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有錢無:金融哲學的啟示
- 何自云
- 4313字
- 2019-12-27 16:20:10
4.2 純粹理性的三大先驗理念
在經驗范圍內不斷追求“無條件者”,是理性的邏輯應用,此時的理性稱為一般理性。除了在邏輯上的應用以外,理性還有一種應用,康德將其稱為實在應用(Real Use)或純粹應用(Pure Use),并把在這種應用時的理性稱為純粹理性。純粹理性設定了人類知識的最高統一目標。
三大先驗理念
一般理性是借用知性的概念進行推理,一直尋求“無條件者”,但純粹理性則不借用任何知性的概念,當然也不借用任何來自感性的感覺材料,而是完全創造屬于自己的專用概念,即先驗理念。康德提出了三個具體理念,即靈魂、世界和上帝。[62]
對于有且僅有這樣三個先驗理念,康德有著非常復雜的論證,但他的基本邏輯是:我們的所有知識都是關于對象的表象;對象分為主體和客體兩類,我們在表象對象時,又可以將其分別視作現象和物自體;兩兩組合,就會得到四大類對象。由于物自體并不是我們的經驗對象,僅僅是我們的思考對象,主體和客體在被視為物自體時,可以看作一類。這樣,知識的所有對象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視作現象的主體;二是視作現象的客體;三是視作物自體的主體和客體。分別對應這三類對象的“無條件者”,就是三個先驗理念:靈魂、世界和上帝。
先驗理念是一般理性在追求“無條件者”這一自然傾向下所達到頂點的名稱,因此,一般理性和純粹理性并不是兩種理性,只是同一個理性的兩種不同應用。一般理性的應用對象是在經驗范圍之內,而純粹理性的應用對象是不受經驗約束的“無條件者”,完全超越了經驗的范圍,在經驗的(感覺的)世界中,不可能有任何與理念對應的實際對象,這是康德將三大理念界定為“先驗”的原因。
上帝理念的根本性
在三大理念中,上帝理念包含著“一切能夠被思維的東西的可能性的至上條件”,被視作現象的主體和客體顯然也屬于“能夠被思維的東西”,因此,上帝理念包容著靈魂理念和世界理念。
但是,上帝理念并不是靈魂理念和世界理念的加總,靈魂理念和世界理念也沒有完全包含進上帝理念之中,否則就只需要上帝這一個理念了。三個理念之間的關系,與三段論中三個部分的關系很類似:結論包含著大前提和小前提的部分內容,是兩者有機結合的結果,但結論并不是大、小前提的加總,結論中也沒有包含大、小前提的全部內容。正是因為這種關系的類似性,康德把我們從認識靈魂到認識世界再到認識上帝的過程,比作三段論中從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結論的過程。
由于上帝理念包容著靈魂理念和世界理念,同時,考慮到篇幅的限制和本書的目的,在下文中我們僅討論上帝理念。
上帝理念源于我們的假設
一般理性從任意一個經驗對象開始,順著“條件的條件”這一鏈條(以下簡稱“條件鏈條”)不斷向源頭追溯,追溯到其頂點得到的就是絕對的“無條件者”。對于經驗中的對象,我們都可以用經驗概念來加以概括(這是知性的功能),但是,因為“無條件者”不受經驗的條件約束,從而就不可能再以經驗概念來稱呼它,而只能用理性創造的專用名稱來稱呼它,這就是先驗理念。
在前面的例子中,“學者會死”這一結論的條件是“人會死”,“人會死”的條件是“動物會死”,“動物會死”的條件是“生物會死”,那么“生物會死”的條件是什么呢?不斷往上追溯,最終只能得出結論認為:“上帝創造生物時就規定生物會死。”到此,我們不能再繼續追問“上帝這么規定的條件是什么”,或者追問“上帝為什么這么規定”,因為“上帝”就是我們對一個不必再追問其條件的“無條件者”的稱呼,如果再追問其條件,那是自相矛盾的。
人類理性的最高統一
由于上帝理念是“學者會死”向上追溯的整個條件鏈條的頂點,所以,包括學者在內的所有生物的屬性“會死”,都包含在上帝這個理念之中,有了上帝理念這個“無條件者”,整個鏈條之中的“學者會死”“人會死”“動物會死”“生物會死”就都具有了普遍必然性。當然,運用同樣的方法,不只是“會死”這個屬性,所有生物具有的其他屬性也都包括在上帝理念之中。進一步地,所有存在物的所有屬性,也都可以最后歸結為上帝理念。這樣,通過上帝理念,所有存在物就達到了最高程度的統一。
通過上帝理念達到的理性統一,與通過經驗概念和范疇達到的知性統一,是完全不同的。知性統一僅僅限于經驗世界,但理性統一則涵蓋了人類能夠思維的一切,從而是人類理性能夠達到的最高統一。
上帝理念的作用
提出了上帝理念,并確定了人類理性能夠達到的最高統一,并不表明人類理性的任務就完成了,或者說,人類的認識就達到圓滿、可以結束了。實際上,這種統一只不過是一般理性的“設定”,它只是為我們確定了一個不斷努力探索的方向和最高目標。
上帝理念就像“純土”“純水”“純氣”這樣的東西,雖然我們在經驗世界中不可能找到,但由于它處在絕對理想的狀態,它能夠指引我們不斷探索。還可以把上帝理念比作北極星。雖然我們不可能到北極星上面去,但在地球上看得見它的地方,可以通過把我們所處的地方與北極星用一條想象中的線連接起來,以幫助我們確定方位。
上帝等先驗理念作為最完美的觀念,為我們所有的知性概念指明了知識系統化的最終目標,從而引導著我們的知性概念不斷擴展、不斷統一。對于上帝理念(以及另外兩個先驗理念)的這一作用,康德將其稱為范導作用。
人創造上帝
要充分發揮上帝理念的范導作用,僅僅提出這樣一個超越經驗的理念還不夠,因為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在經驗范圍之內,只有經驗范圍之內的東西才能給我們以切實的指導。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把上帝理念“實體化”,即創造一個上帝的具體形象。我們創造這個形象的方法,是基于與現實世界中事物的“類比”,找到一個類似的形象(如“人”),然后剔除他可能面臨的各種約束,賦予他最完美的形象和最全面的能力,這就是全知、全知、至善的上帝。因此,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及其他想象)創造了上帝”。康德把上帝理念(Idea)實體化的對象,稱為上帝理型(Ideal)[63]:
理念和理型都是理性的產物,都僅僅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之中。兩者的差別在于,理念屬于普遍性的概念,是一般性的規則,而理型是符合理念所包含規則的個體化對象。
理型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實際存在的對象,而只是按照上帝理念在我們的思想中創造出來的一個形象豐富的對象,它的作用僅僅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可以通過“比較、評判”而“改進”行為的參照,即一個“藍本”“原型”或者“榜樣”“典范”。也就是說,上帝理型是人類可以想象的一切事物最為完美的“藍本”,是一切事物的唯一的充分條件,而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摹本”,但這種“摹本”都具有極大缺陷,離“藍本”的完美相差甚遠。正是因為如此,上帝理型能夠發揮模范引導(即“范導”)作用,能夠促進任何人、在任何方面追求完美、不斷進步。
先驗幻相不可避免
康德反復強調,上帝只是我們出于需要而在思想中的一種“設定”,對我們而言只是一種“啟發性的虛擬”(heuristic fictions),絕不能把它當作經驗世界中實際存在的對象。但是,這種告誡并不始終有效。正是違背這一告誡、試圖超越經驗界限的嘗試導致了先驗幻相:
先驗幻相與經驗幻相和邏輯幻相不同。經驗幻相始終有經驗的檢驗,所以容易得到糾正。比如,我們看到一半在水面之上、一半在水面之下的筷子,會感覺到筷子是彎折的,但只要把筷子從水中拿出來看一下,就知道那只是一種視覺幻相,等明白這一點以后,幻相也就消失了。邏輯幻相與此類似,只要我們能夠仔細審閱邏輯分析的各個環節,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從而使邏輯幻相消失。但先驗幻相既無經驗的檢驗(先驗理念都是超越經驗的),也不可能通過邏輯來糾正(先驗理念本身就是理性基于邏輯推導出來的),從而具有不可避免性。
避免受幻相的欺騙
雖然我們不能避免幻相本身,但仍然可以避免受到幻相的欺騙。具體方法就是區分現象和物自體,即認識到包括無條件者的條件鏈條被給定,僅僅限于物自體領域,從而并不適用于經驗世界。
也就是說,我們發現有條件者被給定時,它的條件一定是被給定的,因此,我們仍然要遵循一般理性的要求,去追問它的條件。但是,由于我們只能認識經驗世界中的現象,從而總是會受到經驗的約束,所以,作為現象被給定的有條件者,其條件不一定作為現象被給定(即可能僅僅是作為物自體被給定),我們也就不一定能在經驗世界中找到它。當然,在經驗世界更不可能存在無條件者。
這樣,我們雖然并沒有消除先驗幻相(因為我們仍然相信無條件者存在),但我們已經能夠避免先驗幻相的欺騙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無條件者僅僅存在于物自體世界,而經驗世界中并不存在無條件者)。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既能發揮先驗理念的范導作用,又能避免受與先驗理念相伴而生的先驗幻相的迷惑。
康德把其三大批判的第一部定名為《純粹理性批判》,是因為一般理性以及感性、知性都始終要接受經驗的檢驗,從而存在正確性的保障,所以不需要批判;但是,純粹理性具有超越經驗約束、擺脫經驗檢驗的自然傾向,所以需要通過批判來揭示其錯誤,以將其限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將上帝限制在物自體范圍之內(即本體世界),從經驗世界中將其徹底驅除出去,從而揭示上帝理念的先驗幻相,使我們得以避免受這一幻相的欺騙,就是對純粹理性進行批判的重要成果之一。
設定上帝理念的理由
康德把過去關于上帝理念的錯誤哲學觀點統稱為理性神學,并深入批判了其中對上帝存在的證明。康德概括說,理性神學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有三種基本形式,即宇宙論證明、目的論證明和本體論證明。在通過詳細分析得出結論認為這三種路徑都不可能證明上帝存在以后,康德指出,上帝理念是人類出于理性的命令,為了實現人類知識最高程度的統一,而創造的一種僅存在于思想之中的觀念(即“源于理性”),在經驗世界中并不存在與之相對應的對象(即“背離現實”)。上帝理念的客觀實在性,不能被思辨理性所證明,但也不能被其反駁。
康德認為,我們不能通過知識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即在經驗世界中的存在),或者說,只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于經驗世界(這就是“背離現實”的含義);但是,上帝有可能以本體形式存在,并且在本體世界決定著所有事物的本體,而本體并不是知識的對象,我們當然就不可能通過知識來證明它存在,但也不能通過知識來證明上帝一定不存在(即“本體可能”),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假設上帝存在。由于上帝理念源于理性追求知識統一性的命令,再加上作為上帝理念實體化對象的上帝理型所具有的重要范導作用(即“實踐需要”),我們還必須假設上帝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