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
- 鄢一龍 白鋼 呂德文 江宇 劉晨光 江宇
- 1105字
- 2019-09-29 13:23:47
1.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國有企業
資本主義文明中也有平等的要素,突出地體現為人作為資本自我復制—自我繁殖所利用之對象的平等,即等價物意義上的平等,因而這種平等的本質是同質與物化。社會主義意義上的平等是富于覺悟的,這種覺悟的平等不但能如實地承認個體間的差異,更能構成一種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又超越個體差異之絕對性的共同體。生產資料公有制正是這種平等品質在經濟領域極重要的體現形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單純的公有制并不足以保證經濟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如蘇聯長期實行的全民所有制,本身并不能夠保證蘇聯經濟—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其核心之處,尚不在于西方經濟學意義上所謂的“所有者懸置”,即因所有人都是所有者而造成無人實際行使所有權——這只觸及此問題的表層維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這種體制下形成的帶有明顯官僚等級制特征的人與人之間的依附性關系,并沒有因為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而取消,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強化了。而當公有制被界定成是由國家代表所有人民來行使所有者權益的時候,即公有制被化約為國有制的時候,這一問題便更顯突出:生產資料所有意義上的平等本身不能夠保證人和人關系的平等,人和人關系的不平等所導致的各種壓迫性、依附性的關系不斷固化,會導向某種支配性的、奴役性的整體社會關系的塑造。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特征并不能夠保證它的社會主義屬性,單純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同樣可以指向國家資本主義,這是列寧在推行“新經濟政策”時已經明了的事實(這一階段蘇俄—蘇聯的公有制企業是以德國的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為學習對象的,德國所發展的“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正是國家資本主義頗有生命力的體現形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生產資料公有制不是社會主義的核心特征,也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國家要弱化公有制,而是說,單純經濟意義上的公有制還不足以保證社會主義的性質。
對當下的中國社會而言,在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個維度上,絲毫不應弱化,而要大大加強才是。即以北歐國家的標準為參照,公有制成分在其整體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之當下的中國要高得多。在中國當下的學術思想界乃至政府系統,一個頗為吊詭的現象是:大量在政治理念上支持以北歐國家為典范的民主社會主義的人群,在經濟領域中卻支持進一步的去國有化和私有化。顯然,這一人群所使用的邏輯是不統一的。如果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是中國所應學習效仿乃至追求的一種理想制度,那么參考挪威、瑞典、芬蘭的國有企業占其國民經濟的比例(根據2013年世界貿易組織國別經濟成分信息數據,分別為72%、68%和56%),對照當下中國國有經濟在全國工業資產總額中不足30%、在全國企業總資產中甚至不足20%的現實,則進一步提升(而絕非降低)國有企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