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的創作經驗
- 丁玲全集(7)
- 丁玲
- 1324字
- 2019-10-08 18:14:14
在開始,我想我們大家都一樣,對于社會上的一切,或某一件事,有一個意見,就想寫出來發表給大眾,我過去也是這樣。不過在那時候,我所觀察和經歷著的環境,是很有限的,我只生活在知識階級中,所以對于大眾的生活,沒有經驗。同時我當初并不是以批判的觀點寫,只是內心有一個沖動,一種欲望,想寫出怎樣一篇東西而已。
我開始寫文章時,差不多總是一寫兩三年;總是先寫一個頭,擱下,后來再受了感觸,覺得非寫不可,于是再寫下去。當初我很不會采取事件的中心要點,給以描寫,我歡喜從頭再寫,幾次再寫。在我過去的小說中,主人公常常是女人,這自然因為我自己是女人,對于女人的弱點,比較明了一點。但因此,就引起人們的誤解。其實對于女人的弱點,我是非常憎惡的。這和法捷耶夫在《毀滅》中寫美蒂克一樣,雖盡量暴露美蒂克的弱點,但法捷耶夫對于美蒂克還是有袒護的地方。我對于自己文章中的女人,并不同情,可是每一次都不能依照自己的意見寫,開頭還離得不遠,后來就越寫越差了,有時候竟和我的目的相反。這時候我就變成為寫文章而寫文章了,當然我知道無論如何,文字和社會是總有關系的。
去年,我覺得很苦悶,我有幾個月不提筆,我當時非常討厭自己的舊技巧。我覺得新的內容,是不適合舊的技巧的,所以后來雖寫了一點,但是很勉強的。
后來,我的生活有一個新的轉變,到現在,我覺得材料太多,不過我還沒有力量,把它集中和描寫出來。
我有一個習慣,每寫一篇小說之前,一定要把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考慮得詳細:我自己代替著小說中的人物,試想在那時應該具哪一種態度,說哪一種話,我爬進小說中每一個人物的心里,替他們想,應該有哪一種心情,這樣我才提起筆來。
至于寫作的方法,第一就是作者的態度。對于罷工,資本家和工人,就能夠生出不同的見解(態度)。這時候的作者,站在哪一個見解上寫,可以在他作品中非常清楚地看出,他是無法隱瞞,無法投機。因為階級的意識,并不是可以制造出來的。舉一個例吧,《現代雜志》上穆時英的《偷面包的面包師》,他雖也寫勞資糾紛,但他只能把偷來代替抵抗;又像杜衡的《人和女人》,他并不去寫一個時代女工的最高典型,而只寫一個不常有的女工的虛榮,墮落。這對于進步的女工,簡直是侮辱,因為實際上,很多很多女工,是非常艱苦的到實際工作中去了。第二是材料。和態度有著密切關系的就是材料,在上海,我們最容易采取同時也最應該采取的,特別多。第三是文字。文字是有很多幫助的,因為很好的題材,有時候因為文字的不會運用而失敗,所以多讀書是必要的。第四是經驗。這是更重要了,每一個作者,對于一切現象,都應該去觀察、去經歷、去體驗,因為只有在經驗中,才能得到認識。
以下我要說一點青年作者的弊病了,最大的就是材料不充實,多用口號而成為空架的作品。其次就是站在旁觀的地位,在作品中說出作者自己的話。其次就是英雄主義,像某某的作品,時常虛構一個非現實的英雄,這也是不對的。至于作者本身,那末,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驕傲,一寫文章,就以大作家自居,完全不明了作品是屬于大眾。譬如左翼文學在許多地方像街頭一篇墻頭小說,或工廠一張壁報,只要真的能夠組織起廣大的群眾,那末,價值就大,并不一定像胡秋原之流,在文學的社會價值以外,還要求著所謂文學的本身價值。
一九三二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