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研究
- 鄭志峰
- 2226字
- 2019-11-22 16:54:37
導論 從“第三人行為”到“第三人侵權行為”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所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1]
——歌德
從不同種類的事物中找出類似性,這是使人快適、喜悅和高興的。[2]
——康德
侵權法是近三十年來我國民法學上研究最為活躍、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3]這一方面是源于侵權法理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使然,[4]另一方面也與我國侵權法的立法現狀有關。在2009年之前,我國尚無一部專門的侵權法,有關侵權法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散見于《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等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當中。在這一階段,我國學者對侵權法理論的研究多帶有立法論的色彩,重點以侵權責任構成制度為核心,圍繞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構成要件體系以及侵權行為類型化等展開了深入研究。[5]2007年,《物權法》頒布后,我國民事立法的重點轉向侵權法。為此,立法部門、法律實務部門和法學界做出了積極努力。[6]2009年12月26日,《侵權責任法》正式出臺,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法律的頒布,[7]標志著作為民商法學一個重要分支的侵權法學使命的重大轉變,同時也正式宣告我國侵權法的研究從“立法論”的時代進入了“解釋論”的時代。[8]與此同時,侵權法理論研究的重心也漸漸由“侵權責任構成論”向“侵權責任分擔論”轉向,[9]開始重點關注侵權責任的具體配置問題,各種新型的責任形態類型層出不窮。[10]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最終制定的是“侵權責任法”,而沒有采納“侵權行為法”的概念,也印證了從“侵權行為”轉向“侵權責任”,更加注重“侵權責任”研究的趨勢。[11]換言之,如果“按照傳統的說法,侵權行為法的功能是,在一個人對由他造成的損害負有責任和沒有責任的情況之間確定一條界限”的話,[12]那么,在今天,“現代侵權法的任務進一步深入,單純地劃出有責和無責之間的界限已經遠遠不夠,許多方面都表明,其越來越注重具體的責任分擔或配置問題”[13]。本書所要研究的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是采用侵權責任分擔論的思想重新審視第三人行為引發侵權問題的一次嘗試,是試圖通過解釋論的方法將現行法律規范中大量有關第三人行為零散混亂的條款有機統合起來的一次努力,以便為將來我國民法典分則“侵權責任編”中相關規則的制定提供參考,同時也是對現階段學界過于重視“侵權責任”、忽視“侵權行為”研究的一次反思。
[1]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與感想錄》,程代熙、張惠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
[2] [德]伊曼努爾·康德:《實用人類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年版,第96頁。
[3] 王竹:《侵權責任分擔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分擔的一般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4] 誠如曼頓(Madden)教授所言:“侵權法代表著一個社會所欲揭示的真理(revealed truth):即什么樣的行為是社會所鼓勵的,什么樣的行為是社會需要抵制的。”See M.Stuart Madden, Tort Law Through Time and Culture: Theme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Exploring Tort Law, in M.Stuart Madden(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
[5] 王竹:《侵權責任分擔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分擔的一般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6]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頁。
[7] 誠如楊立新教授所說:“把侵權法作為一部法律即《侵權責任法》頒布,這在大陸法系成文法國家還是第一次,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做法,也是我國侵權法最重要的特色。”參見楊立新:《侵權責任法條文背后的故事與難題》,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頁。
[8] 張新寶:《法路新語:不惑集》,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頁。
[9] 實際上,從域外侵權法理論和實踐來看,“侵權責任分擔論已是近三十年來從北美到歐洲席卷而來的侵權法最新發展趨勢”。而在國內,許多學者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楊立新教授認為,現代侵權法的理論構架包括侵權行為概述、侵權責任構成、侵權行為類型、侵權責任形態以及侵權責任方式五個部分,其中,侵權責任形態和侵權責任方式部分即是關于責任分擔的理論[參見楊立新:《侵權法論》(下)(第五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812頁]。此外,王竹教授、程嘯教授、徐銀波博士等人也都注意到了這點。參見王竹:《侵權責任分擔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分擔的一般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第354頁;程嘯:《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徐銀波:《侵權損害賠償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370—371頁。
[10] 關注“侵權責任”研究的一個表征就是各種侵權責任形態類型不斷涌現。在域外法上,如美國法中的“連帶責任+按份責任”,德國法中的“份額內的連帶責任”,日本法中的“部分連帶責任+部分按份責任”等(參見鄔硯:《侵權補充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頁)。而在我國,侵權責任形態類型也日益豐富,在傳統連帶責任和按份責任兩分基礎上,出現了補充責任和不真正連帶責任。此外,學者們還提出了諸多新型責任形態類型,如“單向連帶責任”“不真正補充責任”“先付責任”“相應的連帶責任”等。
[11] 關于立法者為何沒有采用侵權行為法的概念,而是采用侵權責任法的概念,請參見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9—62頁;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頁;程嘯:《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12] [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王軍等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286頁。
[13] See Michael D.Green, The Future of Proportional Liability: the Lessons of Toxic Substances Casusation, Exploring Tort Law, in M.Stuart Madden(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