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君臣鑒戒第六
- 貞觀政要(國學大書院)
- 吳兢
- 9310字
- 2019-11-14 16:53:12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后所嗤!”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無論國家是安定還是混亂,君臣都應該同舟共濟。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夠直言進諫,那么君臣之間就會非常默契,這是自古以來治國所重視的方法。如果君主賢明,而臣子卻不匡正輔佐,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煬帝,他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進言,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最后國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殺死。這個慘痛的教訓離我們并不遠,我和各位大臣如果不謹慎,恐怕也會被后人所恥笑啊!”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論隋日。魏徵對曰:“臣往在隋朝,曾聞有盜發(fā),煬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斬決。大理丞張元濟怪之,試尋其狀。乃有六七人,盜發(fā)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勝苦痛,自誣行盜。元濟因此更事究尋,二千人內(nèi)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諳識者,就九人內(nèi)四人非賊。有司以煬帝已令斬決,遂不執(zhí)奏,并殺之。”太宗曰:“非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避誅戮,豈得惟行諂佞,茍求悅譽?君臣如此,何得不敗?朕賴公等共相輔佐,遂令囹圄空虛。愿公等善始克終,恒如今日!”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和大臣們談到隋朝的興亡,魏徵說:“我在隋朝的時候,有一次聽說有人盜竊,隋煬帝讓於士澄追查。只要有誰可疑,就嚴加拷打,最后屈打成招的達到兩千多人,隋煬帝下令一天內(nèi)將他們?nèi)刻幩馈4罄碡堅獫X得奇怪,再次審問,發(fā)現(xiàn)有六七個人案發(fā)當天并不在現(xiàn)場,于是釋放了他們。另外兩千多人中只有九個人在事發(fā)當天去向不明。審案的人當中有明白底細的,發(fā)現(xiàn)九個人中有四個人沒有罪。可是辦案的官員因為隋煬帝已經(jīng)下令處死這些人,所以也不上奏,就把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殺死了。”唐太宗聽后,感慨地說:“不僅僅是隋煬帝殘暴無道,他手下的臣子也沒有盡到責任。臣子應該糾正君主的過錯,不要明哲保身,害怕遭到懲罰,只知道諂媚討好君主,博得君主的歡心。君臣之間要是這樣的關(guān)系,國家怎么能不滅亡呢?我有幸得到各位大臣的輔佐,所以全國犯罪的人很少。愿你們能夠善始善終,一如既往地大膽進言。”
原文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聞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異。然周則惟善是務,積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罰,不過二世而滅。豈非為善者福祚延長,為惡者降年不永?朕又聞桀、紂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則以為辱;顏、閔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則以為榮。此亦帝王深恥也。朕每將此事以為鑒戒,常恐不逮,為人所笑。”魏徵對曰:“臣聞魯哀公謂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見桀、紂之君乃忘其身。’愿陛下每以此為慮,庶免后人笑爾。”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聽說,周朝與秦朝剛得到天下的時候,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周朝推行仁政,積累功德,所以能夠?qū)⒆约旱幕鶚I(yè)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為,驕奢淫逸,喜歡濫用刑罰,所以只經(jīng)歷了兩代帝王就滅亡了。這難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長福祚,為惡使國家的興盛不能維持長久嗎?我又聽說桀、紂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以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顏回、閔損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卻以他們的行為感到榮耀。我時常用這些事對照自己的行為來告誡自己,害怕自己做得不夠,被人恥笑。”魏徵聽后,意味深長地說:“我聽說魯哀公對孔子說:‘有個人很健忘,他換了住宅就把自己的妻子給忘了。’孔子說:‘還有比這個人更健忘的,我看桀、紂這些君主,他們就非常健忘,連自己是誰都給忘了。’希望陛下以此為戒,以免被后人恥笑。”
原文
貞觀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賜宴于兩儀殿,謂房玄齡曰:“高昌若不失臣禮,豈至滅亡?朕平此一國,甚懷危懼,惟當戒驕逸以自防,納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賢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議君子,以此慎守,庶幾于獲安也。”魏徵進曰:“臣觀古來帝王撥亂創(chuàng)業(yè),必自戒慎,采芻蕘之議,從忠讜之言。天下既安,則瓷情肆欲,甘樂諂諛,惡聞正諫。張子房,漢王計畫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將廢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終不敢復有開說。況陛下功德之盛,以漢祖方之,彼不足準。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屢以安危系意,方欲納用忠良,開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飲,桓公謂叔牙曰:‘盍起為寡人壽乎?’叔牙奉觴而起曰:‘愿公無忘出在莒時,使管仲無忘束縛于魯時,使寧戚無忘飯牛車下時。’桓公避席而謝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社稷不危矣!’”太宗謂徵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時,公不得忘叔牙之為人也。”
譯文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因為平定了高昌,在兩儀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間,唐太宗對房玄齡說:“高昌如果不喪失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怎么會遭到滅亡呢?我每次平定了一個地方,都心懷畏懼,勉勵自己切莫驕奢淫逸,應該把接納忠言,糾正自己的錯誤作為自己的責任。治理國家就要罷免奸邪諂媚的人,任用賢良正直的人,不要聽信小人的謠言,以免錯誤地評價正人君子,謹慎遵守這些,國家就有望得到太平。”魏徵趁機進言道:“我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都能夠有所警戒,傾聽老百姓的呼聲,采納忠臣的意見。天下太平之后,他們就開始窮奢極欲,只喜歡聽諂媚討好的話,厭惡逆耳忠言。張良是漢代的開國元勛,漢高祖稱帝之后,要廢掉太子另立。張良說:‘這件事不是口頭說說就可以決定的。’之后,張良就再也不敢開口提這件事了。況且陛下目前功德這樣卓越,漢高祖還不足以與你相提并論。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廣播,現(xiàn)在又平定了高昌,還能夠心懷憂患意識,采納忠言,廣開言路,真是國家的大幸。過去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寧戚一起飲酒,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能夠長壽嗎?’鮑叔牙舉起酒杯,站立著說:‘只要主公能不忘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管仲能不忘在魯國被囚禁的屈辱,寧戚不忘當年放牛等候主公起用時的苦悶焦急,您就會長壽,國家就會長久。’齊桓公聽后,站起來感激地說:‘我和管仲、寧戚如果能不忘你這番話,那么國家就不會有危險了。’”唐太宗聽了,感激地對魏徵說:“我一定不會忘記自己身為平民的時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記鮑叔牙的為人,那我們的江山就不會有危險了。”
原文
貞觀十四年,特進魏徵上疏曰:
臣聞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體或不備,未有成人。然則首雖尊高,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禮》云:“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書》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士康哉!”“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然則委棄股肱,獨任胸臆,具體成理,非所聞也。
夫君臣相遇,自古為難。以石投水,千載一合,以水投石,無時不有。其能開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內(nèi)盡心膂,外竭股肱,和若鹽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禮之而已。昔周文王游于鳳凰之墟,襪系解,顧左右莫可使者,乃自結(jié)之。豈周文之朝盡為俊乂,圣明之代獨無君子者哉?但知與不知,禮與不禮耳!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韓信,項氏之亡命。殷湯致禮,定王業(yè)于南巢,漢祖登壇,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棄于伊尹,項羽垂恩于韓信,寧肯敗已成之國為滅亡之虜乎?又微子,骨肉也,受茅土于宋,箕子,良臣也,陳《洪范》于周,仲尼稱其仁,莫有非之者。《禮記》稱:“魯穆公問于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歟?’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泉。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而待之,有難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諫而見納,終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諫不見納,出亡而送,是詐忠也。”《春秋左氏傳》曰:“崔杼弒齊莊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為己亡,非其親昵,誰敢任之?’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孟子曰:“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糞土,臣視君如寇仇。”雖臣之事君無二志,至于去就之節(jié),當緣恩之厚薄,然則為人主者,安可以無禮于下哉?
譯文
貞觀十四年,魏徵上書說:
我聽說有人用人體來比喻朝廷,君主就像是人的大腦,臣子就像是肱股。二者合而為一,才是一個整體,若缺了其中一樣,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頭腦雖然尊貴,還必須有手足,身體才會完整;就像君主雖然圣明英武,但必須依靠臣子才能夠治理好國家。《禮記》說:“百姓以君主為心臟,君主以百姓為身體。心臟正常,那么身體就健康;內(nèi)心正直,那么外表就自然讓人敬畏。”《尚書》說:“皇帝英明,臣子賢德,百姓的生活就太平。”“皇帝昏庸無能,臣子懶惰虛偽,國家就會蕭條。”我沒有聽說過皇上忽視臣子的輔佐,獨斷專行,還可以治理好國家這樣的事情。
君臣之間實現(xiàn)默契,自古以來都是非常難得的事情。這就好似把石頭投入水中,讓石頭順從流水,千年才能偶爾遇見一次;而如果讓流水順從石頭,則無時不能。如果要推行公道,人盡其才,使君主盡心盡力,臣子全力效忠,君臣之間默契如水中的鹽和梅一樣合二為一,不能分開,團結(jié)得如同金石,這些并不是靠高官厚祿就可以得到的,還必須有“禮”。過去周文王到鳳凰之墟出游,襪子的系帶開了,他看左右沒有誰可以幫他系襪帶,于是就自己系上。難道周朝的大臣都是俊朗之才,沒有謙謙君子嗎?并不是這樣,這是知與不知,禮和非禮的問題。所以伊尹曾經(jīng)郁郁不得志,韓信曾經(jīng)在項羽門下受到排擠。商湯以禮對待臣下,所以最終成就霸業(yè);漢高祖重視禮儀,所以在垓下成就帝業(yè)。如果夏桀不冷落伊尹,項羽重用韓信,他們怎么可能成為亡國的俘虜呢?微子,是商紂的兄弟,向商紂進言,不被采納,于是憤然離去。周武王攻克了商,把宋地分封給微子作為領(lǐng)地。箕子是一個良臣,曾經(jīng)向商紂王進獻忠言,商紂王反而把他關(guān)押起來。周武王即位后去拜訪他,于是箕子向周武王進獻了《洪范》。孔子稱贊這兩個人仁義,歷史上也沒有誰非議他們。《禮記》上說:“魯穆公問子思:‘對過去的君主以禮相待,是古人的原則嗎?’子思說:‘古代的君子,進退都講究禮數(shù),所以有對待過去君主的禮儀。然而現(xiàn)在的君子,君主在位就行下跪禮,君主失位,就不講禮數(shù)。’”齊景公問晏子:“忠臣是如何對待君主的?”晏子說:“君主有難不相救,君主去世不相送。”齊景公說:“君主為臣子分封土地,加官晉爵,為什么臣子要這樣對待君主呢?”晏子說:“臣子的建議被采納,終生不會有難,君主又怎么會有死難呢?君主接受忠言,終身太平,臣子為什么要送別呢?如果忠言不被采納,有難而死,這是該死;如果臣子不進獻良言,等君主死了去相送,那是虛假的忠誠。”《春秋左氏傳》上說:“崔杼殺死了齊莊公,晏子站在崔府大門外。有人問他:‘齊莊公死了嗎?’晏子說:‘難道只是我的君主死了嗎?我也死了。’那人又問:‘送別了嗎?’晏子說:‘是我的罪嗎?君主為了國家而死,我也會跟著死。如果君主是自己死的,不是他的親戚,誰會為他痛哭,為他而死呢?’于是開門而入,抱著齊莊公的尸體痛哭,過后,又站起來大步離去。”孟子說:“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會視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作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視作路人;君主把臣子看作糞土,臣子就會把君主視作仇敵。”雖然臣子對待君主沒有二心,至于進退的禮節(jié),應當以君主對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為君主,怎么可以對臣子無禮呢?
原文
竊觀在朝群臣,當主樞機之寄者,或地鄰秦、晉,或業(yè)與經(jīng)綸,并立事立功,皆一時之選,處之衡軸,為任重矣。任之雖重,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茍且。心懷茍且,則節(jié)義不立。節(jié)義不立,則名教不興。名教不興,而可與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聞國家重惜功臣,不念舊惡,方之前圣,一無所間。然但寬于大事,急于小罪,臨時責怒,未免愛憎之心,不可以為政。君嚴其禁,臣或犯之,況上啟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潰,其傷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此則君開一源,下生百端之變,無不亂者也。《禮記》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則為善者必懼;愛而不知其惡,則為惡者實繁。《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然則古人之震怒,將以懲惡,當今之威罰,所以長奸,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湯之事也。《書》曰:“撫我則后,虐我則仇。”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故唐、虞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慮之乎?
譯文
我私下觀察當朝的大臣中,可以挑大梁委以重任的,有的在靠近秦、晉之地作官,有的掌握籌劃治國的策略。他們一個個都建功立業(yè),這些都是治國人才的人選,把他們安置在重要的位置,責任重大呀。他們的職位雖然關(guān)系重大,但朝廷對他們的信任卻不篤厚,這樣就會使自己或別人產(chǎn)生疑惑,人一有疑心,就會得過且過。人懷茍且之心,道義節(jié)操就無法樹立。節(jié)操不樹立,道德教化就無法實行。不實行道德教化就可以使國家的根基穩(wěn)固,從而保持七百年的統(tǒng)治,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我又聽說,國家要愛惜、重用有功之臣,不計較他們以前的過失,就像以前的圣人,對功臣心無芥蒂。事實上,有的君主對大事很寬容,對小事卻非常計較,有時突然發(fā)怒,責怪大臣,愛憎喜怒流于言表,這樣的人不可以處理政務。君主的禁令過于嚴格,大臣就很容易觸犯法令。皇上那里有點小動靜,臣子一定會有很大的回響,就像河水沖垮堤壩會造成巨大的災害一樣。這樣,即使黎民百姓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感到手足無措。所以說,君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國家的治理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禮記》上說:“愛護他并知道他的惡,憎惡他并知道他的善。”如果只知道憎惡別人的缺點而不了解別人的優(yōu)點,那么行為端莊的人必定會害怕;喜愛別人的優(yōu)點卻不知道別人的缺點,那么為惡的人就會越來越猖獗。《詩經(jīng)》上說:“君子一發(fā)怒,惡人心惶惶。”古代正直的人發(fā)怒,是為了懲處邪惡,然而現(xiàn)在的權(quán)威和刑律,只會助長惡人的囂張氣焰。今天像三皇五帝時那種以天下為公的胸懷做君王的已經(jīng)不存在了,大禹、商湯為民造福的功業(yè)也成為歷史。《尚書》中說:“愛撫我的人我就擁戴他為帝王,殘暴地對待我的人我就當他是仇敵。”荀子說:“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讓船沉沒。”所以,孔子說:“魚失去了水就會死,水里沒有了魚卻還是水。”所以像唐、虞這樣一些圣明的君主都小心翼翼地治理國家,一天比一天謹慎。治理國家怎么可以不深思熟慮呢?
原文
夫委大臣以大體,責小臣以小事,為國之常也,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職,則重大臣而輕小臣;至于有事,則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輕,疑其所重,將求至理,豈可得乎?又政貴有恒,不求屢易。今或責小臣以大體,或責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據(jù),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過獲罪,小臣或以大體受罰。職非其位,罰非其辜,欲其無私,求其盡力,不亦難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責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細過,刀筆之吏,順旨承風,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陳也,則以為心不伏辜;不言也,則以為所犯皆實。進退惟咎,莫能自明,則茍求免禍。大臣茍免,則譎詐萌生。譎詐萌生,則矯偽成俗。矯偽成俗,則不可以臻至理矣。
譯文
要委任大臣以大事,委任小臣以小事,這是治國的常識。而現(xiàn)在卻重用大臣,輕視一般的臣子;有什么是非,卻輕信小臣的話,懷疑大臣。信任責任小的人,懷疑責任重大的人,有這樣的道理嗎?另外,國家政事貴在穩(wěn)定,不應該經(jīng)常變化。現(xiàn)在卻要求小臣識大體,要大臣做小事,小臣和大臣都不能各得其所,才盡其用。大臣因為很小的過失而落得罪名,小臣因為不識大體而受到懲罰。加上懲罰不得當,要想人盡其用,群臣沒有私心,盡心盡力,怎么可能呢?小臣不可以讓他們做大事,對大臣不可以在小事上斤斤計較。任用大官,不要在細節(jié)上過于苛求,不然那些撰寫歷史的史官,見風使舵,一味逢迎皇帝的意圖,舞文弄墨,亂寫歷史。臣子自己想說,卻被認為不肯服罪;不說,則自己所做的事被認為有違常規(guī)卻是事實。一個人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左右為難,都是因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這樣,臣子就會只想著如何免于禍患。大臣茍且偷生,那么各種欺騙的現(xiàn)象就發(fā)生了。任由這些風氣發(fā)展,國家就不可能得到治理,其命運也就讓人擔心了。
原文
又委任大臣,欲其盡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則為不盡。若舉得其人,何嫌于故舊。若舉非其任,何貴于疏遠。待之不盡誠信,何以責其忠恕哉!臣雖或有失之,君亦未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為下無可信矣,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矣。《禮》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上下相疑,則不可以言至理矣。當今群臣之內(nèi),遠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臣竊思度,未見其人。夫以四海之廣,士庶之眾,豈無一二可信之人哉?蓋信之則無不可,疑之則無可信者,豈獨臣之過乎?夫以一介庸夫結(jié)為交友,以身相許,死且不渝,況君臣契合,寄同魚水。若君為堯、舜,臣為稷、契,豈有遇小事則變志,見小利則易心哉!此雖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懷不信,待之過薄之所致也。豈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當今之功業(yè),誠能博求時俊,上下同心,則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漢,夫何足數(shù)!
太宗深嘉納之。
譯文
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讓他們竭盡全力。官員如果有所避諱不敢說,這就叫未盡全力。如果選拔的官員人得其所,那計較過去雞毛蒜皮的事還有什么用呢?如果選拔的官員不能勝任他所擔任的工作,這比起疏遠他們又有什么區(qū)別?自己不誠心誠意地對待別人,那又憑什么指責別人呢?臣子雖然有時會犯過錯,可是對國君也沒有什么好處啊!皇上既然對下邊的人不信任,那么必然認為下邊的人都不值得信任。如果下邊的人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讓人懷疑的地方。《禮記》上寫道:“地位高的人互相猜疑,那么百姓就感到迷惑;臣子之間不了解,那么國君就會很勞累。”“國君與臣子之間互相不信任,就不能好好地探討如何治理國家。如今,皇上的臣子來自和遍布五湖四海,對于三番五次的謠言鎮(zhèn)定自若的,我私下認為可能還沒出現(xiàn)。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難道一兩個值得信賴的人都沒有嗎?既然是信任,就什么事情都可以托付;懷疑別人,就什么事情都不值得信任。這些難道都是臣子的過失嗎?即使普通人,一旦結(jié)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來報答,縱然死也不會改變,更何況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等同魚和水,更應該這樣。如果國君像堯、舜那樣,臣子就會像稷和契一樣,怎么會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變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變心的道理呢?現(xiàn)在,要是臣子的忠心不夠明顯,也是由于國君心懷猜疑、對待下屬過于苛求造成的。國君對待臣子優(yōu)厚,臣子侍奉國君就會忠誠。憑陛下的聰明才智和現(xiàn)在的成就,要是能誠懇廣泛地尋求賢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可以與三皇五帝同列。夏、商、周、漢,又算得了什么!”
唐太宗十分贊許并采納了這個意見。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徵曰:“朕克己為政,仰企前烈。至于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四者常以為稱首,朕皆庶幾自勉。人苦不能自見,不知朕之所行,何等優(yōu)劣?”徵對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則內(nèi)平禍亂,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諸黎元,各有生業(yè),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與仁,愿陛下自強不息,必可致也。”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特地詢問魏徵:“我克制個人的私欲,勤于政事,追仰前人的功業(yè)和圣賢。對于德行、仁義、功業(yè)和百姓的利益,我時常把這四個方面放在首位,用于勉勵自己。世上每個人都苦于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不知這四個方面,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呢?”魏徵回答說:“德、仁、功、利四個方面,陛下都在做。在我看來,陛下對內(nèi)平定各種禍亂,對外消滅了戎狄對邊疆的威脅,這是陛下的功勞。安撫百姓,使他們生活有依靠,這是陛下所興的利。從這方面看,陛下的功利占了多數(shù),只是德與仁少些,希望陛下自強不息,德與仁自然就會體現(xiàn)在陛下身上。”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草創(chuàng)之主,至于子孫多亂,何也?”司空房玄齡曰:“此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嘗識人間情偽,治國安危,所以為政多亂。”太宗曰:“公意推過于主,朕則歸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無才行,藉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顛而不扶,豈能無亂?隋煬帝錄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報效,翻行弒逆。此非臣下之過歟?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即家國之慶也。”太宗又曰:“化及與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孫,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對曰:“君子乃能懷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貴君子而賤小人。”太宗曰:“然。”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自古以來,創(chuàng)建了基業(yè)的國君,為何到其子孫掌權(quán)的時候,國家就陷入了混亂呢?”司空房玄齡說:“這是由于太子從小生長在宮里,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不能識別人間的真與假以及國家安與危的道理,所以他們一旦做國君,就容易發(fā)生禍患以致國破家亡。”唐太宗說:“你把亡國的過錯歸于國君,我卻把它歸罪于大臣。王公大臣的子弟大多數(shù)品行不端,沒有才能,全憑借前輩的功勞做大官,不注意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一味放縱奢侈。國君年小懦弱,臣子又沒有才德,國家危險而不去扶助,國家怎能不亂?隋煬帝為表彰宇文述的功勞,給予他很高的爵位。但是他不想如何報效君主,他的兒子宇文化及卻造反殺害了國君,這不是做臣子的過錯嗎?我這樣說,是想讓你們勉勵、告誡自己的子女,使他們不要犯錯誤,這就是國家值得慶賀的事了。”唐太宗又說:“宇文化及和楊玄感,都是受隋朝恩惠最多的大臣的子孫,卻都造反了,是什么原因呢?”岑文本回答說:“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能永遠記住別人的恩德并知恩圖報,但玄感、化及都是小人。這是古人尊敬君子而輕視小人的原因所在。”唐太宗說:“你說得對呀!”
解讀
論君臣鑒戒,重點是以歷史為鏡子,引用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來說明“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的道理。為此,貞觀君臣從早自桀、紂,近至隋煬帝的覆敗為鑒戒,來說明“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的道理,指出隋煬帝無道,但“臣下亦不盡心”“惟行諂佞,茍求悅譽”。唐太宗從多方面引用歷史故事,提醒臣下注意竭盡為臣之道。魏徵等大臣也以歷史為鑒戒,要唐太宗做一位善始善終的有道明君,要他看清“首雖尊高,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的道理。他又引用孟子“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糞土,臣視君如寇仇”的君臣關(guān)系來告誡唐太宗,認為“臣之事君無二志,至于去就之節(jié),當緣恩之厚薄”這些話的確意義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