有的調(diào)侃崇高、扭曲經(jīng)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nèi)容;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xiàn)實”[6]。如果用這些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的作品來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廈、搭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大廈,那無疑就是沙上建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立心工程、鑄魂工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只有血脈永續(xù),我們的民族才能充滿活力;只有精神家園殷實,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有意義和方向感。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有堅實而獨立的文化根基和鮮明而有尊嚴的文化形象,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深邃的思想構(gòu)建。因此,對于文化建設者來說,尤其需要樹立起堅定的遠大理想,使文化發(fā)展目標更明確,意蘊更深厚,骨骼更強健,底氣更充沛,境界更高遠。
1938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給魯迅藝術(shù)學院提出了“要造就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良好的藝術(shù)技巧的一派藝術(shù)工作者”的目標。他說:“中國近年來所以沒有產(chǎn)生偉大的作品,自然有其客觀的社會原因,但從作家方面說,也是因為能完全具備這三個條件的太少了。我們的許多作家有遠大的理想,卻沒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不少人還缺少良好的藝術(shù)技巧。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7]70余年后的今天,經(jīng)濟社會條件和歷史時代境遇都發(fā)生了很多變化,然而成為偉大的作家、藝術(shù)家的這三個條件依然不可或缺。不同的是,當今的文藝家們,大多不再是缺少良好的藝術(shù)技巧,而是缺少遠大的理想。遠大的理想是一種強烈而真摯的精神向往,它來自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美好社會的堅定信念。優(yōu)秀的文藝家必須具有一種憧憬“將來”的熱情,因為沒有對“將來”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們前進。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是如此。精神的火炬熄滅了,一個民族就不能占領(lǐng)人類文明的高地;缺少了遠大理想的引領(lǐng),文化建設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愛爾蘭作家伏尼契曾說,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確乎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想決定著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的質(zhì)地、方向和方式。當前,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有的文化工作者缺乏遠大的理想信念,個別人甚至唯市場邏輯馬首是瞻,把崇高的精神性矮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庸俗的物質(zhì)性,并以“還原人性”的名義解構(gòu)遠大理想的人民性、崇高性和超越性。有的文化產(chǎn)品只以展示生產(chǎn)者個人所理解的“生活”與“個人性”的“原生態(tài)”為能事,有的則為一些人膨脹的物欲和所謂的“人性的弱點”張目,這些文化產(chǎn)品中的思想觀念有的遠離現(xiàn)實生活,有的又過于沉溺于世俗人生,其共同特點是缺乏遠大理想,無以照亮現(xiàn)實。發(fā)展眼光的缺失、深度思考的缺乏、人民立場的缺位、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民族文化發(fā)展前景的意識的缺席,使一些文化產(chǎn)品難以煥發(fā)出熠熠的理想光芒。
毛澤東在70多年前對“中國近年來所以沒有產(chǎn)生偉大的作品”的原因所進行的分析,在今天仍是迫切需要文化建設者們深長思之的。就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實際來看,樹立起遠大理想這一條又是最為要緊的。因此,本書的一個核心目的就是在自己的經(jīng)驗、思考和視野范圍之內(nèi),去探索一種走向遠大理想的精神建構(gòu)——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shù)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教授阿列西·艾爾亞維奇用“無牙的老虎”“嬌憨的熊貓”“雪豹”三個動物形象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及其美學理論當前存在的三種狀態(tài)。“無牙的老虎”,表明這種狀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由于“缺乏與當今時代的相關(guān)性”,“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或者只是純粹出于歷史原因而存在”;“嬌憨的熊貓”,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似乎更傾向于一種卡通形象,或動物園里的熊貓,津津有味地嚼著竹子,無害而且可愛”;“雪豹”,則是指那些由于“揭示了當代對新理論的深刻需求”而對當代現(xiàn)實具有深刻闡釋力和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tài)。[8]偉大理想在“無牙的老虎”那里,是一種聊以慰藉的感傷或回憶;在“嬌憨的熊貓”那里,至多也不過是某種時尚的裝飾或有趣而無用的玩偶;只有在“雪豹”那里,它才是一種令人震驚的現(xiàn)實的潛能、速度和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打造我們思想理論和精神文化上的“雪豹”,它將不僅擁有對于當代社會現(xiàn)實深刻的闡釋力、影響力,而且將以其遠大的理想襟抱而擁有引領(lǐng)和推動中華民族朝向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前進的強大召喚力和內(nèi)驅(qū)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yè)中,我們的建設者需要既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又有切實踐行的能力和為之獻身的精神。作為我們精神載體的文化事業(yè),需要我們以遠大理想去充實、去照亮;而對于我們的遠大理想,則需要我們以生命去守候、去捍衛(wèi)。這不禁令我想到被譽為美國的托爾金和新世紀的海明威的著名作家喬治·馬丁筆下的“守夜人”以及他們的誓言——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將不戴寶冠,不爭榮寵。我將盡忠職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劍,長城上的守衛(wèi),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曉時分的光線,喚醒眠者的號角,守護王國的堅盾。我將生命與榮耀獻給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9]我們的事業(yè)和理想需要這樣一種“守夜人”的偉岸精神,這是一種可以被稱為“中國的脊梁”[10]的精神,是始終堅持“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11]的“民族魂”。我們的迎向遠大理想的文化之“夜”,必將因為這樣的守候而星斗璀璨、河漢燦爛……
注釋:
[1]習近平:《領(lǐng)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quán)力觀事業(yè)觀》,載《學習時報》,2010-09-06。
[2]《江澤民文選》,第2卷,17~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5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80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5]同上書,80~81頁。
[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5-10-15。
[7]《毛澤東文集》,第2卷,1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參見阿列西·艾爾亞維奇:《馬克思主義美學:無牙的老虎、嬌憨的熊貓還是雪豹》,載《學術(shù)月刊》,2014(11)。
[9]參見百度百科“守夜人”詞條。“守夜人”即“守夜人軍團”(Night's Watch),是喬治·馬丁系列作品《冰與火之歌》中的一個組織,專職防御維斯特洛的領(lǐng)土。
[10]《魯迅全集》,第6卷,12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1]《魯迅全集》,第1卷,17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