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讀教育研究
- 郭開元 劉燕 陳晨 路琦
- 10391字
- 2019-10-18 16:59:59
論我國工讀教育的法理基礎和功能
郭開元[1]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蘊含的教育保護和非犯罪化思想是工讀教育的法理基礎。工讀教育是教育保護措施,體現了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教育為主”原則;工讀教育是“早期預防”和“臨界預防”的措施,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為主”原則;工讀教育是非犯罪化分流措施,體現了感化、挽救罪錯未成年人的目的。基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視角,有必要科學界定工讀教育的再社會教育功能和行為矯正功能。
在我國,工讀學校創辦于20世紀50年代,是當時社會背景下教育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和輕微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的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工讀學生半天時間用于接受文化知識、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以提高文化素養和法治觀念;半天時間用于生產勞動,以培養勞動習慣。實踐證明,工讀教育是教育矯治有嚴重不良行為或輕微犯罪未成年人的有效模式,可以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工讀教育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義務教育,即在社會治理體系中工讀教育具有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作用。正是犯罪預防這一功能性區別決定了工讀教育的性質和價值,在刑事法學中,犯罪預防是刑事政策學的核心內容。因此,從刑事政策學的角度分析工讀教育的法理依據,對于分析工讀教育的正當性、功能和制度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確立和內容
“刑事政策”一詞起源于德國,德國學者費爾巴哈(Feuerbach)1803年在其所著的刑法教科書中首先使用了“刑事政策”一詞。在我國,刑事政策是指國家以預防和鎮壓犯罪為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或者方法的總稱。刑事政策是研究犯罪對策的科學,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是刑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確立有一個過程。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堅持以教育感化為主、以處罰為輔的原則。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規定,年齡在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本條例所列舉各罪者,得按照該條文的規定減輕處罰;如為14歲以下的幼年人,得交教育機關實施感化教育。1954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關于城市中當前幾類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指示》規定“對未成年人犯,必須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1979年,中共中央轉發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團中央等8個單位《關于提請全黨重視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報告》,首次提出了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1981年黨中央批準的《第八次全國勞改會議紀要》中提出了“三個對待”的方式,即“對青少年罪犯,要像父母對待患了傳染病的孩子、醫生對待病人、老師對待犯錯誤的學生那樣,做耐心細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2]。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通知》進一步堅持了“教育、感化和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1992年1月1日生效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這一政策[3]。1999年頒布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明確規定“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該法再次確認了這一刑事政策。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是對未成年犯罪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并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具體地說,蘊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堅持教育為主原則是指,對未成年犯罪人刑事責任的追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過教育使罪錯未成年人認識到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使其通過相應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矯治等成為守法公民。其中,所謂教育是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等,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增強法治觀念。
其次,堅持懲罰為輔原則是指,在查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事實的基礎上,依法對罪錯未成年人予以必要的懲罰作為輔助手段以達到感化、挽救的目的。其中,懲罰措施包括刑罰處罰和非刑罰處罰措施,懲罰的目的是使罪錯未成年人吸取教訓,改過自新,增強法治觀念,進行再社會化,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懲罰不是目的,而是達到教育、感化、挽救的輔助手段,服務并服從于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4]。
總之,以教育、懲罰為手段達到感化和挽救罪錯未成年人的目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核心內容。
二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蘊含的教育保護和非犯罪化思想是工讀教育的法理基礎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是應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是以未成年人為本位,通過教育、感化、挽救罪錯未成年人,使其復歸社會,從而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蘊含的教育保護和非犯罪化思想是工讀教育的法理基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工讀教育是教育保護措施,體現了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教育為主原則
教育保護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科學措施。首先,教育是預防違法犯罪的有效方式。18世紀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提出,預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艱難的措施是完善教育。教育不在于科目繁多而無成果,而在于選擇上的準確,當偶然性和隨意性向青年稚嫩的心靈提供道德現象和物理現象的摹本時,教育起著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過情感的捷徑,把年輕的心引向道德;為了防止它們誤入歧途,教育借助的是指出需要和危害的無可辯駁性,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命令,命令只是虛假的和暫時的服從[5]。因此,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方式。其次,保護理念是指將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為看作社會弊病的征兆,將未成年犯罪者和不良行為者看作社會不公和社會弊病的受害者,認為國家對這些受害者負有照料、幫助、矯治并最終使其走向正常生活道路的義務[6]。因此,保護罪錯未成年人權利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
從刑事政策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年齡小,身心發育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人格還在形成過程中,對其采取犯罪預防措施時,選擇在人格尚未定型、具有可塑性的年輕時期,采取教育為中心的保護,這才是合理的[7]。因此,對罪錯未成年人采取教育保護為主,主要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首先,未成年人身心發育不成熟狀況影響其行為責任的承擔。其次,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強,基于預防犯罪的考慮,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必須以“提前干預”和再社會化為重要特征。因此,科學而恰當的教育既利于一般預防,也利于特殊預防。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上,教育比懲罰更為正當[8]。另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所針對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不僅是傳統意義的刑事犯罪行為,還包含著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等違法行為。
工讀教育屬于教育保護措施,體現了對罪錯未成年人的處理堅持教育為主原則。所謂教育為主是指,對罪錯未成年人的責任追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過教育使罪錯未成年人認識到違法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通過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行為矯治、心理矯治等措施,進行再社會化教育,破除其違法犯罪心理,使其成為守法公民。在教育矯治中,工讀教育是通過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矯正其嚴重不良行為,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樹立法治觀念,成為守法公民。教育為主原則的確立主要是基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主客觀原因。首先,未成年人處于成長階段,文化知識不足,是非判斷能力弱,需要特殊的教育保護。未成年人時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尚未成型,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以上特征就決定了未成年時期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爭奪期,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的塑造、教育和保護。其次,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是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存在著缺陷,是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上的體現。最后,未成年人處于價值觀念形成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容易接受教育和感化。因此,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要堅持教育為主,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活動,根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德智體美等教育活動,以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提出的教育內容是:進行價值觀念的教育,培養對未成年人自身文化特性和模式、對未成年人所居住國家的社會價值觀念、對與未成年人自身不同文明、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促使未成年人的個性、才能、身心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提供職業培訓、就業機會及職業發展方面的信息和指導;對未成年人提供正面的情緒支持并避免精神方面的不適待遇。在我國,工讀教育屬于特殊的矯正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規律性。工讀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矯正人,尤其是要教育矯治未成年人的嚴重不良行為。工讀教育對象是有違法行為或者輕微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工讀教育內容主要是法治教育、勞動教育等,側重于罪錯未成年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矯正。工讀教育方式是強制下的再社會化教育,注重文化知識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在工讀教育實踐中,工讀學校遵循特殊教育的規律對罪錯未成年人開展教育活動,將罪錯未成年人教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工讀教育是“早期預防”和“臨界預防”的措施,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為主原則
犯罪預防是防止、遏制和減少犯罪的策略和措施。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其懲治在后,不如防患于未然。調查研究發現,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發展具有規律性,由一般不良行為發展為嚴重不良行為,再由嚴重不良行為發展為犯罪行為。當未成年人的一般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會進一步強化發展為同類的嚴重不良行為;如果對嚴重不良行為未能及時進行教育矯治,更容易產生同類的犯罪行為[9]。因此,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早期預防是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最積極、最主動的措施。工讀教育就是從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教育和預防著手,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開展專業化的教育矯治措施,從而阻斷未成年人由不良行為到嚴重不良行為尤其是由嚴重不良行為惡化為犯罪行為的行為演變鏈條,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因此,工讀教育是阻斷式犯罪預防,被稱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線”,充分體現了“早期預防”和“臨界預防”的理念。
另外,將處于犯罪邊緣的未成年人送到工讀學校,對其嚴重不良行為進行教育矯治,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行再社會化,增強社會適應性,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由此可見,工讀教育不僅能夠為罪錯未成年人提供再次受教育的機會,對其進行再社會化,而且能夠有效矯正、轉化罪錯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為,消除其違法犯罪動機,這充分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為主”原則。
3.工讀教育是非犯罪化分流措施,體現了感化、挽救罪錯未成年人的目的
在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讀立法,規定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并規定了應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非犯罪化分流方式:工讀教育、收容教養和治安處罰[10]。因此,工讀教育是被《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確認的僅適用于未成年人的非犯罪化分流措施。
在我國犯罪預防的治理體系中,工讀教育作為非犯罪化分流措施,具有必要性。首先,我國《刑法》第十三條規定的犯罪概念是定性和定量的結合,數額大小或情節輕重是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達到一定程度才構成犯罪,致使入罪的門檻高,刑事司法干預因起點標準高而具有滯后性,導致部分違法行為因不構成犯罪而被排斥在司法干預之外,這些被排斥在司法干預之外的行為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干預,就會繼續發展為犯罪行為。其次,刑事責任年齡的階段性,將部分罪錯未成年人排除司法管轄之外。在我國,隨著犯罪低齡化,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上升,但是按照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的規定,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不進入司法程序。另外,根據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8種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對于8種犯罪行為以外的罪錯行為,未成年人不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從犯罪預防的角度出發,需要對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進行干預、開展專業的教育矯治,而不能放任不管。再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有關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解釋,進一步限縮犯罪圈,體現非犯罪化分流,將部分罪錯未成年人排除在司法干預之外。例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基于上述原因存在于司法干預之外的罪錯未成年人,是工讀教育的教育矯治對象,需要被送入工讀學校接受教育矯治,這也正是工讀教育在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體系中的正當性和價值所在。
在刑事法學理論研究領域,非犯罪化是包括將觀護制度作為獨立處分的保護觀察以替代刑罰處罰,或以緩刑回避實體刑罰之執行[11]。非犯罪化分流措施可以減少司法干預,有利于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感化和挽救。研究發現,在應對犯罪的對策中,司法干預的結果具有消極性、否定性,把“犯罪”“刑罰”加諸未成年人,對其健康成長可能會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如會產生“貼標簽”效應,很難洗去“犯罪者”的污名,在升學、就業等方面遭受歧視。另外,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監禁刑處罰,會阻斷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進程,不利于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因此,通過建設工讀學校,對問題學生進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盡可能地避免對罪錯未成年人過早地進行司法干預。
工讀教育體現了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感化和挽救。所謂感化,是指感化者有意識地用善意的勸導和有益的行動去影響感染對方,促使其思想和行為向既定方向轉化的活動。工讀教育注重以情動人,以情感化人。人的情感具有感染性、互動性,當工讀學校的老師以真情實感對待罪錯未成年人時,他們就會被感動,這有助于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促進其思想和行為的根本轉化。在工讀教育中,老師尊重工讀學生的人格,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疏通他們與家人的隔閡,組織他們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感覺到有出路、有奔頭。實踐證明,感化可以提升罪錯未成年人的教育轉化成效。所謂挽救,是指從危險中救回來。工讀學校通過充分的教育感化,可以把已經陷入違法犯罪泥潭的罪錯未成年人拯救出來。
三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視閾下的工讀教育功能界定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12],事物的功能界定與分析視角密切相關。因此,準確界定工讀教育的功能要基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視角,只有這樣才能從制度本源層面科學地分析工讀教育的功能,以達到正本清源的功效。
(一)工讀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矯治功能
基于工讀教育的目的和性質分析,工讀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具體蘊含著對罪錯未成年人的再社會化教育功能和行為矯治功能,二者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張力結構中共同達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1.再社會化教育功能
社會化是社會學的概念,通過教育實現人的社會化最初來自涂爾干的論述。人的社會化是指人的后天行為的規范化,是自然人按照一定社會文化的要求而被教化為社會人、文化人的過程[13]。調查發現,社會化不足是罪錯未成年人的顯著特征,因此針對罪錯未成年人的教育矯治需要對其進行再社會化。再社會化是與初級社會化相對應的范疇,是指人在初級社會化基礎上為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而重新建立社會規范的過程,也是人按照新的社會文化要求改變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行為,得到新的認同的過程。再社會化,意味著跟自己的過去決裂,將截然不同的規范和價值標準內化的過程,一般是針對犯罪問題,是指個體從一種生活方式向另一種生活方式轉變所表現出的適應過程,其包括兩種,一是主動性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中主動自覺地去適應新的社會生活;二是被動社會化,是指對行為不符合規范者,強迫其再教化,使之符合社會規范[14]。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再社會化主要是對其進行教育、矯治和轉化,使其重新適應社會生活、遵守社會規范,成為合格的社會人。另外,國家主導的再社會化教育不是完全按照罪錯未成年人的個人愛好來設計的,主要是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并實現再社會化為主要目的,因此,再社會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有時是自愿的,有時是被迫的、強制服從的。在工讀教育中,要教育罪錯未成年人認知社會公共準則的內容,主要包括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遵守秩序、尊老愛幼等內容。這是罪錯未成年人再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調查發現,罪錯未成年人出現罪錯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知識貧乏,使得他們缺乏是非、善惡判斷的知識基礎,提高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可以促使未成年人增強自覺地抵制誘惑的能力,正確地分清是非、善惡,這是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再社會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開展文化知識教育,充分保障罪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工讀學校開設了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和校本課程,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查數據顯示,80%以上的工讀學校開設了義務教育規定的課程,76.1%的學校開展的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79.1%的工讀學校老師能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工讀學校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主要包括美發、刺繡、茶藝、陶藝、篆刻、書法、足球等,對學生進行生活技能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養。調查數據顯示,74.2%的學生喜歡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
(2)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罪錯未成年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與個體的奮斗目標相關。罪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是他們缺乏理想信念,容易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影響,產生違法犯罪動機。通過德育教育,可以幫助罪錯未成年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確定積極的人生奮斗目標,形成積極向善的精神狀態,幫助他們回歸家庭,重樹生活信心,從而解決行為問題的思想根源。
(3)開展品德教育,教育罪錯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缺乏基本的是非觀念、道德品質扭曲是罪錯未成年人的顯著特征。工讀學校在了解罪錯未成年人道德品質狀況和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弟子規》等國學教育,開展傳統道德規范教育,引導罪錯未成年人正確認知奉獻與索取、悲觀與樂觀、義與利的關系。工讀學校開展優秀品質教育。調查數據顯示,92.9%的工讀學校通過多種活動進行責任心、感恩、誠信、友善等方面教育。
(4)開展法治教育,增強罪錯未成年人的法治觀念。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出現罪錯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意識淡薄,調查發現,%的罪錯未成年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工讀學校可以通過收看法治類電視節目、法治情景劇、模擬法庭等形式開展法治教育,從而提高罪錯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全面健康的定義,健康包含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對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調查數據表明,罪錯未成年人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通過心理矯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罪錯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6)幫助罪錯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引導罪錯未成年人遵守社會公共準則。社會化不足是罪錯未成年人的顯著特征。在工讀教育中,要教育罪錯未成年人認知社會公共準則的內容,主要包括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遵守秩序、尊老愛幼等內容。這是罪錯未成年人再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7)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通過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實踐,可以改變罪錯未成年人好逸惡勞的不良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通過職業技能教育,罪錯未成年人可以獲取一技之長,回歸社會后就可以就業創業,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利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生活目標。如果在教育矯治中忽略職業技術教育,罪錯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后即使在主觀上有不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但因身無一技之長,無法自食其力,在生存壓力下往往會重蹈覆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對罪錯未成年人加強職業技能教育,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行為。
2.行為矯治功能
工讀學校通過對罪錯未成年人的再社會化教育,矯治其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從而達到預防嚴重不良行為的目的。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需要干預的未成年人行為包含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并且區別規定了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不同行為類型,這體現了法律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干預的梯度性。在不良行為的界定中,有三種行為屬于未成年人的身份違法行為,即只有未成年人實施的才是違法行為,成年人實施這些行為就不是違法行為。這三種行為分別是:曠課、夜不歸宿;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對于這三種身份違法行為,要重點予以預防和矯正,這是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早期征兆。另外,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有效矯治方法是強化訓練或行為改善技巧,著力于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風險因素,如軍事化訓練和管理、改善人際關系、加強自控力、情緒控制和藥品濫用控制。有效的矯治措施具有問題導向,要直接針對問題,而不是隔靴騷癢,如直接針對社會基本技能的培養,直接針對個體化的偏差行為方式、異化的社會態度和扭曲的價值觀念。
總之,工讀學校堅持“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學育人,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針,有跨專業的師資力量,已探索出體系化、科學化、專業化的教育矯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果。1980~1987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全國工讀學校累計招生3萬多人,教育成功率達80%以上[15]。民盟中央2005年對工讀學校做的專項調查表明,工讀學校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的“問題孩子”的教育轉化成功率在80%以上[16]。調查數據顯示,78.1%的學生愿意在工讀學校上學,對工讀學校教育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學生愿意到工讀學校上學的原因主要有,學校能夠幫助養成好習慣占70.1%,老師比較尊重我占64.5%,能學到技能占60.6%,可以幫助改正不良行為占60.4%,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占40.2%。另外,多數工讀學校學生的家長認可工讀學校教育,認為孩子進入工讀學校學習后有了較大改變,其中,58.7%的學生改正了以前的不良行為,58.2%的性格變得開朗了,46.6%的與父母的關系有所改善,37.8%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這表明工讀學校的教育模式阻斷了學生的行為向更壞方面發展,學生的行為模式、性格、親子關系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二)工讀教育的功能延伸和發展趨勢
近年來,一些工讀學校將教育矯治的功能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向前延伸主要是將對不良行為的教育預防功能延伸至工讀預備生和普通學校的校外教育。向后延伸主要是工讀學校與未成年犯管教所建立合作關系,對被監禁的未成年犯開展義務教育和教育矯治工作,直接服務于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預防,典型的省主要是廣東省、浙江省和吉林省。另外,部分工讀學校通過建立德育實踐基地、法治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形式,對普通中小學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對普通中小學學生的教師、家長進行教育培訓,提高普通中小學教師和家長對學生不良行為的教育預防和矯治能力。
在依法治國的社會背景下,勞動教養被廢止,收容教養被虛置,工讀學校作為專業的行為矯治學校,是應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常重要的替代性措施,彰顯非犯罪化分流的人文關懷。因此,在發展趨勢上,工讀學校發展為專業的行為矯治學校,實現與少年司法制度的對接,成為非刑罰處罰措施(如收容教養)和非監禁少年司法安置措施(如緩刑的替代措施)。與功能拓展相對應,工讀教育的對象也將會擴大:有嚴重不良行為而家長管教不了的非在校的未成年人;有嚴重不良行為而普通學校無法教育矯治的在校未成年學生;被適用非羈押、非監禁措施的涉罪未成年人。這是工讀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1] 郭開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法學博士。
[2] 何秉松:《刑事政策學》,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第436頁。
[3] 楊春洗:《刑事政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第394頁。
[4] 梁根林:《當代中國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總評》,《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第1期,第107~125頁。
[5] 〔意〕切薩雷·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109頁。
[6] 趙國玲:《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16頁。
[7] 〔日〕大谷實:《刑事政策學》,黎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第351頁。
[8] 馬柳穎、肖松平:《論“教育為主”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8期第5卷,第56~59頁。
[9] 關穎、鞠青:《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北京:群眾出版社,2005,第87~97頁。
[10] 張文娟:《中美少年司法制度探索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第240頁。
[11] 〔意〕杜里奧·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學原理》,陳忠林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40頁。
[1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第454頁。
[13]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第292頁。
[14] 石奕龍:《文化人類學導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第274頁。
[15] 卓晴君:《中國的工讀教育》,《青少年犯罪研究》1991年第11期。
[16] 張梅穎:《關注“問題孩子” 辦好工讀教育》,《群言》2006年第3期,第23~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