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1767字
- 2019-11-29 18:26:46
(一)消費需求替代外需與投資需求的約束性條件
從總需求結構的表象來看,為了扭轉投資和出口占比過高、家庭消費需求占比過低的失衡狀況,需要用家庭消費需求替代外需和內需中的投資需求。然而,在給定的結構和制度特征下,這兩種替代過程都是難以完成的。短期內,實現總需求結構平衡并不是要使消費替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壓制投資可能加劇中國經濟的波動風險。
第一,從家庭消費需求與外需之間的替代關系來看,相對于國內總供給,我國的家庭消費需求更加偏向于非貿易品,而出口的則是以制成品為主的貿易品。居民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公共管理和組織等非貿易品不斷增長的潛在需求,受制于供給的匱乏而無法轉變成現實的購買支出,由此導致居民儲蓄增加。非貿易品供給不足所導致的“強制儲蓄”,是造成我國居民低消費傾向的重要原因。在這樣的動態趨勢中,增加對居民的轉移支付以及從其他角度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不能構成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充分條件。消費需求作為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需要的主要產品并不是那些可供出口的產品,在既定供求結構下,無論是支出變更政策還是支出轉換政策,都無法有效地實現國內消費需求對出口的替代。
盡管我們意識到必須增加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以及文化娛樂等非貿易品的國內供給,但這也是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基本內容之一,這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為了實現上述服務于家庭消費的非貿易供給的增加,必然要求相關行業或產業投資的迅速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家庭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離不開結構轉型條件下的投資快速增長,這樣才能從供給層面突破對家庭消費需求的制約。新結構下的投資快速增長,不僅能夠推動供給結構與消費需求結構相適應,而且有助于創造新的機會和收入增長源泉。
第二,鑒于消費和投資支出中非貿易品類別的差異,降低投資支出并不能有效緩解國內供給對非貿易品消費支出的強制約束。非貿易品供給約束直接制約非貿易品消費支出的增長,而且還使得總消費支出也無法迅速增長,單純的需求管理政策無法刺激消費支出的迅速增長。
從家庭消費對國內投資的替代關系來看,在投資支出中,非貿易品支出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的建筑業、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及倉儲、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批發零售服務、房地產、科研和綜合技術等生產性服務。而在消費支出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住宿餐飲、文化娛樂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及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等公用事業是主要的非貿易品支出類別,占非貿易品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71%左右。
第三,從家庭消費行為來看,消費不僅受制于供給約束,而且還受制于家庭的收入和消費傾向。影響家庭收入增長和消費傾向提高的因素很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且收入提高不一定馬上帶來消費迅速增加。
相對于制造業,服務業的擴張具有更大的就業創造效應。結構轉型條件下的投資快速擴張,具體來說,就是消費性服務業的投資快速增長,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保證家庭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總之,從我國當前制約家庭消費持續、穩定增長的眾多因素出發,為了實現家庭消費需求在未來中長期的持續增長,結構轉型和投資快速增長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實際上中國的消費增速已經在加快。中國的發展階段表明,我們并沒有到達發達經濟體的消費水平。片面壓制投資不僅無法提升消費,而且在短期內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投資速度調整甚至是簡單地壓低投資速度,不是可行的選擇。
第五,盡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提升消費水平,但在既有增長模式下,收入分配制度反映總體利益結構,如果不通過改革打破利益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就難以調整,因此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來提升消費就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也就是說,從增長模式角度來看,當前在既有的投資結構和增長路徑下,僅僅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來解決目前的擴大內需問題,并不是治本之策。維持內需可持續增長的基礎在于,通過投資轉型,推動居民收入增長,配合收入分配改革,拉動消費增長,形成投資和消費的良性循環。只有保持較高的投資水平,才能保證中國經濟增速,只有保證經濟增速,才能較好地解決收入分配問題。而依賴市場力量,通過投資結構優化和投資效率提高,對初次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產業結構和供給結構與消費結構的協調,刺激消費增長,才是維持內需可持續增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