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意識與翻譯
  • 岳峰
  • 2354字
  • 2019-12-27 16:44:40

二、主要內容

(一)核心理論

翻譯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語言轉換。譯文并非產生于真空,而是產生于各種既有意識相互交織而成的意識網絡中。在譯者開始翻譯前,各種意識就已經占據了他的大腦,并影響到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的確定,以及具體的選詞用字、行文風格等。個人有個人意識,群體有群體意識,地域有地域意識,社會有社會意識,國家有國家意識。在中外翻譯史上,這五種意識相互交融,一直都在跟翻譯活動互動,其互動的形式、內容與影響值得深入探究。

(二)全書內容

本書以六章來分析意識與翻譯之間的互動。

第一章是相關的研究方法。第一節介紹相關史料與資訊的分類、獲取渠道、整理與運用的要點等。第二節講述典籍譯本的詞匯、句法與修辭三個層面的基本分析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初步梳理意識與翻譯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提出應關注文本所透射的意識、關注宗教文化意識與翻譯的互動以及社會歷史意識的影響,凸顯跨學科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主張翻譯史研究應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努力在文本外世界為文本的內蘊尋找答案,力求提升學科共振的意識與效果。

第二章以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1]等人為個案論述個人意識在翻譯中的作用及翻譯對個人意識的反作用力。理雅各的蘇格蘭非國教背景使其在少年時代就形成了強烈的傳教熱情及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因此,來華傳教期間,他不斷地襄助華人,并且在翻譯中表現出明顯的宗教融合傾向。盡管其思想跟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不兼容之處,但他還是采用了將中國神秘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譯法。研究表明,理雅各的翻譯風格同樣受其動機支配,表現出意識的可變性。與此相似,羅伯聃(Robert Thom,1807~1846)也是憑個人意識翻譯出《意拾喻言》。該書表現出全然的中國化,書中有大量的中國化改寫,而他本人對中國人也是頗為友好。譯者的個人意識會支配翻譯,而翻譯對譯者個人意識也具有反作用力。近現代歐洲的三位漢學巨擘都有過類似經歷:理雅各對孔子先是不屑,后來卻尊為大師;法國漢學家顧賽芬(Seraphin Couvreur,1835~1919)在翻譯中國典籍的過程中催生了啟蒙意識,后來參加了當時歐洲的反主流文化活動;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在譯介儒經的過程中得到感動,自稱儒家弟子,創辦尊孔文社等。

第三章以索隱派與西樂人為例論述群體意識與翻譯的關系。早期來華的耶穌會士群體有著共同的理念,認為中國古經有天主教的印記,可以與天主教互相印證,所以他們在翻譯儒經的時候采用了同樣的索隱方法。此舉源于傳教之需,起于良善,見于親和,出自內心,基于信仰,流于爭議。索隱作為一個流派,出于同樣的意識,使用同樣的譯法,起到了親和中國文化的同樣效果,說明了群體意識在翻譯中的積極作用。一個證明同樣道理的反面例子是習慣于西方音樂的西方音樂人士因為心理與樂器的優勢,雖然翻譯中國國樂文獻,卻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國國樂。他們有觸及中國文化內核之心,卻無深究中國音樂之意,所以他們譯介的中國國樂文獻中充滿了負面的信息。這證明了同樣的群體意識導致同樣的譯介方式與同樣的譯介結果。翻譯對群體意識同樣具有反作用力。比如,譯介中國儒經的西方漢學家當中有相當多的一批人具有融合基督教與儒教的親和傾向。

第四章以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福建籍民族譯者為例來說明地域意識與翻譯的關系。福建自古是多民族交匯之處,因而具有古老的翻譯傳統。晚明以降,福建又成為中西碰撞交流之處,為本土翻譯家的誕生提供了文化土壤。福建強烈的翻譯意識在晚清爆發了。一方面,教會學校與福建船政學堂培養出大量英文嫻熟的學生。另一方面,福建多山少田卻港灣密布、通海便利的地理特征催生了眾多的僑民,一批雙語僑民加入翻譯隊伍。這導致近現代福建涌現了大批翻譯家,約占同期中國翻譯家總數的三分之二,而且促進了中國的社會轉型。能代表福建翻譯水準的嚴復(1854~1921)、林紓(1852~1924)、辜鴻銘(1857~1928)與林語堂(1895~1976)不約而同地表現出歸化的哲思者之譯風。翻譯對地域意識同樣具有反作用力,而且地域意識會擴散為社會意識。嚴復與林紓的譯著在近現代中國的廣泛傳閱與深遠影響就說明了翻譯對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意識產生的沖擊波效應。

第五章以儒經在西方四百年傳播為例來闡述社會意識與翻譯的關系。西方基督教社會的重要意識是傳教。16世紀末,傳教士為了解中國而開始譯介儒經,儒經傳到歐洲引起了關注,加上18世紀中葉前中國相對而言更為強大,于是歐洲社會形成了一股中國熱,而中國熱反過來又刺激了儒經譯介的發展。隨著清朝中國的衰敗,國門被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西方積極主動地接受中國文化的社會心理消失,但傳教意識卻沒有改變。傳教士為了解中國而開啟的儒經譯介事業在漢學逐漸成熟的社會環境下繼續發展。進入20世紀,西方本身出現了一系列危機,尤其是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導致西方的社會意識再次擁抱了成為許多人心靈綠洲的儒經,儒經譯介持續發展。在西方強勢發展的大背景下,儒經熱傳四百年,證明了社會意識刺激翻譯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六章闡述國家意識對翻譯的支配作用。所謂國家意識即某段時間內政府政策的導向。從歷史上看,帝王的支持曾引發佛經翻譯高潮;飽浸中國皇恩的耶穌會士催生了明清之際的西學翻譯高潮;新中國的外宣需求啟動了“十七年”中國文學外譯熱潮。此外,國家意識還能夠造就翻譯名家。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2014)作為“十七年”國家翻譯實踐的踐行者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其翻譯活動就是為了實現預定的政治效果。實際上,國家意識也支配當代的官媒翻譯。無論是官方文件,還是涉外媒體,其翻譯措辭均須體現國家意識。

本書從明清的案例講到當代,理清近現代中國典籍西傳歷程中千頭萬緒的文化交集及外國文學傳入中國的演變情況,梳理了明清之際西方人譯介中國經典引發的種種爭論以及中國人對西方文學的反應,全方位展示譯者、譯事、譯本及其社會歷史環境,揭示意識與翻譯的互動規律,為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進西方提供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五指山市| 朝阳市| 松阳县| 晋州市| 武汉市| 孙吴县| 兴海县| 瑞昌市| 大埔区| 辽宁省| 双流县| 阿坝| 焦作市| 东兰县| 北票市| 南京市| 高陵县| 武清区| 鄂伦春自治旗| 涿州市| 慈溪市| 南岸区| 雷山县| 腾冲县| 泾川县| 漾濞| 庆阳市| 衡山县| 孟津县| 莱州市| 垣曲县| 抚顺县| 美姑县| 万宁市| 丽水市| 隆化县| 五指山市| 通榆县| 曲靖市|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