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7
- 李銳 吳林海 尹世久 陳秀娟等
- 3012字
- 2019-11-29 17:41:53
三、食品工業的結構轉型:基于綠色化的視角
食品工業的轉型升級,究其本質就是必須以食品安全為核心,從單純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注重質量安全和經濟效益并重,將低碳環保作為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戰略選擇。通過技術創新、信息化的支撐,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才可真正落實食品工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技術創新投入明顯增強,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
(一)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實現新提升
我國現階段的食品工業總產值約占世界食品工業總產值的20%,居世界第一位。但食品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初級食品加工業占食品加工業的比重達60%,而屬于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業僅占總產值的30%左右,表明我國食品工業仍屬于初級食品加工為主的資源型產業,產業發展方式較粗放,整體發展水平依然比較落后。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努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實現了新提升。由于沒有2016年的數據,在此以2010—2015年間的相關數據作簡要分析。圖3-9顯示,2010—2015年間,我國食品工業的技術創新投入總體表現為較為明顯的增長態勢。到2015年,雖然研究與發展(R&D)項目數較2014年有所下降,但R&D投入與R&D項目數分別較2010年增加了215%和176%,為我國食品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保障。

圖3-9 2010—2015年間我國食品工業的技術創新投入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年)。
將食品工業按供應鏈可劃分為原料生產、食品加工、物流與服務、裝備制造、質量安全五個環節,1990—2013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各主要環節(主要包括原料生產、食品加工、物流服務、設備制造和質量安全)所應用的信息專利數量如圖3-10所示。顯然,食品工業在質量安全環節的相關專利數量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是食品加工和設備制造環節。

圖3-10 1990—2013年間食品工業主要環節專利數量
資料來源:中獻專利軟件,上海市輕工業科技情報研究所編制。
(二)兩化深度融合與食品工業轉型路徑
工業4.0概念以及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積極推進,對有效解決食品工業對產業發展的需求與社會對食品安全的訴求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融合發展催生了我國食品工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我國首部“兩化融合”評估規范《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試行)》,提出的評估框架如圖3-11所示。本節參照評估規范選擇適合行業分析的指標,分析食品工業兩化融合水平。

圖3-11 工業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框架
資料來源:工信部:《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試行)》,2011年。
同樣,由于缺少2016年的數據,本節以2015年的數據展開分析。分析2015年中國投入產出表可以發現,食品工業對信息產業的直接投入水平遠低于工業部門的整體水平,尤其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的直接投入差距更大。雖然食品工業部門對信息技術服務投資日益增長的趨勢與其他工業部門一致,但對信息設備投資的變化趨勢則與其他工業部門相反呈持續下降趨勢。與此同時,食品工業部門對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與其他投入產品的融合應用水平遠高于其他工業部門,與其他部門投入品的關聯度很大。
可利用食品工業專利數據衡量產業的技術融合程度Pf,其計算公式為:其中,PiIT表示食品工業各領域中信息技術應用的歷年專利數量;Pif表示食品工業各領域歷年的專利數量。該指標介于0~1之間:數值為0時表示食品工業與信息技術完全沒有融合;數值為1時表示信息技術與食品工業完全融合。
圖3-12顯示,2005—2015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兩化融合度仍在0.01以下,雖呈現上升態勢,但在2015年顯示出減緩的態勢。顯然,相較于其他工業部門,食品工業對信息技術的投入水平并不高,且食品工業對信息技術的直接投入金額占整個食品工業投入品金額的比重波動較大,與其他工業部門相比,食品行業信息技術投入水平具有相當大的差距。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的兩化融合水平持續提升,但是各環節融合水平差異較大。食品產業鏈的5個主要環節中,物流服務、質量與安全和裝備制造3個環節的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而原料生產、食品加工兩個環節的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由此可見,兩化融合對我國食品產業資源優化的作用尚不顯著。由于兩化融合對提高食品產業經濟效益并非立竿見影,需要持續投入。因此,當前應著力推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提高食品工業企業規模,促進食品工業規模化生產,在工業4.0概念下,實現食品產業間協同創新發展。

圖3-12 2005—2015年間食品工業兩化融合度評價
資料來源:中獻專利軟件;食品工業協會相關資料。
(三)環境保護與生態效率
我國的食品工業在技術創新投入增加,兩化融合取得進展的同時,在環境保護、環境效率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這也意味著我國食品工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與兩化融合相結合,開始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為食品安全不斷做出努力。
(1)單位產值的廢水、COD排放量。圖3-13表明,2010—2015年間,無論是食品工業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還是產值的COD排放量均呈現總體下降態勢。相比而言,2010—2011年間,2012—2013年間的食品工業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下降態勢較為明顯,2015年較2010年下降了48.65%,而5年間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的COD排放量則下降了55.79%。可見,無論從廢水排放還是從COD排放的相關指標分析,我國食品工業對水環境影響已經呈現逐年改善態勢。

圖3-13 2010—2015年間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的廢水、COD排放量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年)中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2)單位產值SO2排放量。圖3-14顯示,2010—2015年間,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逐年上升的同時,SO2排放量也呈增高態勢。通過分析單位產值SO2排放量可以發現,除了2010—2011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的SO2排放量稍有提升外,2011—2015年間的單位產值的SO2排放量均呈現逐年下降態勢,由2011年的0.6747kg/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0.4409kg/萬元。從大氣環境影響的重要指標分析,我國食品工業對大氣環境影響保持逐年趨好勢頭。

圖3-14 2010—2015年間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的SO2排放量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年)中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3)單位產值的固廢產生量。圖3-15中,綜合食品工業總產值分析,2010—2015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單位產值固廢產生量的下降趨勢同樣較為明顯,由2010年的0.0604t/萬元下降為2015年的0.0298t/萬元,5年間,單位產值固廢產生量減少了50.66%。可見,我國食品工業在固體廢棄物排放方面的環境保護工作同樣具有較為顯著的成效。

圖3-15 2010—2015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單位產值固廢產生量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年)中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與逐步減少的環境影響相類似,我國食品工業在資源節約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食品工業能源效率降中有升。2010—2014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量總體上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能源效率正在呈現提高的態勢。但2015年的食品工業單位產值能源消耗量達到0.0847tce/萬元,與2014年相比能源效率有所提升。這也可能是源于我國食品工業能源消費結構正逐步向減少煤炭消費,增加石油和清潔能源消費轉變(圖3-16)。
(2)食品工業的低碳走勢略有反復。2010—2014年間我國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碳排放量呈現降中有升態勢。在2010年CO2達到0.1316tce/萬元后,2011—2014年間均呈現下降格局。但在2015年CO2則呈現一定程度上升,達到0.0849tce/萬元。可見,雖然今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的低碳特征已經顯現,但這一特征并不穩定,已經呈現略有反復態勢(圖3-17)。

圖3-16 2010—2015年間食品工業單位產值能源消耗量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圖3-17 2010—2015年間食品工業單位產值碳排放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計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