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2315字
- 2019-11-29 18:26:46
(二)投資轉型是內需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增長模式變革下的投資轉型是內需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投資結構優化和效率提高的支持下,產業結構逐步升級,就業增加,進一步導致收入增加,收入的持續增長將為消費升級奠定基礎。進一步結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減少收入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家庭之間的差距,促進最終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而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又將進一步促進投資增長,形成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良性互動。如果當前僅僅強調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促進消費增長,忽視投資領域的改革,消費最終將變成無源之水。
收入分配制度對應了一種權力關系和動力機制,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投資體制轉型的關鍵困難就是要化解行政分配權力和市場分配權力之間的沖突。過去的分配體制決定報酬機制和結構矛盾不斷疊加,最終導致政府、企業和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收入在企業和政府的擠壓下受到抑制。這種分配格局導致兩種效應:國家財富迅速增長,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的高投資加速經濟增長,產品出口加速財富累積;居民收入增速緩慢,企業沒有動力支付高工資,政府沒有強制動機和措施減少稅負。以內需可持續增長為目標的結構調整下,需要平衡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分配關系。
受到約束條件變化的影響,既定增長模式下投資成本遞增、收益遞減,發展形勢岌岌可危。(1)傳統投資已經成為過去。傳統投資高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加劇。中國鋼鐵、電解鋁等行業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投資增速也導致投資效率和投資的利潤率不斷下滑。(2)人口結構變動導致勞動力供給條件發生轉變,低端勞動力工資上漲導致傳統制造業投資回報率下降。(3)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趨向多元化,產品品質趨向精細化。在部分部門和行業,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將會消失,簡單模仿的投資回報將逐漸降低。需求擴散要求生產結構調整,從標準化生產向精細化生產、客戶定制生產過渡,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4)傳統投資導致資源環境的透支加劇,造成的社會成本越來越大,在監管缺失的條件下,這些粗放式增長模式不可持續。
在投資結構方面,基于我國制造業比重相對過高、服務業比重相對過低的情況,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替代,因此,需要實現投資結構向服務業的傾斜。但是必須強調的是,為了實現消費增長和投資增長的良性循環,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是醫療、教育、養老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業,因為這類服務業不僅與家庭需求直接相關,而且是過去一段時間內制約我國家庭消費增長的最重要的“供給短板”。
在滿足基本衣食住行的需要后,人們對醫療、教育、健康、保險等服務領域的需求增加,然而,我國的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約為40%,這是很低的水平。在“金磚四國”(指巴西、俄羅斯、中國、印度)中,俄羅斯服務業占GDP的59%,印度為53%,中國是四個國家中最低的。此外,世界各國服務業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68%;即便是與中低收入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比重仍然偏低。如圖32所示,一方面,屬于服務類的投資在全行業投資占比中的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隨著傳統投資模式的強化,在一些服務類行業,投資占比正在呈現下降趨勢。例如教育和公共管理的投資占比呈現下降趨勢。

圖32 分行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
以醫療為例,從醫院、衛生院數量來看,31個省(區、市)中有21個都呈總體下降趨勢,見圖33。只有河南、貴州和新疆增幅超過了5%,新疆增幅最大,為10%,而上海、天津、重慶、河北的降幅分別達到了11%、11%、18%和25%。

圖33 1980—2008年全國醫院、衛生院數量變化
在消費支出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事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以及旅游業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及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等公用事業是主要的非貿易品支出類別,占非貿易品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71%左右。從圖34中可以看出,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以及文化娛樂等服務方面,消費支出占相關行業總產出的比重都在50%以上。特別是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公共管理和公共組織等行業,消費支出占總產出的比重達到100%左右。從我國家庭的消費行為來看,經過過去多年的經濟發展、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包括耐用消費品在內的有形產品的消費相對“飽和”,對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服務的潛在需求迅速增長。從消費選擇行為來看,在服務性消費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對有形產品的消費也難以大幅增加。為了實現家庭消費的持續增長,必須增加上述服務業的供給。與此相適應,需要推動投資從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向公共服務業的轉變。

圖34 社會服務行業的消費—產出比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2年投入產出表。
為了提高投資效率,重中之重是取消各種限制資本流動的行業準入約束。我國目前存在各種限制資本跨行業自由流動的政策性和體制性約束,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資本可以自由流動,那么每年的總產出還可以增加11%—16%。因此,需要通過放松政府管制,特別是在放松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限制的基礎上,發揮市場力量的作用,引導投資結構的演進。
資本自由流動的實質是發揮市場對投資選擇的引導作用,減少政府干預。資本自由流動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增長。我們發現,中國目前的投資領域仍然呈現資本流動受限制的狀態。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資本可以自由流動,那么每年的總產出還可以增加11%—16%。表2顯示,從實際利率和均等化利率的差異來看,目前中國制造業的資本利用效率不高。在1999年,均等化利率是實際利率的1.5倍,但是在以后的年份中這個差距在逐漸縮小。相應地,實際產出與理想產出之間的差距也在逐年縮小。這表明,動態來看,中國制造業的資本利用效率在改善。聯想到國有企業的TFP相對較低,因此潛在產出缺口的減少應該是由于國企TFP的提高所致。
表2 資本在制造業企業之間自由流動的理想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