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信訪法治化研究
  • 廖秀健
  • 9427字
  • 2019-11-22 16:47:57

四、信訪法治化的理論基礎

(一)一般的學理界定與文獻梳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訪工作的環境日新月異,信訪主體與目標群體面臨的信訪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兩者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因此國內出現了一大批研究信訪理論的專家學者,其中以《信訪理論研究——全國首屆“信訪與社會矛盾沖突管理”研究方向教學成果》為代表,對信訪改革理論、沖突理論、治理理論進行了論述。

郭慕清在《在制度變遷視角下論我國信訪制度改革的思路》一文中運用制度變遷理論解釋了信訪問題產生之根源與改革之必要性和基本出路,提出了“重視網上受理信訪、主動適應信訪制度誘致性變遷需求”和“重視信訪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主動適應信訪制度誘致性變遷需求”以及“推進法制化建設進程、加速信訪制度強制性變遷”3條信訪法治化路徑。[11]劉念于其《社會工作視域下城市社區矛盾化解研究》文章中運用增權理論以及優勢視角、[12]任務中心模式對城市社區矛盾化解進行了創新,為解決信訪難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此外,也有學者從有限政府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對信訪法治化路徑進行了探索。

陳振明于其相關著作中將“治理”概括為“追求達到和增進社會公益,政府部門與NGO之類許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于相互依存之環境中共享權力,協同管理社會之行為”。“善治”就是建立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協同合作之管理模式,攜手管理紛雜的社會事務。[13]這顯然也是信訪法治化改革可以借鑒的理論模式,諸如信訪基層化解、基層信訪組織、信訪終結程序之建立,便是以此為理論指導。本研究對這種理論雖借鑒幾分,但礙于筆力與篇長,于此便不再詳述。

(二)信訪一體化理論

理論是研究與實踐的先導,影響著信訪法治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筆者從政治理論、社會視角、心理視域、經濟領域、管理理論以及其他可鑒學理的相關理論視角,對信訪法治化研究進行嘗試性探索,力圖實現不同學科領域之有機結合。雖然不同理論歸屬于不同領域,但理論指導也要有內在貫通與嚴密的邏輯性,這也就是筆者一直強調的信訪宏觀研究之視角——信訪一體化理論。

本書主要介紹研究信訪法治化的行政人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博弈論、投票悖論以及公共危機管理理論5大視角。其中,行政人理論闡述的是信訪制度得以運行的基礎,公共選擇理論解釋了信訪難題產生的原因,博弈論針對信訪改革的困境提出了制度構想,投票悖論將信訪法治化制度構想合理鑲嵌在民主社會之各個領域,公共危機管理理論則為其法治化綜合治理提供了新鮮視域。

這幾大理論層層遞進,相互貫通,是研究信訪制度與信訪法治化的全面而統一的理論系統。

(三)“信訪行政人”理論[14]

1.完全理性與有限理性

理性(Reason)歸屬于經濟理論范疇,即乃某種做法與行為,其實質是指于特定條件與羈束限度以內能夠適合實現指定之要求。我們卻不得不視完全理性人為無所不能之人,因為其能夠整合縱橫四方之知識而招搖于世。在縱向方面,他可以預測未來;在橫向方面,他通曉資源、交易伙伴和環境等情況。[15]在政策學領域中,完全理性決策要求決策者窮盡決策方案、預測每種方案的結果、概率和成本,由過程理性實現結果理性。

作為一種政策視域的有限理論假設則是基于西蒙“行政人”假設而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行為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行為人受對信息的掌握度、認識能力、社會地位等條件的制約,難以窮盡所有決策方案,礙于各種決策技術的桎梏也難以預測各種方案之成本。有限理性假設旨在求決策之滿意答案而并非追求該過程之最佳答案。

信訪學作為政策學研究之分支領域,具有典型的有限性。該有限性著重彰顯于其自身主體與自身目標群體之有限性中。

2.信訪行政人

上訪之人與信訪部門工作職員都是管理者,即“道德人”。無論是信訪人還是普通民眾,當其權益受到影響時,既不會是完全自利的“經濟人”,也不可能表現為毫無保留的“道德人”,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行政人”。

一方面,信訪工作人員是追求個人利益的“經濟人”和維護公共利益的“道德人”的統一體,作為國家公務人員,其在貫徹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必定以維護國家與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但是公務員也是理性經濟人,其“經濟人”偏好會導致信訪法治化政策執行偏差,也可能成為信訪法治化改革之阻力。信訪法治化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諸多利益關系的調整,信訪終結與公共政策終結類似,也會面臨組織自身的終結、合并、分離,其處置職員于組織之依賴會竭力阻礙該終止之進程。

另一方面,信訪人的“道德人”潛意識和規避心理可最大程度降低公共利益的損失。上訪人乃信訪之主客矛盾統一體,上訪人與社會利益直接相關。信訪人不可能置社會公共利益于不顧,信訪行為必然有其合理性(雖然不一定合法),這種合理性一定指向公益或與公益相關。當然,信訪人自身可能并未意識到這種指向。規避心理是信訪人對法律制裁的規避、對同一行為群體的規避。規避心理是出自信訪人的個人理性,通過非法律渠道(信訪)解決問題,信訪人在懼怕法律制裁的情況下會盡量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法律。面對同一信訪群體(因同一事項上訪),信訪人將會在集體行為下進行個性選擇,另辟蹊徑,選擇更行而有效而又不傷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出路。

筆者認為,研究信訪法治化應當善于應用行政人假設,這種假設的精髓在于信訪人與信訪部門和工作人員之相互信任,如果信訪人尋求信訪的行為和信訪部門受理信訪的判斷本身是理性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信訪人和“行政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弘揚“道德人”的利他主義,并在保障信訪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通過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抑制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傾向,以保障信訪法治化政策有效地執行,更重要的便是建立政府與公民的互信機制。

(四)公共選擇理論

1.個人選擇與公共選擇

公共選擇理論(Theory of Public Choice)是若干學說彼此交叉之理論,尤以政治與經濟學為甚。其乃綜合微觀經濟學之“理性人”學說做其研論憑借藉以摹畫和探討國家政治市場中各主要構成之行為與自身之運行這樣一門學科。[16]

公共選擇理論下,信訪人所做出的信訪行為是合乎理性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實施某種決策也是出于其權益最大化之目標以實現社會公益之理性劃分以及增進。但現實情況往往是有些個別的政治決策會違背公眾民意,這些違背民意的個別決策是民眾積怨的根源,也就是說政府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浪費的。

我們可以把信訪視為一種以個人的政治偏好把個人選擇轉化為集體選擇的政治過程,該假設之前提乃信訪人的政治訴求不會或很少損傷社會公益。若轉化成功,信訪事項終結;若失敗,信訪困境產生。這可以看作個人選擇和公共選擇的失敗,因為政府與民眾雙方都不滿意,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撇開政府決策失利這一原因,我們可以看到信訪人這一特群松散而又隱蔽以致難以真正組成“區域特群”甚至利益集團,其難以協調,因此個人選擇與公共選擇很難成功轉化。

2.信訪監督與監督信訪

信訪的監督職能為人們所共識,但對信訪自身的監督的理論研究寥寥無幾。公共選擇理論(Theory of Public Choice)里理性(Reason)之前提之引申含義乃若要使政治決策能符合社會公益最大化之要求,不得不必須建立起一套行而高效之制約體系,要不然決策就能以其他軌道運行而與社會公益相脫軌。這是從政府的角度,得出的個人選擇與集體選擇出現偏差的原因。信訪部門的責任倒查與群眾滿意度評價機制可以看作監督信訪機制,可群眾滿意度評價對信訪部門的監督與考核究竟有多大效力,滿意度評價機制又是否會帶來“信訪尋租”與“信訪設租”之現象,是否又會步“信訪達標考核”之后塵,值得我們深思。為此我們不僅要強化信訪監督職能,還要建立健全監督信訪體制,加強監督信訪機制之理論研究。

3.信訪的程序、規則正義

遵照《信訪條例》之指定,這項如此特殊工作之基本程序為“上訪事項之提起—事項之接辦—事項之處理—事項之督監”四個環節。民眾若要提起上訪則要依次經過“登”、“審”、“接”、“處”、“核”、“督”同“整理卷宗歸入記錄”7層過程。此程序之正義彰顯于信訪流程之合理合法且公正有效。

《信訪條例》第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采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信訪人。”此則為公正之信訪之著重制度彰顯。第四條規定:“信訪工作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科學、民主決策,依法履行職責,從源頭上預防導致信訪事項的矛盾和糾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領導、部門協調,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信訪工作格局,通過聯席會議、建立排查調處機制、建立信訪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和糾紛。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的負責人應當閱批重要來信、接待重要來訪、聽取信訪工作匯報,研究解決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信訪工作遵循公正效率、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基層解決、法治教育、標本兼治等原則。

我國當前信訪工作存在重結果輕程序之弊端,忽視了程序規則正義的重要作用。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決策的結果取決于決策的程序和規則,因此,信訪法治化革新要消除信訪人為與主觀因素,加強信訪程序與規則的研究,提高信訪績效。

4.信訪與偏好顯示機制

有些經濟理論大儒們樂于構造良好偏好顯示(Preference Revelation)機制借以優化社會物品有效之分配。信訪也需要建立偏好顯示機制,來優化信訪的服務。但是與其他公共物品不同,信訪不能“用腳投票”,否則極易產生“入京上訪”的現象。

信訪人有自身的政治偏好,信訪就是一種以個人的政治偏好把個人選擇轉化為集體選擇的政治過程。然而如何處理政府公共選擇與信訪人個人偏好的關系,在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又保障信訪人的權益?公共選擇理論將此愛好彰顯機制作為解決這類難題之關鍵。

政府決策應當體現人民之追求,受訪亦當如此。但是僅憑信訪工作人員的良好愿望和優良素質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套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由下而上及時傳達的機制,即公民的偏好顯示機制。[17]因此,要健全政府與民眾間之溝通渠徑以張拓群益訴求途道以便充分了解人民之偏好并讓群眾充分知情參加,信訪制度改革才會卓有成效。

(五)博弈論

1.信訪的零和對弈局面與非零和的本質

零和對弈(Zero-sum Game)意味著某方收利,其另方必然失益。信訪在本質上不存在一方獲益一方必定受損的現象。但是從信訪人、非信訪人與信訪部門三者利益關系的現狀來看,信訪表現為一方獲益而另一方受損的局面。在所有人享有同樣的公共服務與公共物品時,由于個人需求之差異,有人不滿現狀訴諸信訪而獲得了更好的公共服務與產品,不公平就產生了。如果這些公共資源是有限的,那么一方獲益,一方因可既得之利益損失而相對損益,零和對弈現象就產生了。

政府當然不會允許這種局面擴大,當零和對弈足夠多,政府就會采取措施調整所有人的利益,即政策變更。公共政策在于增進社會利益,信訪人的信訪活動本質上也是將公共利益擴大化,而不是“加減為零”。

2.信訪的合作與非合作博弈均衡[18]

非合作博弈平衡(Non-cooperative Solution)又可稱為納什平衡(Nash Equilibrium),其本質乃某樣策略組成使得各種參加人之戰略相對其他成員人之行為乃難以挑剔之回饋。一個非常有名的經典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結局是兩個囚徒均招供,在知道游戲規則下的二人博弈,招供是個人“最理性”的選擇,但從旁觀者看來卻不那么理性。類似個人選擇同共同選擇、個人理性(Reason)與團體理性(Reason)之差異。

上訪者自身之理性,導致集體之非理性。信訪人作出決策之時,無一例外地會基于其他信訪人的行為取向,否則人們不會熱衷于信訪。但問題是這種決策是處于信息不對稱與互不信任的情況下,A信訪人不會知道B信訪人如何去信訪,更不會知道C信訪人面對同樣的問題是否會私下信訪,但是A又完全清楚信訪的規則與結果,那么這必然導致某一大規模團體之非理性(Non-reason)。民眾遇到具體問題時面臨司法與信訪兩種救濟渠道,而當所有人都通過信訪救濟時,沒有人會選擇司法救濟。這會造成3個難題:一是政府政策漸進性變遷延緩,二是民眾信訪選擇概率增加,三是司法公信力動搖。

筆者認為,在信訪人與信訪人之間的博弈中,通過信訪渠道解決糾紛的偏好增加;在上訪者與政府之間博弈中,兩者之抵牾將加劇;在信訪與司法的博弈中,人們對信訪的偏好增加,司法公信力降低;政府同政府于相互抵牾中,其體制機制創新可能性減少。顯然這種非合作博弈造成了信訪不言而喻的困境,政府與信訪人均不可能成為博弈中的贏家,因此,基于這一理論,我們需要通過實現信息對稱與建立信任多方面進行帕累托改進。

(六)阿羅不可能定理

1.信訪標準難以協調統一

阿羅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19]乃因若不同群體成員有不同喜好然卻存在紛雜的社會選擇,如此一來后果就是不可能也不會經由民眾協商一致達成某一決策而是不得不也必須憑借某權力機關用其權力去制定決策,換句話說此乃民主之失靈。

信訪人的偏好是多樣的,而同性質的不同信訪問題、不同性質的同一信訪問題的解決方案又不盡相同,那么在現行信訪制度下很難讓所有信訪人得到滿意的答復。

我們構建某種經典案例進行推析。假如存在有同性質信訪訴求的信訪人甲、乙、丙,分別有A、B、C三種相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救濟方式,假設某甲之喜好乃A>B>C,某乙之偏愛乃B>C>A,某丙之喜好乃C>A>B,則這3者之間之對決尚可表示為:

A、B對決:甲(A>B)、(B>A)、(A>B),社會偏好為A>B;

B、C對決:甲(B>C)、(B>C)、(C>B),社會偏好為B>C;

A、C對決:甲(A>C)、(C>A)、(C>A),社會偏好為C>A;

結果:A>B、B>C、C>A

顯而易見,我們可以推導出A>C,但是又選擇C>A,因此,信訪不可能或很少有穩定一致的結果。

信訪制度建立幾十年來,無論信訪制度建設得如何完備,一直都存在“鬧而優則仕”的信訪現象。我們不能說“鬧而優則仕”就一定不合理、不合法,它的存在說明“鬧訪”還未觸及信訪之底線,“大鬧大解決”的解決辦法仍然在政府與社會的可接受范圍內。

依照這種邏輯,我們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滿足所有信訪人的不同需求而不動搖現行民主與法律底線。從這一理論視角,我們需要對信訪法治化制度建設尤其是信訪統一標準,即以無差別程度之標準加以變革。

2.信訪終結悖論

這種制度該不該終結一直乃理論和實踐研究與斗爭之焦點。依據投票悖論,信訪不可能或很少有穩定一致的結果,其一體現在救濟標準的不一致,其二便是體現在終結的時空與限度隨意性很大。

現行信訪制度很難讓所有信訪人得到滿意的答復,也就是說信訪人對信訪救濟的結果都是不滿意的,但又是自己愿意選擇的結果。信訪人越不滿意,就越去選擇;越選擇,就越不滿意。選擇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的過程,前者論述的是在信訪標準一致的前提下,若稍有不公,信訪人就更會無休無止地上訪,尋求更好的選擇。政府在進行信訪決策時也存在這種情況,特定時期下的信訪政策在該時期是完美的,但是社會稍有變化,原信訪政策就會失效。當信訪納入政績考核,為了獲得優績,政府會不擇手段地“息訪”,以達到信訪終結之目的。惡性“息訪”只會導致新的積怨產生,若爆發便會影響社會穩定,如有學者所答“信訪之悖論就是為了維穩而去維穩然卻由其方式不正措施不確致使社會不穩之厄境”[20]

此時信訪就處在上升期——信訪政策革新,這樣一來,信訪就很難終結——政府為了讓信訪人終結信訪而提高救濟標準,信訪人為了終結信訪而要求獲得更高的權益——信訪終結悖論。

信訪“終而不結”,需要在統一信訪標準的前提下,加以時空限制。政府在制定信訪標準時不能忽略任何一個信訪人的利益訴求,“平衡眾需”之關鍵在于建立滿意度評價與民意匯集機制。

(七)公共危機管理理論

公共危機管理,即Public Crisis Management,乃針對社會中各類不確定激發因素與各類難以確定事變而開展相關之決策、預控、準允、檢測、警戒、援救及置辦、處理、建設同康復類似之管理過程。[21]我國信訪工作也面臨著大量的突發事件,尤其是在社會轉型速度加快的今天。如何面對并有效解決突如其來的“非理性訪”、“非正常訪”是信訪工作之關鍵,借鑒公共危機管理理論,我們需要建立信訪預控機制、檢測與預警機制以及恢復反饋機制。

1.信訪人的群體心理與需求層次

筆者曾經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當身邊朋友全部使用現代化通信設備應對日常事務之時,自己是否也會更換?答案很現實,也很明確:價格越高越會去買!這僅僅是一種追風與攀比?筆者自身感覺并不是。而群體心理狂熱理論(Psychology of Crazy Social Groups)恰好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我們被心理狂熱所支配。

群體心理是支配調節著民眾的心理狀態的無形力量,就像是蝴蝶效應,某一細微的瑣事,便可能引發巨大的矛盾。群體上訪與鬧訪就是這樣,一個人對政策的不滿情緒在其他人也潛在推定其不公的情況下會迅速傳播并升華為直接的沖突。“信訪狂熱”一方面受到群體心理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們對政府行為的推定不公,是“信訪狂熱”的根源。

我們也不妨從需求層次理論解釋信訪人的需求與現實差距而導致的信訪危機。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人們務須獲得基層滿足,進而尋求高等多樣之人生需求。從政府公共管理的視角,政府需要滿足信訪人高層次的需要,同時也不能忽視信訪人的基層需求。信訪人基層需求得不到滿足、期望的需求難以實現、橫向對比處于劣勢,這些都是信訪危機的根源。

2.信訪是認知不協調[22]的談判

繼續上一個問題,我為了與別人攀比一直買高端智能手機,但是我自身沒錢,只能不斷地向朋友借錢,我明知道朋友會不斷借錢給我卻又感到恐懼——我便陷入了認知不協調(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的困境。信訪就是信訪人與政府的認知不協調的談判。

“向朋友借錢”就好像通過信訪解決糾紛,“感到恐懼”就像信訪人對信訪救濟的信任與不信任之間的徘徊,這種非穩定之徘徊阻礙將其法治化之進步,極其干擾統一信訪標準之制定。引起認知不協調的原因大抵有:“①自相矛盾。如既相信人類不久的將來能到達月球,又認為人類無法制造能夠脫離地球大氣圈的裝置。②文化習慣不同。比如我們在正統的中餐店里用叉子吃飯與用筷子吃飯之傳統就乃不相協調。③特殊與一般的沖突。如某一執政黨人在選舉時偏愛某一參政黨成員。④已有的經驗作怪。又像某一個未被汽車撞到的人說他在馬路上亂走不會被汽車撞到,而對于一個曾因橫穿馬路被撞傷殘而獲取這個經驗之人來說乃為不協調。”[23]消除認知不協調的方法有:改變客觀事實與參與行為、改變參與者的態度、消除偏見、積極宣傳教育、說服與溝通等等。

信訪人與政府雙方都存在認知不協調,這種談判的結果雙方都不可能滿意。消除信訪過程中的認知不協調,就需要加強政府與信訪人的溝通,建立政府與公民的互信機制。

3.危機管理“PPRR”四階段理論

“PPRR”四階段理論是公共危機管理階段的核心理論,即預防(Prevention)、準備(Preparation)、反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預防乃根基,準備乃結點,反應是重點,恢復則為保障。危機的預防階段,我們根據信息的收集判斷出危機產生的征兆,對將要發生或剛發生的危機進行預控,以達到損失最小化;危機的準備階段,及時準確地采取對應措施,形成應急預案,是這一階段的關鍵;反應階段則是危機管理之核心,必須對癥下藥,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解決現有問題,并阻止危機進一步惡化;恢復階段,是救援與救濟的過程,需要確保足夠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的供應。

那么信訪這一體制革新之瓶頸就在于其預防機制之缺位、反應策略相對越位以及恢復功能大面缺失。基于這一理論,筆者認為信訪法治化需要進行信訪預防控制、應對管理、恢復反饋的制度探究。本書主要借鑒其預防與恢復理論,為信訪制度構建完善的信訪預控與反饋機制。


[1] 參考金國華、連淑芳主編:《信訪心理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0-21頁。

[2] 參考張鐸:《中國信訪制度研究——公民主權與普通人政治》,華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84-85頁。

[3] 參考朱應平:《行政信訪若干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

[4] 參考王維國、崔東杰、鄭麗:“人的公共性及其實現”,載于《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23卷,第46~50頁。

[5] 資料來源于張劍:“媒體盤點我國‘依法治國’歷程”,載于《京華時報》,http://news.qq.com/a/20141024/003924.htm,訪問時間2016年11月20日。

[6] 去行政化是指淡化行業、職業或某項工作的行政色彩,力求突破政府之約束,突出其自身之主導地位,其是針對非政府機關及單位;將其應用在信訪治理與救濟方式上,是為弱化信訪作為行政性補充救濟制度的救濟職能,強化信訪的責任倒逼機制。

[7] 信訪法治化既要求制定出符合國情的“良法”,又要求人們能遵守這些“良法”,即以法治化促守法;反之也會促進其自身不斷健全,即借“守法”促“合法”,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8] 參考許耀桐:“應提‘國家治理現代化’”,載于《北京日報》,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1/11/c_123939477.htm,訪問時間2014年6月30日。

[9] 參考胡建淼:“十八大報告將‘依法治國’方略提到新高度”,載于新華網,訪問時間2012年11月11日。

[10] 參考張宗林、鄭廣淼等:《信訪與法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6-193頁。

[11] 參考郭慕清:“在制度變遷視角下論我國信訪制度改革的思路”,載于《信訪理論研究——全國首屆“信訪與社會矛盾沖突管理”研究方向教學成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0-59頁。

[12] “優勢視域”乃為重視人之內化力量與優勢資源之視域。其也就意蘊著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之焦點不應當是其問題與病理而應為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與資源。因此人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各種挑戰憑借著優勢視角借以堅持的信念即個人所具備之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該理論承認增權能夠在3個層面進行:一是個人層次,個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二是人際層次,個人與他人合作促成問題解決的經驗;三乃政治層面,能夠促成政策或該層面發生改變。

[13] 參考陳振明:《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6-101頁。

[14] 有關“行政人”、“道德人”和“經紀人”的論斷,參考宋悅華:“基于‘行政人’假設的公共政策執行偏差分析”,載于《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15] 有關理性的分析參考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AE%8C%E5%85%A8%E7%90%86%E6%80%A7,訪問時間2016年11月24日。

[16] 參考方福前:“當代西方公共選擇理論及其三個學派”,載于《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10期,第31-36頁。

[17] 有關偏好顯示機制的分析,參考“公共選擇理論”,載于百度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85%AC%E5%85%B1%E9%80%89%E6%8B%A9%E7%90%86%E8%AE%BA,訪問時間2016年11月25日。

[18] 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

[19] 阿羅不可能定理乃由美國經濟學家之諾貝爾獎獲得者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Arrow 提出。阿羅不可能定理闡明了遵循少數服從多數之投票原則,不可能有任何一種偏好能夠迎合眾口難調的人們的不同追求。如此一來決策就只能也不得不由某一權威的決策機關運用其權力來制定而非憑借某一團體協商一致得出。

[20] 參考張文壕:“信訪制度存廢之爭的辨析與認識”,載于《黨政干部論壇》2009年第3期。

[21] 參考張永理主編:《公共危機管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2] 認知失調理論,即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乃費斯汀格(L.Festinger)在1957年指出的一種理論。其前提是每個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無法使自己達到無矛盾狀態。費斯汀格將“抵牾”和“不抵牾”換為“通順”和“非協調”,然后根據其自身觀測對各種認知領域進行有益探析。

[23] 參考“認知不協調理論”,載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EgbpcWYira01ul4x1DbzaJTuESci1osns0t886a2l1ajS1Ns4TcDqBXtbeWsQyGrGwdlg_k4yT_AkcC8Mz_Uq,訪問時間2016年11月3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遂昌县| 元阳县| 阿拉善盟| 定边县| 黄冈市| 喀什市| 龙门县| 阿拉善左旗| 奎屯市| 宁陵县| 湘西| 连城县| 资中县| 扶余县| 云龙县| 五家渠市| 崇礼县| 铜山县| 临西县| 南通市| 肇东市| 新民市| 赣榆县| 如皋市| 乾安县| 合水县| 内丘县| 广南县| 陕西省| 玉龙| 神农架林区| 自贡市| 始兴县| 佛学| 府谷县| 大庆市| 禄劝| 深圳市| 翁牛特旗|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