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 李細珠
- 2304字
- 2019-09-30 10:39:47
四、革命與新政:對立統一
清政府推行新政旨在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革命派發動革命運動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新政與革命從根本上來說是對立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關于新政與革命的統一性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革命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刺激了新政的產生與發展,清政府的新政與預備立憲有著明顯的對抗革命的目的。19世紀末,在甲午戰爭的刺激下,革命運動與維新運動幾乎同時發軔。當維新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的殘酷鎮壓之后,康梁等維新派被迫流亡海外,成立保皇會,繼續擁戴光緒皇帝,庚子年間唐才常自立軍“勤王”活動的失敗,使不少人在失望中走上武裝反清的革命道路;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也在潛滋暗長,革命運動逐漸成為一股勢不可當的潮流。1900—1901年,在歷經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入侵的內外夾擊后,大清王朝在驚濤駭浪中跨入了20世紀。新世紀的到來,并沒有給這個日薄西山的舊王朝帶來新氣象,險惡的國內外政治形勢使清政府面臨著一個難以收拾的局面。有識之士驚呼:“欲救中國殘局,惟有變西法一策。”[33]在血與火的歷史教訓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剛剛殘酷鎮壓戊戌變法的慈禧太后為圖自保而不得不親手祭起“變法”大旗。據時人記載:“及乎拳禍猝起,兩宮蒙塵,既內恐輿情之反側,又外懼強鄰之責言,乃取戊、己兩年初舉之而復廢之政,陸續施行,以表明國家實有維新之意。”[34]清末新政的興起有著明顯的對抗革命的一面。然而,新政的開展并沒有緩和革命的壓力;事實上,革命運動正在進一步蓬勃地發展。1906年,清政府將新政推向政治體制變革,謀求預備立憲,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希圖借立憲來達到消弭革命的目的,考察政治大臣載澤那個被時人稱為“吾國之得由專制而進于立憲”之“樞紐”的密折,就曾宣稱立憲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35]這是清廷接受預備立憲的關鍵。1907年,張之洞進京奏對慈禧太后“出洋學生排滿鬧得兇,如何得了”的問題時稱:“只須速行立憲,此等風潮自然平息。”[36]立憲能否達到消弭革命的目的呢?歷史做了否定的回答。
另一方面,新政的開展客觀上為革命運動造就了條件。辛亥革命以武昌起義而成功,這自然使人聯想到張之洞在湖北的新政事業。清朝遺老指責張之洞為“禍首”。惲毓鼎認為,清王朝是因為派東洋留學生、編練新軍、推行立憲等新政而滅亡的,“罪魁禍首,則在張之洞”[37]。王先謙說:“張南皮主辦學堂、新軍二事,遂為亂天下之具。”[38]劉體仁稱:“文襄練兵廿載,至是成為戎首。”[39]革命黨人則以張之洞為“功臣”。張繼煦認為,張之洞在湖北開展的辦實業、練兵、興學等新政活動,使湖北“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雖為公所不及料,而事機湊泊,種豆得瓜”[40]。甚至孫中山也說:“以南皮造成楚材,顛覆滿祚,可謂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41]這些評說立足點不同、動機各異,但都道出了一個事實: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有著直接的關系。如何理解呢?可以說,清末新政在客觀上為辛亥革命提供了三個方面的準備條件。一是物質條件。新政時期的實業建設為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建設如漢陽兵工廠直接為武昌起義提供了武器裝備。二是人才條件。新政時期近代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紳商等新式社會群體的形成,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階級力量;新式學堂的創辦、留學生的派遣與新軍的編練,更是直接為革命提供了人才,新式學生與新軍士兵是革命的最主要的生力軍。三是思想條件。新政不僅為革命提供了物質條件、培養了革命人才,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是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湖北自張之洞提倡學堂后,而新潮輸入,革命已伏萌芽。嗣后復派多數學生赴日本,學陸軍者如吳祿貞等,已大露鋒芒。同時留學生創刊《湖北學生界》以鼓吹之,革命思想因之勃發。”[42]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清政府通過新政為自己造就了掘墓人。
關于改革與革命的關系,法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其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名著中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難時,它就變得無法忍受了。當時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們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改革不只是推倒了阻礙大革命的重重障礙,更重要的是向人民表明怎樣才能動手進行革命,因而,改革為大革命作了準備。”[43]這被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引申為“改革能成為革命的催化劑”的命題。[44]改革一方面充分暴露了舊制度的種種弊端,喚起了人們的覺醒;另一方面又造就了新興的社會力量,并引發了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如果舊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這些新的社會力量,并化解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只能加速革命的進程,促使舊制度走向崩潰。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的關系為此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證。清末新政尤其是政治改革,涉及各派政治勢力特別是各個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勢與利益的問題,因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清廷與地方督撫的矛盾,二是清廷內部各派政治勢力的矛盾,三是滿漢權貴之間的矛盾,四是皇族親貴內部的矛盾,五是清政府與立憲派的矛盾,等等。清末新政尤其是憲政改革,無疑是一次權力與利益的再分配,上述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矛盾的焦點即在于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內在的矛盾,結果將是災難性的。誠如第二次出洋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所稱:“行之而善,則為日本之維新,行之不善,則為法國之革命。”[45]果然,此言不幸成為預備立憲結局的讖語。清王朝就是在新政過程中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而在革命的撞擊下走上了自己的覆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