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8條規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一方面,從文義解釋和體系解釋來看,該條規定正式確立了第三人行為一般性免責事由的地位,并且沒有設置任何但書條款;另一方面,從規制路徑來看,我國采納的是免責事由的規制路徑,其核心問題是解決第三人的介入行為能否中斷被告先前行為和最終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進而發生免除被告責任的效果。如果能夠中斷,則被告獲得免責;反之,被告則不能免責。然而,考察《侵權責任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可知,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問題復雜多樣,除免責與否的問題之外,還包括不能免責時責任如何分擔的問題。顯然,既有免責事由的規制路徑只能解決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無法應對不能免責時責任如何分擔的問題。為此,本書立足于侵權行為形態與侵權責任形態對應理論,提出構建全新的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體系,試圖將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和責任分擔問題放置在同一平臺加以解決,一舉攻克第三人行為引發的全部侵權難題,完成從“第三人行為理論”向“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的轉換。

除引論和結論外,本書共五章,計四十余萬字:

第一章,免責事由路徑下第三人行為理論之反思,主要針對既有免責事由路徑下第三人行為理論進行介紹和反思。現代侵權法貫徹“責任自負”的原則,在被告實施了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后,如果隨后有第三人的行為介入,進而造成受害人損害或進一步損害的話,那么,就有必要判斷第三人的介入行為是否中斷了被告先前行為與最終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從而發生免除被告責任的效果。這就是免責事由規制路徑下第三人行為理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考察域外法可知,免責事由路徑下第三人行為的規制模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將第三人行為作為一項獨立的免責事由,以區別于具體的侵權構成要件來加以規定;另一種則是不將其作為一項獨立的免責事由,而是放置在因果關系中斷與否的環節來加以把控。雖然從形式上看,兩種模式似有不同,但從本質上來說,由于免責事由與具體的構成要件總是一一對應,免責事由想要發揮其免責的實際效果,必須回到具體的構成要件中來,因此,這兩種模式并無實質區別,都屬于免責事由下的規制路徑。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8條明確將第三人行為規定為一般性免責事由,同時沒有設置任何但書條款,顯然采取的是第一種規制模式,并且屬于絕對免責事由的規制路徑。然而,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問題復雜多樣,不僅僅包括免責與否的問題,還包括不能免責時責任如何分擔的問題。顯然,免責事由路徑下的第三人行為理論只能解決前者,無法有效應對責任分擔問題。為彌補調整機制之不足,第三人行為理論只能引入多數人侵權制度來協助規制。然而,遺憾的是,我國既有多數人侵權制度存在調整范圍狹窄、調整路徑偏差等缺陷,根本無法有效解決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難題。此外,退一步說,縱使完善既有多數人侵權制度,使其能夠勉強規制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但“免責事由+多數人侵權”的混合規制模式始終存在割裂責任免除和責任分擔問題進而區分規制的窘境,其本身就并非調整第三人行為引發侵權問題的最佳模式。為此,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問題,突破現有免責事由的研究路徑,尋找一條新的規制方法,以便全面完滿地解決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難題。

第二章,侵權形態對應視角下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之建構,即立足于侵權行為形態與侵權責任形態對應理論,完成從“第三人行為理論”向“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的轉變。所謂的侵權行為形態與侵權責任形態對應理論,就是強調特定的侵權行為形態與特定的侵權責任形態一一對應,有什么樣的侵權行為形態就有什么樣的侵權責任形態;反過來,有什么樣的侵權責任形態,也必定有什么樣的侵權行為形態與之對應。侵權行為形態與侵權責任形態之所以相互對應,實際上是因為侵權行為形態的“行為范式”和侵權責任形態的“責任結構”之間存在決定與被決定的內在邏輯關聯關系。具體來說,行為范式由“可責難性——原因力”構成,而責任結構可表述為“風險責任(對外)——最終責任(對內)”,其中,風險責任的分配主要由可責難性標準決定,而最終責任的分配則以原因力標準為主。正是基于這一邏輯關聯關系,我們才可以從特定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推導出對應的侵權責任形態類型,也可以從特定的侵權責任形態類型反推出對應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依據侵權行為形態與侵權責任形態對應理論,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和責任分擔問題就可以轉換為特定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與特定的侵權責任形態類型一一對應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書認為,對于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可以轉換為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與第三人責任的對應問題;而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則轉換為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與不真正連帶責任、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與補充責任的對應問題。而以這三組侵權形態類型為基礎,就構成了本書所主張的廣義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體系。具體來說,本書認為,第三人侵權行為是指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對損害的發生具有全部的原因力,關聯人對損害發生沒有原因力,但具有某種純粹關聯關系或可責難性關聯的侵權行為。第三人侵權行為是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不同于通常的單獨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以及分別侵權行為。在第三人侵權行為中,第三人需要承擔全部的最終責任,關聯人不承擔任何最終責任,但可能會因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可責難性關聯進而需要承擔全部或部分風險責任。如此一來,通過侵權行為形態與侵權責任形態對應理論,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和責任分擔就得以在同一平臺來加以解決。

第三章,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之解析,主要針對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第一種子類型進行分析。所謂的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是指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是損害發生的唯一法律原因,對損害發生具有全部的原因力,關聯人與損害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對損害發生沒有原因力,僅存在某種關聯關系的侵權行為。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是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不同于通常的單獨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以及分別侵權行為,本質上屬于單獨侵權行為形態的范疇,但又具有多數人侵權行為的某些特征。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對應的責任形態類型為第三人責任,即由第三人獨自對內和對外承擔全部的侵權責任,關聯人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性質為單獨侵權責任。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解決的正是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其核心問題依舊是:在關聯人(被告)實施了侵權行為,隨后又有第三人行為介入的情形下,關聯人(被告)的先前行為與最終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是否被中斷。考察各國侵權法理論和實踐可知,對于這個問題,并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測試規則。總的來說,大陸法系主要依靠相當因果關系理論,而英美法系則主要適用可預見規則,但實際上兩者并不存在本質差異,在判斷第三人行為引發的因果關系中斷問題上大抵是相通的。本書在比較和借鑒諸多因果關系中斷理論和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考量測試規則,即借助動態系統論的分析方法,綜合考量關聯人(被告)、第三人和受害人三方當事人的主觀和客觀要素,來判斷第三人的介入行為是否中斷關聯人(被告)先前行為與最終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此外,本書還對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進行了類型化分析,針對第三人故意或犯罪行為介入、第三人過失行為介入、第三人不作為介入以及特殊主體行為介入等不同情形進行了具體分析。

第四章,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之解析,主要針對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第二種子類型進行分析。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對應不真正連帶責任,是從后者反推而來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具體來說,我們首先對侵權法中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進行分析與界定,通過比較侵權法中的不真正連帶責任與傳統債法中的不真正連帶債務之間的異同,進而準確地抽象出侵權法中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責任結構,即“對外完全絕對連帶——對內第三人責任”。在此基礎上,依據“行為范式”與“責任結構”之間的邏輯關聯關系,推導出對應的行為范式,并最終提出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所謂的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是指存在兩個以上的侵權人,其中,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具有高度主觀可責難性,是損害發生的實質原因,對損害發生具有全部的原因力,關聯人控制或制造危險源,具有高度客觀可責難性,是損害發生的形式原因,對損害的發生沒有原因力,兩者競合為一體,共同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作為一種新型的獨立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既不同于傳統的共同侵權行為和分別侵權行為,也有異于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本質上屬于多數人侵權行為形態的范疇。在原因力和可責難性結構發生變化時,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形態類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對應的侵權責任形態類型為不真正連帶責任,性質為多數人侵權責任,即第三人對內需承擔全部的最終責任,關聯人不承擔任何最終責任,但由于其與損害之間存在高度客觀可責難性關聯,因而需要承擔全部的風險責任,表現為關聯人與第三人對外需承擔完全的絕對的連帶清償責任。在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中,關聯人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具有合理性,符合其“全部原因力×高度可責難性關聯”的行為范式特征。然而,從平衡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角度來看,不考慮關聯人的客觀可責難性大小,一律絕對地適用不真正連帶責任對于關聯人過于苛刻,存在適度緩和的空間。具體來說,根據關聯人客觀可責難性的大小,可以適當限制關聯人對外承擔風險責任的范圍,僅讓關聯人承擔“相應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此外,本書還對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進行了類型化分析,具體又分為法律直接規定的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類型、法律間接規定的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類型以及法律應當規定的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類型三種。

第五章,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之解析,主要針對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第三種子類型進行分析。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對應補充責任,與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一樣,是從補充責任反推而來的一種新型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具體來說,我們首先對侵權法中的補充責任進行分析與界定,準確地抽象出了補充責任的責任結構,即“對外限制型連帶——對內第三人責任”。繼而立足于補充責任這一責任結構,依據“行為范式”與“責任結構”之間的邏輯關聯關系,推導出對應的行為范式,即“全部原因力×輕度主觀可責難性關聯”,最終提出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所謂的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是指存在兩個以上的侵權人,其中,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具有高度主觀可責難性,是損害發生的實質原因,對損害發生具有全部的原因力,消極關聯人過失未盡到注意義務,具有輕度主觀可責難性,是損害發生的形式原因,對損害發生沒有原因力,兩者競合為一體,共同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作為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既不同于傳統的共同侵權行為和分別侵權行為,也有別于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和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本質上屬于多數人侵權行為形態的范疇。在原因力和可責難性結構發生變化時,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形態類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對應的侵權責任形態類型為補充責任,性質為多數人侵權責任,即第三人對內需承擔全部的最終責任,關聯人不承擔任何最終責任,但由于其與損害之間存在輕度主觀可責難性關聯,因而需要承擔相應范圍的第二順位的風險責任,表現為第三人和關聯人對外承擔限制型連帶清償責任。在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中,關聯人承擔補充責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其行為范式的特征,但也存在緩和之余地。同樣,本書也對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進行了類型化分析,具體分為法律明確規定的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法律應當排除的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以及法律應當拓展的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為行為三種類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平度市| 东阿县| 微博| 和林格尔县| 吉水县| 太仆寺旗| 洪洞县| 木兰县| 大足县| 齐齐哈尔市| 高邮市| 边坝县| 临江市| 远安县| 酒泉市| 南陵县| 达孜县| 峨眉山市| 正镶白旗| 揭东县| 乳源| 西华县| 汶川县| 万源市| 泾川县| 高邑县| 霍州市| 丹江口市| 金山区| 岳阳县| 丘北县| 绥棱县| 抚顺市| 顺昌县| 治县。| 宝兴县| 荣昌县| 隆德县| 阿勒泰市|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