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信訪法治化研究
  • 廖秀健
  • 3153字
  • 2019-11-22 16:47:56

四、研究內容與創新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點

本書集信訪法治化研究之大成,以信訪含義、功能、現狀、問題、原因、對策和實踐為邏輯主線,著重對信訪理論、信訪功能、信訪問題原因分析與信訪法治化具體路徑進行了探索。

其中,信訪法治化的戰略選擇、信訪法治化的制度建設,尤其是信訪的功能定位是本研究的重點;如何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宏觀考量信訪法治化改革是本研究的關鍵點;本研究之難點乃為如何完善與提升信訪與社會矛盾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

此外,本書認為研究的瓶頸在于:如何通過理論研究摸尋出信訪體制革新阻遏力量之癥結源頭?如何經由對比海內外相關研究與制度設計的方法對當代中國信訪法治化有益有效路徑進行探尋并進行比較論證?如何在頂層設計和社會互動的基礎上,對信訪法治化進行戰略選擇、對信訪法治化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如何把信訪制度法治化和司法改革相結合,從整體上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以漸進式之改革方式把信訪的形式價值與實質價值整合起來,以法治為坐標體系構建信訪制度法治化之理想模型?

(二)創新之處

1.創新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采用調查法、文獻法、系統論證和比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之外,還采用政策分析與制度經濟學相關視角多維度論研,深刻剖析了其經濟邏輯、政治邏輯以及政策邏輯,探尋可行的信訪法治化路徑。

2.創新理論視角

本研究首次提出信訪一體化理論的研究視角,創新了理論方法,從行政人理論、公共選擇理論、非合作博弈理論、阿羅不可能定理和公共危機管理理論五個維度將信訪的民主性、科學性與合法性有機結合,打通學科局限,在理論上探索中國信訪法治化內在邏輯與規律,提出信訪法治化之戰略選擇。

3.重新界定信訪功能

界定信訪功能乃信訪制度改革之前提與根柢,更為信訪法治化之必然要求。

對于信訪功能的界定,其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讓信訪作為一種長效的前置性溝通反饋機制而存在。信訪追求源頭治理,而信訪的“源頭”歸根結底是基層民眾之間、民眾與政府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微觀矛盾。梳理解決這些抵牾,信訪之前饋功能必須得到重視。由此信訪法治化務必著重長效溝通反饋機制之構劃。

另一方面,我們不得漠視信訪之導向功能。解決信訪人權益糾紛,在一定程度上便體現出信訪之導向功能,信訪引導民眾運用法定之權限、按照法定之途徑依法申訴并解決問題,由此信訪為民眾之政治社會化提供了必要通道。

4.理論聯系實際,創新信訪法治化路徑

(1)“陽光信訪”模式——信訪聽證與“信訪專員”

本研究認為,建立“陽光信訪”模式需要從建立信訪聽證制度、借鑒西方申訴專員制度以建立中國之“特色信訪專員”和健全群眾工作滿意評價制度多角度著手。

“陽光信訪”的重要體現與保證乃為建立信訪聽證制度。有關信訪聽證之研究由來已久,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屈指可數。因此,如何落實信訪聽證乃重中之重。西方申訴專員制度的引進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同時又要保證制度的特色而不落俗套。群眾工作滿意度評價機制則要切實轉變政府之治理理念,做到以民為本、“賦民實權”。

(2)“信訪中介”模式

政府在劃槳—掌舵—服務[35]之轉型中,對信訪這一敏感事項、這一重大職能是否能下放給社區,建立基層信訪組織,引入第三方“信訪中介”以分擔化解政府之信訪難題。筆者結合當前引入第三方評價之地方實踐,對此思路進行了簡要論證。


[1] 圖1、2數據來源于國家信訪局2014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2] 彭勁松:“當前社會矛盾及其調控”,載于《江海學刊》2014年第3期。

[3]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對信訪法治化進行研究,旨在深刻剖析信訪制度的經濟邏輯與政治邏輯,探尋信訪法治化的路徑。

[4] 學界關于信訪的研究筆者大體將其概括為這四個方面,其他較為瑣碎的論述角度在此不再逐一列舉。

[5] 倪宇潔:“我國信訪制度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審視”,載于《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6] 吳超:“新中國六十年信訪制度的歷史考察”,載于《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11期。

[7] 封丹:“中國信訪歷史探微”,載于《科技智囊》2012年第7期。

[8] 馬強:“論信訪功能的重構”,中央民族大學學位論文,2008年。

[9] 李應虎:“行政信訪功能質疑”,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0年。

[10] 王鍇、楊福忠:“論信訪救濟的補充性”,載于《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

[11] 孫大雄:“信訪制度功能的扭曲與理性回歸”,載于《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

[12] 李棟:“信訪制度改革與統一《信訪法》的制定”,載于《法學》2014年第12期。

[13] 李棟:“信訪制度改革與統一《信訪法》的制定”,載于《法學》2014年第12期。

[14] 周永坤:“信訪潮與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選擇”,載于《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15] 于建嶸:“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載于《鳳凰周刊》2004年第32期。

[16] 劉爽、于建嶸:“力主終結信訪”,載于《法律與生活》2005年第18期。

[17] 李棟:“信訪制度改革與統一《信訪法》的制定”,載于《法學》2014年第12期。

[18] 湛中樂、蘇宇:“論我國信訪制度的功能定位”,載于《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19] 趙豪:“行政信訪中申訴專員制度引進的商榷”,載于《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20] 邱春新、邱新有:“‘有限信訪和有效信訪’:中國信訪改革的新路徑——基于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理論”,載于《理論導刊》2013年第2期。

[21] 陳廣勝:“將信訪納入法治的軌道——轉型期信訪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載于《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22] 易虹:“憲政視野下的信訪制度及其改革”,載于《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23] 張立剛:“《信訪條例》立法缺陷評析”,載于《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25期。

[24] 該句參見“將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載于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320/c1003-24687944.html,訪問時間2014年3月20日。

[25] 劉炳君:“涉法涉訴信訪工作的法治化研究”,載于《法學論壇》2011年第1期。

[26] 劉旭:“信訪法治化進路研究——以信訪的司法分流為視角”,載于《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

[27] 陳在上:“法治視域下涉法涉訴信訪運行規范研究”,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學位論文,2015年。

[28] 此部分引自廖秀健教授《信訪法治化研究報告》國外研究現狀部分。

[29] 申訴專員制度,也作監察專員制度,其是一項對行政措施進行監督以及對公民予以救濟的法律制度。該制度于1809年由瑞典所創,后傳播至世界各地并為各國所借鑒。

[30] 北京市信訪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由北京市信訪辦于2009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并分別于2011年1月11日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合作成立“中國信訪與社會穩定研究中心”;于2011年3月19日同北京工業大學合作成立“當代中國信訪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8日同北京城市學院合作成立“中國信訪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19日同天津大學合作成立“中國信訪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28日同北京行政學院合作成立“首都信訪規律研究中心”;于2011年6月22日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合作成立“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獨立觀察與對策研究中心”;于2011年12月5日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合作成立“中國信訪與法治建設研究中心”;于2014年3月11日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合作成立“中國信訪法治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于2014年4月同西南大學共建“中國信訪與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于2014年11月與西南政法大學共建“中國信訪與法治中國研究中心”;于2013年9月30日同中國政法大學合作成立“中國信訪與公共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12月27日同北京城市學院合作成立“信訪問題研究所”;協同配合開展信訪以及相關領域探索。

[31] 限于筆者能力與文章篇幅,本文暫不對國外研究趨勢進行進一步闡釋。

[32] 參考馬艷朝:《制度規則與公共秩序:當代中國信訪違規行為的懲罰問題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版。

[33] 數據來源于馬艷朝:《制度規則與公共秩序:當代中國信訪違規行為的懲罰問題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版。

[34] 指由國務院第76次常務會議修改完善的現行《信訪條例》,若無特別指出,下同。

[35] 參考陳振明:《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县| 广州市| 滦平县| 贵德县| 清水河县| 剑阁县| 英超| 阜阳市| 南部县| 星座| 大城县| 明光市| 建湖县| 黑河市| 福建省| 聊城市| 灵川县| 蓬安县| 红原县| 渝中区| 乐山市| 桓台县| 商河县| 三门峡市| 镶黄旗| 遂宁市| 南靖县| 靖州| 铜川市| 广丰县| 寻甸| 定安县| 邢台县| 吉首市| 通化市| 岚皋县| 翁源县| 延长县| 喀喇沁旗| 恩施市|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