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
- 鄢一龍 白鋼 呂德文 江宇 劉晨光 江宇
- 1475字
- 2019-09-29 13:23:47
3.國有企業改革的真正方向:主人翁意識與企業家精神的結合
國有企業改革確實是必要的,但這個改革的路徑和方向不應是一般性地引入外來資本進行混合所有制嘗試:這種大而化之的混改只可能是浮于表面,當下中國國有經濟在整體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已經很低了,改變國有企業性質要極為慎重,至少不應再是鼓勵的方向。真正有內在合理性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在于,探索建立一種能夠更好地發揮全體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主體性的完整機制,以有效激發參與者的覺悟,并且讓被激發的覺悟有效地貫徹體現到企業運行的方方面面。
2016年8月,周建明、鄢一龍、何建宇和筆者[1]前往洛陽的中信重工調研,收獲很大。在座談過程中,我們不但接觸了企業的中高層干部,而且和車間組長這樣的基層干部及技術工人的代表——“大工匠”進行了交流。“大工匠”是在技術工人序列中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企業給他們提供了工作室和一些經費,可以團結一批技術尖子,以“大工匠工作室”為依托自主搞技術攻關和發明革新。和基層干部工人交流的一個極重要的感受是,他們真的有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意識,覺得企業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確實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這個企業命運共同體之中。正是這樣一批具有主人翁覺悟和主體精神的員工,使得中信重工這家國有企業更能體現出社會主義企業的性質。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點。
如果說還有什么不足,那么就是中信重工的各級干部與員工(尤其是基層的代表)基本還是在自己所處的層面上考慮問題,他們的主體能動精神還沒有上升到整個公司層面。特別是還缺乏一種類似“鞍鋼憲法”式的制度設計和理論總結,即一種系統完整的調動發揮各級員工主人翁精神,使其全面參與企業工作—管理的機制,而這恰恰是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最應著力的方向。只有具備這種機制,才能根本性地扭轉國有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弱勢地位(無論在經濟層面還是理論層面),進而才能“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沿著這一思路前進,才會發現國有企業里黨組織的重要性,或者說,黨組織在企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信重工的黨員比例相當高,基本上所有的基層骨干都是黨員,車間主任一般也同時是車間黨小組組長。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定位即是先鋒隊組織——一種具有高度覺悟的組織,黨組織激發企業各級員工的覺悟與主體性,本質正在于使之超越尋常庸碌的屬性,成為真正的先鋒隊成員。在這個意義上,國有企業改革與企業黨建是高度相關的,激發黨的各級組織特別是基層組織的活力,正是企業保持蓬勃生機的保障。
這些年來一種突出的輿論傾向是,在企業層面談“主人翁意識”的甚為稀有,取而代之的是對“企業家精神”的不斷強調。這種“企業家精神”把單個的企業家作為企業活力的源泉,將之視為企業唯一的主人翁,把企業活動視作其意志的延伸。這種個人主導乃至主宰式的“企業家精神”,將企業的其他參與者都視作企業家為實現自我價值加以利用的對象—工具,且不說它絕不應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所追求的目標,就算在非公有制的企業中它也不是企業必然追求的目標。例如,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新型企業,早已在實踐中以自己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揚棄了這種個人主義—獨狼式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而這批互聯網企業,盡管其所有制形式并非國有,但企業內部關系是較為平等的,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主體精神構成了這類企業核心的價值觀,這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核心品質超越單純的所有制在新的經濟形態中的體現,應引起高度重視!新時代的“鞍鋼憲法”應該充分汲取、吸收、借鑒這類對應于新經濟形態的企業實踐經驗,形成一種將主人翁意識和企業家精神有機結合起來的鮮活機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