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教育 從心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幼兒園教育成果集
- 中國人民大學幼兒園
- 4334字
- 2019-09-29 16:42:18
淺談兒童經典閱讀
——基于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啟示
摘要:就兒童天賦及心智發展的階段而言,13歲之前多記性而少悟性,特別是在幼兒園階段。因此,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活動,可以達到開發兒童智慧、激發兒童潛能、塑造兒童人格的目的。通過兒童對經典的反復誦讀,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發育成熟,漸漸能體悟出圣賢為人處世與人生之智慧,長大后自然成為一個有道德理性、有文化修養、有才能見識的正人君子。經典誦讀對于兒童來說,是單調、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師在開展這一教學活動中必須采取正確合理的教學方法。本文在闡述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活動的必要性及教學方法的同時,重點結合開展經典誦讀教學實踐的若干實例,揭示開展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經典誦讀 教學啟示
引言
南懷瑾先生講: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應該是為了“做人”,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很舒適快樂的一生。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后,因為“智慧”、“智識”開發了,就容易懂得“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
孔子思想作為世界性的文化,為世界各民族所敬仰,這充分證明了孔子思想對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今提倡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們與人為善,由此看來,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傳承中華美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說到那些繞嘴的古語誰都會為之失興,但是如果結合一些古代的經典故事來欣賞,就會感到像是在飲一杯濃茶,里面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針對當今的獨生子女教育難的問題,更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兒童經典誦讀的必要性及教學方法
(一)開展兒童經典誦讀的必要性
包括儒學在內的各種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存在的根基,離開這些經典就沒有中國文化可言。就兒童天賦及心智發展的階段而言,13歲之前多記性而少悟性。使兒童反復誦讀最有價值的經書,從本質上講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開始或者說第一步。
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活動,不僅可以達到開發兒童智慧、激發兒童潛能、塑造兒童人格的目的,還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好處。第一,經典誦讀可以使兒童記憶力大大提高。當兒童的記憶力提高以后,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必然得到提升。第二,兒童誦讀經典后,其注意力會較以往有顯著的提高。第三,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經典誦讀后,識字量會有明顯快速的增長。兒童較早具備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對其潛能的發揮意義十分重大。第四,經典誦讀有助于兒童人格成長。兒童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通過兒童對儒家經典的反復誦讀,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發育成熟,漸漸能體悟出圣賢為人處世與人生之智慧,長大后自然成為一個有道德理性、有文化修養、有才能見識的正人君子。第五,經典誦讀有助于兒童閱讀、表達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開展兒童經典誦讀的教學方法
經典誦讀對于兒童來說,是單調、枯燥、乏味的。教師只有變換各種指導方式,令兒童熟讀,引起兒童的注意,激發兒童的興趣,使兒童讀得有滋有味、勁頭十足。
工作中,我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教師領讀,幼兒跟讀;一小組領讀,其他小組跟讀;“小老師”領讀,全體幼兒齊讀;師生對讀;生生對讀;幼兒錄音;幼兒聽錄音機跟讀;看《三字經》、《弟子規》,手指點讀;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教學中總結出的“邊走邊讀”教學方式,孩子們非常喜歡。比如,課中為了保持孩子們持久的注意力,適當運用京劇隊形“卷心菜”,伴著古典民樂的韻律,由教師帶領孩子們邊走邊讀等。這種教學活動有張有弛、動靜交替、寓教于樂,激起了孩子們較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活動的若干實例
為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采取午睡前讓他們欣賞、教的時候和他們互動、用肢體語言來幫助他們理解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讓孩子們十分感興趣,不時自發地背誦經典內容。為了把一個個經典的故事和《弟子規》中的經典詞語表達出來,我用了各種方法進行教學。學完了《弟子規》的第一章“入則孝”之后,首先,組織孩子們討論什么是孝,沒想到孩子們對孝的理解非常好,他們在活動中展開了討論,有的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李天澤說:就是媽媽爸爸講道理時要認真聽,不要和家長頂嘴。有的說:尊敬老師是孝。有的說:有好吃的先讓爺爺吃也是孝,幫媽媽洗碗也是孝。李浩明說:有一天媽媽給我買了我最喜歡吃的香蕉,我看著香蕉想起了《弟子規》的道理,東西雖然小,不能偷偷藏起來,應該和媽媽一起分享。于是,我把香蕉送給媽媽,和她一起吃。媽媽很高興地說:“我的兒子真棒!我的兒子長大了!”張樂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當媽媽爸爸生病時,我要給他送水,送水果,請他們馬上吃藥,讓他們身體早日健康。其次,孩子們更喜歡表演。學完內容之后,他們按故事情節分組,分配好角色,請自己制作頭飾和道具。表演“入則孝”時,孩子們幫媽媽鋪床,早晨醒來主動問候爸爸媽媽,還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們演得非常投入,其樂融融。看到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我喜在心里。
在開展誦讀《弟子規》教學活動中,我們盡量啟發、鼓勵孩子們用繪畫、剪紙、泥工、故事、表演等形式表現其內容,同時將《弟子規》的內容與五大領域有機結合,滲透在孩子們的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化行為”,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們時常用小畫筆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畫出來,并講給老師和小朋友,很多小朋友回家還誦讀給爸爸媽媽聽。孩子和家長都從中得到了快樂。例如,在“三八”婦女節時,我們把“入則孝”結合節日對孩子們進行愛媽媽的教育,讓孩子們用筆畫媽媽。在對媽媽的認真觀察中,孩子們發現媽媽常常是在洗衣服、掃地、做飯,體會到了媽媽的辛勞,并認真畫出對媽媽的愛。每一位媽媽在看到孩子們的畫后,都由衷地笑了。
孩子們經常用泥塑來表達自己對《弟子規》的理解。鑒于此,我們在開展泥塑活動過程中,制定了如下目標:(1)使孩子心情愉快地參與活動,教給他們搓、捏、團、揉等泥塑技能技巧;(2)引導孩子講述《弟子規》里自己喜歡的一句話,鼓勵孩子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通過泥工的方式表達出來,從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3)鼓勵孩子與同伴合作完成作品,共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創作成果,并大膽講述作品。趙文博小朋友捏出了一位老爺爺坐在桌子前,上面有些好吃的,旁邊還有一個小孩。他說有好吃的先讓爺爺吃!大雄小朋友捏了一個晾衣桿,上面搭著衣服,還有一個小孩,他說他正幫媽媽晾衣服。
“朝起早,夜眠遲”。孩子們在心中時刻記著這句話,班上每天8:30來園的孩子占總人數的95%以上;“晨必盥,兼漱口”促使早餐后主動刷牙的孩子達到100%;“勿箕踞,勿搖髀”糾正了孩子們的寫字姿勢、坐姿;“將上堂,聲必揚”使孩子們在課堂上發言時聲音洪亮,但在走廊里排隊行走時,大部分孩子已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聲音、行為,做到不干擾別人,已逐漸形成好習慣。
記得有一次午餐時間,我觀察到陶融小朋友在吃青椒炒土豆片時,偷偷地把青椒挑出來,不肯吃。這時,坐在他旁邊的王毅軒小朋友馬上提醒他,說:“對飲食,勿揀擇。”陶融說:“我不喜歡吃嘛!”王毅軒說:“我以前也不喜歡吃,但我現在‘對飲食,勿揀擇’。”陶融聽了,默默地把盤子里的青椒吃了。看著陶融的變化,我喜在心頭。我因勢利導地補充了一句:“不挑食,營養好,身體長得棒。有些小朋友已經開始不挑食啦,提出表揚!”聽陶融媽媽說,現在孩子在家里也不怎么挑食了。
通過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孩子們正從“怪獸”、“奧特曼”和網絡游戲中走出來,一些平時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愛心、不懂禮儀的孩子有了可喜的變化。很多家長反映,自從學習了《弟子規》,孩子在家里的表現與從前相比有很大的進步。其實,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不僅對孩子們的成長大有益處,而且促進了家長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李坤錦的爸爸反映,一次自己喝了酒,回家之后孩子見狀對他說:“飲酒醉,最為丑。”他聽了既高興,又羞愧。另一位家長說,前幾天孩子的奶奶生病住院了,孩子端茶送藥不離左右,奶奶很欣慰。孩子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弟子規》上不是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記得經典誦讀活動剛開始時,有家長不太注意看通知、教學計劃。但在誦讀活動開展了一段時間后,當看到孩子能夠饒有興趣地誦讀時,他們感到非常吃驚,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此,當我在家長會上向他們詳細介紹開展經典誦讀的理念后,大部分家長都能主動地給孩子購買《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或從網上下載原文,在家中與孩子共同學習。
例如,學期初,李坤錦小朋友對誦讀不感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時常搗亂。在與家長溝通情況后,他的媽媽不僅給他買了書,而且把每天晚上散步時的講故事,改成了一起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現在這個小朋友已經開始背誦《論語》了。以前,李坤錦的媽媽認為孩子的身上有許多毛病,比如經常同小朋友打架、不懂禮貌等,但又苦于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通過誦讀活動,李坤錦有了進步。同以前相比,他能夠同周圍的小朋友友好相處,對人也有禮貌了。看到孩子的進步,李坤錦的媽媽發自內心地感謝幼兒園所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非常任性的葉思喬小朋友,現在能夠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邋遢的陳浩宇能夠“冠必正,紐必結”;被寵慣了的趙冠錚每天都能在家里幫助爺爺奶奶擺筷子、拿碗;不善表達的李伊奇也能主動要求領誦,并表現出驚人的背誦速度和記憶力;過于自信的張子兮小朋友也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了;對漢字感興趣的何沐菲、王毅軒,識字的興趣越來越濃。可以說,這些都得益于經典誦讀教學。
三、結語
古人對孩子的教育經常是在3歲開始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經典篇章。讓孩子從小進行經典誦讀的教育,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孩子從小誦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和《論語》等經典,可以對這些道理和規范有所了解,并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加以理解消化,以至于最終采納尊崇。
總之,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活動,不僅可以達到開發兒童智慧、激發兒童潛能、塑造兒童人格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兒童逐漸在吸納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茁壯成長。我們深信,他們這一代人會因為經典誦讀而比我們這一代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運用更為深刻與恰當。兒時的學習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編制.北京市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2.龐麗娟.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澤厚.論語今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中二班 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