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研究:中西理論的比較
- 伊志宏 毛基業
- 984字
- 2020-08-20 09:56:45
5.制度創業的外部性
制度創業的成功能夠為制度創業者帶來合法性,但是制度創業還存在外部性問題,無論組織是營利性的還是非營利性的,制度創業都可能產生正向的或負向的外部性。
國外制度創業研究對象大多是非營利組織,它們進行制度創業的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總福利。現有研究說明,制度經濟有比較大的外部經濟性。Wijen和Ansari(2007)通過對《京都議定書》的研究,發現雖然其簽訂過程是不同國家之間利益博弈的過程,但最終目的是解決嚴重的環境問題,因而具有明顯的外部經濟性。Hiatt等(2009)對非營利組織WCTU發起的美國禁酒運動進行了分析,這項運動不僅推動了禁酒立法,還推動了無酒精飲料企業(比如百事可樂)的發展,從而說明非營利組織開展的制度創業活動具有雙重的外部經濟性。
Hargadon和Douglas(2001)發現,雖然愛迪生推廣電力照明系統的制度創業活動的目的是營利,但是也同時推動了照明行業的技術升級,因而營利組織開展制度創業活動也會推動制度變遷,促進產業升級。
學界通常將制度創業視為積極的變革,但是一些研究發現,制度創業也存在著一些外部不經濟性。Khan等(2007)的研究發現,巴基斯坦限制使用童工的制度雖然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但是也導致許多家庭的收入劇減、家庭破裂,說明非營利組織的制度創業活動會產生外部不經濟。對于營利組織來說,外部不經濟就更加明顯,因為其制度創業的目標是獲取利益,因而就更傾向于設置一些新的制度障礙,催生壟斷性組織,不利于行業的未來發展(Garud et al. ,2002)。
由于制度創業具有容易引發制度變遷和獲得合法性的特點,制度創業的效果更多地體現為外部經濟性,而那些由于制度創業者的自利性或者沒有充分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訴求的制度創業,最終都會因為缺乏廣泛的認同而不可能取得成功(Edwards and Jones,2008)。
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創業的外部經濟性上。比如,吉利集團的李書福通過制度創業促進了汽車行業制度規則的改變(遲考勛,2012;黎常,2012;江詩松等,2011;項國鵬等,2011),綠源集團的倪捷創立了電動自行車行業的新規則(黎常,2012;項國鵬等,2011)。可以看出,國內的研究目前局限于吉利、綠源、春秋航空等幾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全部關注制度創業帶來的益處,而忽略了其可能存在的“黑暗面”。
總體而言,目前制度創業研究的主要注意力仍集中于制度創業過程和制度創業策略上,制度創業的外部性并沒有得到很多關注,但是制度創業明顯的外部性亟須深入研究,尤其是針對外部不經濟性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