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
- 鄢一龍 白鋼 呂德文 江宇 劉晨光 江宇
- 1775字
- 2019-09-29 13:23:47
2.國有企業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盡管國有企業本身并不等同于社會主義企業,但是國有企業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原則在生產資料領域的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企業有兩重含義:第一,其生產資料是公有的,因而能夠保證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經濟地位的平等,即人與物關系的平等;第二,企業的員工和管理者作為企業的主人翁參與到企業的決策、管理、運行、經營的方方面面,因而不存在依附性、壓迫性的人和人的關系,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同樣是平等的。
以此觀照,國有企業基本可以保證第一條,即人和物的關系可以表現為相對平等的關系。但這種人和物關系的平等并非直接對應于人和人關系的平等。而人和人關系的真正平等,必然意味著平等與覺悟這兩種品質的有機結合。
各種對于國有企業存在之問題和弊端的批評意見,多集中于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天然不適合進入完全市場化競爭的領域。持此類意見者往往把國有企業的利潤主要解釋為由特殊的壟斷地位所致,不承認或(更確切地說)不愿承認國有企業可能在高度競爭化的市場環境中憑借自身力量成為優勝者。
對于此類意見的回應:第一,這種對國有企業的表述本身是很不客觀的,完全可以舉出諸多反例,如在機械制造領域和建筑工程領域有非常好的國有企業,它們從世界范圍看都有非常強的競爭力。第二,認為國有企業效率低,要看以何種參照系來對比衡量。將類似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超大型國企和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放在一起比較決策效率,是非常荒謬的,這種意義上的效率低下在更大程度上是與企業的規模和因為這個規模所形成的等級制度、漫長的決策鏈條—機制相關的,而這恰恰是傳統的帶有垂直科層化特征的各種類型、各種性質的企業所共有的特征。
自然,這樣的理論在某種層面上也觸到了現實:人是有私利和私欲的,而國有企業中人的私利和私欲,在一種嚴格監管的機制下顯然是受到壓抑的。正是基于這種現實,某些人將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描繪為充分承認這種私利與私欲的合理性,進而鼓勵國有企業的管理層通過企業私有化形式轉變為企業所有者,承認其私利私欲并將其加倍放大,從而催生所謂的“企業家精神”。
這也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何替國有企業辯護的呼聲在輿論上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因為國有企業的機制確實壓抑著內部成員特別是管理層的私利私欲,而“企業家精神”在今天往往被表述為企業家這一群體的抱負、意愿、規劃、圖謀、利益訴求。依照這一邏輯,讓制度性地壓抑人的私利私欲的國有企業,和一個充分肯定乃至激勵人的私利私欲的企業進行競爭,前者會天然地處于下風。傳統國企給人留下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能動性的印象,其實正是對上述情境的反映(盡管往往是流于表面且高度情緒化的反映)。如果不能走出將人的本質視作追求自利的“理性人”或“經濟人”的假設,就不可能真正擺脫這種邏輯的壓制與束縛。
要破除這種將人簡化為理性人、將理性簡化為工具理性乃至利益算計的迷信,根本在于要承認:第一,人的本質并不是恒常不變的,它總是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關并伴隨社會歷史情境的變化而呈現新的形態;第二,人的本質是極豐富復雜的,有著若干不同的維度,并始終包含著在不同維度間遷變跨越的可能。以自利為核心特征的“經濟人”,只是人的本質中伴隨著私有制的歷史條件而生成的、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中極大強化的一個維度,這并非人本質的全部,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很難被描述成人的專有特征。事實上,這種意義上的“經濟人”更近于對人的動物性本能(如趨利避害、自我保全、欲望滿足等)的描述。但人之為人,恰恰在于,除了作為欲望動物之外,還會提“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這樣的問題,還有超越動物本能的更高追求。即便是按照西方心理學中較為粗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理性人”或“經濟人”也只符合低層次的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而無法有效滿足這之上的情感與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更談不上自我實現的需要。
如果說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在高度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中能夠體現出相對于私有企業的整體性優勢,那么根本就在于它能夠激發員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主體能動性,就是能讓自己的成員——從高級管理者到中層干部再到基層工作人員,都煥發出高度的覺悟。當他們以有覺悟的主人翁的態度參與企業的規劃、生產、經營、管理、組織的每一環節時,就能夠克服因抑制人的私利和私欲而帶來的效能低下、動力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原本被描述為壓抑性的規則制度會轉化為人的自覺自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