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干部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易生俊 孫智
- 1719字
- 2019-09-29 13:05:26
1.5.2 讓高層有使命感,讓中層有危機感
內化危機并不是企業督促員工保持危機意識的最終目的,通過危機的落實,從干部到員工,讓所有企業成員都能夠保持昂揚的斗志,保持持續奮斗,才是企業強調危機感的最終目標。
在任正非看來,像日本大蕭條時期經歷過九死一生仍能好好活著,那樣的企業才算得上成功。而華為并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泰坦尼克號在一片歡呼聲中出海,結果卻撞上冰山沉沒了。華為也是一路順風順水地走過來的,在和平時期升了太多的官,如果不加強警惕,同樣也會面臨災難。
【輔助閱讀】青蛙效應
任正非反復對華為EMT成員強調:“干部要有使命感,有使命感就會積極創造組織的造血功能,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想盡辦法去做,就是在為組織造血,只有不斷造出血來,企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公司發展到今天,依然處在創業階段,讓高層有使命感,讓中層有危機感,讓基層有一定饑餓感,是符合現實需要的。要通過人力資源政策導向,適當地營造這種‘使命感、危機感、饑餓感’,并用制度將其轉化為全體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危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每家企業都會遇到危機,區別在于,當危機發生后,勇敢的領導者選擇了坦然面對,并汲取經驗教訓,防止同類危機再次出現,而膽怯者選擇了逃避和視而不見,這種逃避,不僅對于危機的化解來說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企業深陷危機的泥潭,變得非常被動。
豐田對失敗視而不見,始終沉浸在世界領先的榮耀之中,結果使自己陷于危機之中。反觀那些成功的企業領導者,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他們具備強烈的憂患意識。
惠普公司前董事長兼CEO盧·普拉特說:“過去的輝煌只屬于過去而非將來。”葛洛夫也有一句格言:“唯有憂患意識,才能永遠長存。”他說,英特爾公司一直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松下幸之助更是強調:“這五十多年,我每日都是在連續的不安中度過的,但我能抑制那份不安與動搖,克服他們,完成今天的工作,產生明天的新希望,從此找到生活的意義。我這五十多年,就是這樣度過的。如果我沒有任何不安,說不定就沒有今天的我以及今天的公司了。”比爾·蓋茨更是反復提到:“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發展規模之大如微軟,是否真的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也許有夸張的成分在,但其他企業如果不能夠使高層干部始終保持使命感,讓中層干部始終有危機感,那么不需要18個月,就會走到破產的邊緣。
什么是使命感?對于工作而言,不論有怎樣的回報與收益,都因為熱愛而全心付出,這就是使命感。什么是危機感?如果不能夠跟上企業發展的腳步,就不能夠創造價值,就會被淘汰,這就是危機感。
企業經營者必須意識到,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效益會變好,企業人的收入會增多,這種時候,就會有干部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因為安逸而失去使命感和危機感,企業隊伍就會失去戰斗力,而失去了尖爪和利齒的狼,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