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 李細珠
- 2370字
- 2019-09-30 10:39:46
三、立憲與革命:由分而合
立憲派與革命派都是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他們自登上政治舞臺之日起,就在為爭取改善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而努力地奮斗。由于他們與當權者清政府的利益關系不同,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政治活動方式:立憲派承認皇權的合法性權威,試圖以和平請愿運動促使清政府實現君主立憲;革命派則主張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實現民主共和。雖然兩個運動的基本目標都是為了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由于運動方式的差異與政治策略的分歧,兩派之間的斗爭曾經頗為激烈;而最終由于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將立憲派推上了革命道路,兩大運動走向合流,并因此而結束了清王朝的歷史使命。
立憲運動與革命運動首先是分途發展、互爭雄長。19世紀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東鄰“蕞爾小國”日本戰敗,使朝野頗為震驚。有識之士在反省洋務運動失敗教訓的同時,有鑒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開始致力于政治制度的變革。作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代表中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革命派與維新派選擇了不同的變革道路,革命運動與維新運動幾乎同時發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的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戊戌時期康梁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則與此后的立憲運動一脈相承。雖然在戊戌政變尤其是庚子事變之后有不少維新分子轉向革命,即使維新派中的中堅人物梁啟超也曾一度傾向革命,但是,革命運動與維新—立憲運動終歸是源流各異,路途分殊。關于革命派與立憲派(以及維新—保皇派)的矛盾沖突的史實,學術界已多有論列,這里只擬簡略地提示三點。第一,兩派在海外華僑與留學生中關于活動經費的募集以及運動的基本力量與政治發展空間之爭頗為激烈,幾有水火不相容之勢。他們互相把對方看作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最大障礙,如孫中山宣稱維新—立憲派是“專尊滿人而抑漢族”的“漢奸”,要“先清內奸而后除異種”[26],梁啟超則表示:“我黨與政府死戰,猶是第二義;與革黨死戰,乃是第一義。有彼則無我,有我則無彼。”[27]這些極端偏激的言辭,充分反映了兩派勢力在海外華人與華僑的極為有限的政治發展空間中此消彼長、難以相容的關系。第二,兩派的思想交鋒主要是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政治方案之爭,關鍵在于是否保存皇權,由此而決定了運動方式的選擇:是暴力革命還是和平變革?康梁等維新—立憲派以“保皇”為旗幟,孫中山等革命派則以“排滿”為宗旨,這是雙方矛盾一時難以化開的死結。1902年,康有為發表《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明確地標舉君主立憲而反對革命;次年,章太炎針鋒相對地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雙方論戰正式公開化。1905—1907年,分別以《民報》與《新民叢報》為中心,雙方論戰達到高潮。論戰的結果是雙方都沒有說服對方,運動仍然各行其道。第三,兩派對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態度不同,應對方式各異。1906年,清廷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歡呼雀躍,滿懷希望,他們組織團體,積極活動,希圖以和平請愿的方式敦促清政府走上立憲的正軌。革命派則始終持反對的態度,他們一方面紛紛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憲”“偽立憲”,認為所謂預備立憲“并不是真正立憲,實在拿立憲騙人”[28];另一方面則不斷地發動武裝起義,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堅決徹底的批判。立憲派支持擁護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有明顯的對抗革命的目的;革命與立憲的較量一度處于生死抉擇的關頭。
立憲運動與革命運動最終走向合流。這里需要探討的是導致雙方合流的原因。第一,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是立憲派與革命派合流的推動力。預備立憲曾經一度為清政府與立憲派的合作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然而,當清政府不能滿足立憲派的要求時,當立憲派逐漸對清政府的立憲誠意失去信心時,事物走向了反面;在清政府不可救藥的時候,立憲派終于棄清廷而投向革命的行列。清廷推出“皇族內閣”使親貴攬權的結果,“足令全國諮議局之議員人人喪氣而絕望。諮議局議員絕望之日,即清朝基礎動搖之時,至是內外人心皆去”[29]。當保路運動遭到清政府壓制時,立憲派在絕望中宣稱:“國內政治已無可為,政府已彰明較著不要人民了,吾人欲救中國,舍革命無他法。”[30]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表明:“每一個未被吸收到政治體系中的社會階級都具有潛在的革命性。……挫敗一個集團的要求并拒不給它參與政治體系的機會,有可能迫使它變成革命的集團。”[31]清政府沒有籠絡住具有強烈參政欲望的立憲派,而使立憲派轉向了革命。可見,事實上是清政府把立憲派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第二,兩派的政治目標基本一致——實現資產階級政治民主,是雙方合流的思想基礎。立憲派與革命派都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為新興資產階級謀取政治地位,是他們共同的政治目標。如前所述,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分野,只是因為他們各自設計的實現這個政治目標的政治方案不同,立憲派主張君主立憲,革命派主張民主共和,其中的關鍵在于雙方對待皇權的態度。“革命黨與立憲黨宗旨之差異,全在破壞君主政體與鞏固君主政體之一點。”[32]立憲派本來試圖以和平的方式向皇權爭民主,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而與此同時,清朝皇權又在革命的撞擊下搖搖欲墜,在這種情況下,立憲派轉向用暴力摧毀皇權而實現民主的道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合流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辛亥革命的成功,固然是革命派長期不懈努力奮斗的結果,但立憲派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武昌起義爆發后,立憲派或自己領導宣布獨立,或協助革命黨人建立軍政府,或促使舊官僚反正,為各省脫離清政府而獨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雖然在此前后也發生了不少立憲派與革命黨人爭權奪利的斗爭,但是,從總的傾向來看,當時的立憲派對革命還是支持擁護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清末革命派、立憲派與清政府三股政治勢力之間,當革命派與清政府雙峰對峙時,立憲派的傾向就顯得頗為舉足輕重了。需要進一步說明的一點是,立憲派轉向與革命派合流,不僅加快了清王朝覆滅的步伐,而且深深地影響了民初政局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