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研究:中西理論的比較
- 伊志宏 毛基業
- 1335字
- 2020-08-20 09:56:45
6.未來研究展望
作為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理論,制度創業理論在國外的研究只經過了20多年,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系統地回顧中西方的制度創業研究的文獻,本研究發現,現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現有研究主要針對西方成熟場域,而對于轉型經濟情境下企業的研究非常有限,但事實上,轉型經濟中的新興場域為制度創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與更大的戰略空間,中國是制度創業理論最具前景的試驗場。其次,西方研究主要關注非營利組織的制度創業,而在中國,很多企業仍然是企業家的企業,廣大的民營企業家才是制度創業的主體,雖然中國學者已經對作為制度創業者的民營企業家的制度能力與行為進行了初步的分析,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最后,西方研究對制度創業過程的研究傾向于描述整體過程,與制度創業策略未能很好地結合,中國研究者則考察了制度創業不同階段所采取的制度創業策略,但是研究數量非常少,案例研究也大都局限在吉利、綠源等制度創業成功的企業,難以完整反映民營企業制度創業機制。
未來的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
第一,改進研究方法。目前制度創業的研究有一種停滯不前的傾向(郭毅等,2009),這可能與研究方法有關。通過文獻的分析可知,目前制度創業的研究多為單案例的靜態分析,而且基本都是對成功案例的分析,容易導致互相矛盾的結論,研究成果的外部效度較低。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進行跨案例對比研究,不僅對比成熟場域和新興場域的制度創業,而且要比較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Greenwood and Suddaby,2006),還可以加入定量方法等來更好地進行理論建構。
第二,關注新興場域。目前制度創業的研究主要基于市場完善、法制健全和產權明晰的西方成熟場域,制度變遷的動力主要來自技術創新和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制度變革進程十分緩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度創業理論的發展。在中國,大規模的縱深的制度變遷帶來了非常多的制度創業機會,在制度創業動因、制度創業者、制度創業過程、制度創業策略等方面均與西方有顯著的不同,可以考慮在中國情境下開展多場域的研究。
第三,拓展研究內容。從研究結果來看,不同行業的企業制度創業表現存在一定差異,未來基于行業開展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現某些企業的制度創業機制(Koene,2006)。另外,企業與制度環境之間的互相建構的動態機制、不同制度壓力下不同的策略選擇、不同策略與合法性獲得之間的關系、合法性的動態均衡等問題都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制度創業機制十分復雜,需要在其分析框架中加強制度創業技能、制度創業資源和利益相關者的研究,以更好地打開這個“黑箱”。
制度創業理論的研究只有短短20多年時間,還沒有公認的分析框架,研究比較松散,需要進一步推進以獲取“學術合法性”(張銘,胡祖光,2010)。中國的制度創業研究更是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其在解釋轉型經濟情境下企業行為方面的巨大潛力,使其成為中國管理學研究的前沿,中國學者非常有希望為制度創業理論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由于當前民營企業仍是企業家的企業,其行為多數是企業家人格的延伸,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對企業家及其制度創業技能、制度創業策略選擇以及組織合法性的交互機制進行分析,有利于理論突破。在制度創業理論中更多地融入中國獨特的元素,不僅能夠推進制度創業理論的研究,而且能夠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制度創業提供科學指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