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領導力十二講
- 宮玉振
- 1730字
- 2019-11-29 12:12:20
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跟曾國藩同時代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恭親王奕。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咸豐皇帝的六弟。奕這個人冰雪聰明,據說當年道光皇帝在世時非常喜愛奕,本來有意讓他繼位,但陰差陽錯,皇位傳給了咸豐。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城,咸豐皇帝帶著兩個妃子(也就是后來的慈禧、慈安兩個太后),以及六歲的兒子(也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逃往熱河,留下奕與英法聯軍交涉。其后咸豐皇帝死在了熱河,臨死前遺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即位的同治皇帝。由此大權就落入了肅順等人之手。
慈禧太后是一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她不可能允許權力落在肅順等人之手,于是便聯合同樣被排斥在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發動了政變,就是所謂的“辛酉政變”(也叫“祺祥政變”),干掉了肅順等人,由此把權力奪了過來。但當時慈禧太后非常年輕,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因此只能倚重恭親王奕,于是給他加了一個封號“議政王”,所有的國家大事,都交給他來定奪。
曾國藩在此之前并沒有跟恭親王奕打過交道。當時在上海,有洋人辦的報紙登了恭親王奕的照片。一些在北京的朋友也給曾國藩講過奕的為人。曾國藩很快就得出結論,此人執政的時間長了恐怕不行。為什么呢?曾國藩說:
舉止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改。恐日久亦難愜人意。
舉止輕浮,違背了曾國藩反復強調的“重”字;聰明太露,說的是這個人很聰明,但是他的聰明是外露的。因為他很聰明,所以他的想法特別多,但變得也特別快,所以叫“多謀多改”。恐怕執政時間長了會很難令人滿意。
曾國藩對奕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奕確實很聰明,思維也很敏捷。晚清搞洋務運動,地方靠的是曾國藩、李鴻章,朝廷則主要靠奕。但是因為他非常聰明,昨天有了一個好主意,剛剛布置下去,今天就又有了一個更好的主意,于是便改變了自己頭一天的決策。當時大清王朝許多官員的思想其實是很保守的,對奕的某些想法根本無法理解,于是奕就不斷訓斥這些人,不假顏色,甚至公開羞辱。這些人因為奕是議政王,權力很大,對他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一股對他不滿的力量卻在暗暗地集聚著。
慈禧太后的權力欲是很強的,她絕對不會讓奕長期掌握大權。等到她認為時機成熟時,就會把奕踢到一邊。很多人本來就對奕不滿,慈禧太后一個眼色下去,這些人就紛紛上折彈劾奕,說他多么狂妄,多么傲慢,甚至連皇帝和皇太后都不放在眼里,完全失去了做臣子應有的禮儀。慈禧太后借機以“目無君上、諸多挾制、暗使離間、不可細問”等罪名,拿去了奕“議政王”的封號,并免去了他所有的權力。后來雖然經過一些大臣求情,奕復任了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但“議政王”的封號并沒有恢復。關鍵是,經過這番打擊以后,奕從此心灰意冷,再也沒有大的作為。
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一個人有才能是好事兒,但是如果滿足于自己的才能,到處炫耀自己的才能,甚至把自己的才能變成壓制別人的手段,那么,小人就會忌恨你的才能,君子也會瞧不起你的為人。
這樣的人,實際上是自己在惡化自己的發展環境,自毀大好的發展前途。
曾國藩還給陳源兗寫過一封信。陳源兗,字岱云,翰林出身,跟曾國藩是進士同年,也是兒女親家,先后做過江西吉安知府、安徽池州知府,為人有才而耿直。曾國藩曾經給他寫過一封信:
察見淵中魚者不祥。愿閣下為璞玉之渾含,不為水晶之光明,則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
“察見淵中魚者不祥”,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深潭里面有魚,別人都看不到,就你能看到,這未必是件好事。譬如,一個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或者是別人根本不想讓你看到的東西,在無意之中撞破了別人的隱私,這些未必是好事。所以曾國藩希望自己的親家加朋友像璞玉那樣渾含,而不要像水晶那樣光明剔透。璞玉就是被剖開之前的玉石,高深莫測,誰也不知道內中玉石的成色如何。水晶光明剔透,但是最容易受傷害而碎裂。只有像璞玉那樣渾含,才能保全自己,同時又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即所謂的“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所以“渾”不是讓你沒有原則,而是內方、外圓,內方的同時一定還要做到外圓,這樣才能在人情練達的同時恪守自己的底線,在恪守自己底線的同時也做到人情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