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江蘇商貿活動發展的有利因素

江蘇商貿近年來總體表現良好,雖然小部分指標出現負增長,但不影響其總體向上的趨勢。商貿活動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影響,其中內部環境改善對提升江蘇商貿活動水平尤為重要。江蘇商貿活動的發展無論從縱向增長速度來看還是從橫向省市比較來看,在全國均處于第一方陣,發展勢頭良好。商貿活動未來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趨勢,也取決于國際分工與國際產業轉移、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收入水平提高等中微觀因素的變化。

一、國外宏觀經濟環境總體向好

國外環境主要指外部市場因素的變化。2011年至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各國經濟冷熱不均,復蘇有快有慢,從而對江蘇的外向型經濟指標產生明顯影響。江蘇的主要外貿市場在歐美和亞洲,外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主要在亞洲,江蘇商貿數據尤其是外經貿數據變動也主要與這些市場的經濟形勢變化緊密相關。2010年在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下世界經濟快速回升,但2011年和2012年整體來看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尤其是歐元區受歐債危機擴散的影響從2012年第二季度起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全年下降0.3%。美國在量化寬松政策的刺激下2011年經濟溫和回暖,但2012年再次出現經濟乏力的局面。亞洲經濟中日本經濟受大地震、全球經濟放緩和日元升值影響,經濟出現停滯,但整體而言亞洲經濟經過起伏波動之后逐步企穩,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30%,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也面臨通貨膨脹加劇、熱錢大量涌入的經濟壓力。2011年至2012年亞洲經濟形勢的向好,成為江蘇商貿尤其是出口、引進外資和境外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江蘇商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直接影響江蘇的海外市場或者外需的規模,二是通過匯率傳導、價格傳導等機制影響江蘇主要產業的競爭力。同時對江蘇商貿的間接影響也會體現在對內需和產業活力的影響上。根據相關專家的分析,2013年到2014年世界經濟坎坷復蘇,發達經濟體總體低速運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部分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硬著陸的風險。[1]2014年整體經濟復蘇有望加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增速差距將進一步縮窄,但美國量化寬松政策何時以何種方式退出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從而產生較大的風險。[2]宏觀經濟的復蘇意味著江蘇海外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具有向好的勢頭,但同時還要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和吸引外資的不利影響、升值對進口和對外直接投資的有利影響、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日益頻繁對江蘇相關產業比如光伏產業的影響,等等。


注釋

[1]參見張宇燕、徐秀軍:《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2013—2014)》,載《中國遠洋航務》,2014(2),20~23頁。

[2]參見陸燕:《2013—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見環球網,http://china.huanqiu.com/News/mofcom/201312/4709871.html。

二、國內經濟增速總體保持穩定

2013年中國經濟的走勢曾一度“探底”,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跌至7.5%。但隨后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奇跡般的企穩回升——第三季度同比增長7.8%。與2012年以前相比國內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國家對新興戰略產業的重視、物價水平基本保持穩定、城鎮化推進加快等因素也對江蘇商貿產生了積極影響。江蘇在“十二五”規劃中也強調提升開放水平,優化對外開放環境,大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同時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型消費模式。總體來看,未來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江蘇商貿環境的改善將對江蘇商貿產生積極的拉動作用。

2011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政府實施“穩經濟、調結構、控通脹”的經濟發展思路,積極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之前國際經濟增長乏力帶來的負面沖擊。“十一五”期間江蘇經濟取得顯著成績同時也為后續商貿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一五”期間江蘇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2010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40903億元,年均增長13.5%;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區域創新能力較強。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2010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4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3%,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江蘇立足長三角優越的地理位置、長三角一體化及都市圈的內驅動力、省內區域間差距縮小協調發展、豐富的人力資本、深厚的市場基礎、較為先進的政府管理方式等有利條件都為江蘇商貿未來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打開海外市場,也鑄就內在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順應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的潮流。近年來我國簽署了大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及其他經濟合作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除了積極參與APEC、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以及“10+3”等合作和對話外,我國還積極參與雙邊貿易自由談判,主要有《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等,此外還包括與新西蘭、智利、巴基斯坦等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從國內來看,積極推進和港澳臺地區的合作協議,包括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與韓國、海灣合作委員會、秘魯、冰島、澳大利亞以及南非關稅同盟的自由貿易談判也正在積極推進中。

在和其他國家以及地區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江蘇受益頗多,在與自由貿易協議其他成員國或地區的經濟交往中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成員國之間相互逐步削減關稅、大大減少非關稅壁壘、加快推進科技合作、促進投資便利化等諸多措施的實施,使得江蘇對外開放面臨更加有利的條件。海外市場規模擴大,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江蘇對東盟、香港、臺灣等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和地區的外貿、對外投資及其他商貿活動的快速增長上。同時,和這些經濟體的緊密接觸也可以有效地獲得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外溢,為江蘇商貿發展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除了受益于我國與其他經濟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積極推進外,同時也因為與滬、浙之間的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了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旨在突破行政壁壘的分割,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產業合理分工,提升區域內基礎設施水平,有效擴大市場規模。江蘇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年年底即提出了多項舉措來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包括將鹽城及連云港劃入長三角核心區、打造滬寧杭“一小時都市圈”、推進金融服務一體化等。[1]目前這些舉措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從南京到杭州、上海形成快速發達的高鐵網絡,蘇北地區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步伐大大加快。同時江蘇正在著力打造沿海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江蘇沿江城市群主要包括長江南岸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北岸的南通、揚州、泰州共8個地級以上城市,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先發區域和主要支撐。2012年4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了《江蘇沿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2012—2020年)》。該規劃方案中提出,充分利用該區域鐵路客運專線、普速鐵路開行城際列車,并新建一批城際軌道交通線路,包括:南京——高淳、南京——和縣(南京南站——黃里段)、南京——天長(林場站——金牛湖段)、南京——句容、南京——儀征、無錫——江陰、無錫——宜興、蘇州——無錫碩放機場線,線路里程約375千米。統籌研究南京——馬鞍山、江陰——靖江、泰興——常州線建設時機,適時啟動建設。到2020年初步形成南京都市圈放射狀網絡布局和蘇錫常都市圈及周邊地區“井”字形加放射狀網絡布局的構架。其中2012—2015年開工建設4條線路,總里程161千米。[2]便利的城際軌道交通將把江蘇各省市經濟發展連為一體,基礎設施先行將進一步刺激區域市場的融合。2013年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確定支持十大領域的項目研究,涉及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產業、城鎮化等多項內容。[3]


注釋

[1]參見《江蘇在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聯動新舉措》,載《新華日報》,http://news.zj.com/csj/jsxw/20071217/904338.html。

[2]參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通過批準》,http://www.ndrc.gov.cn/xmsphz/t20120905_503835.htm。

[3]參見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3年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確定支持十大領域項目研究》,http://www.jsdpc.gov.cn/xxgk/wjg/qyjjc/hsz/201305/t20130525_383313.html。深層次和更多層面的一體化合作已經拉開大幕。

四、政府管理趨于簡政放權,促進商貿活動便利化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新一屆政府繼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到2013年年底,國務院先后召開9次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并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近來國家工商總局發出通知,自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停止企業年度檢驗工作,年檢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據此,總局決定自2014年3月1日起停止對領取營業執照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業法人、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及其分支機構、來華從事經營活動的外國(地區)企業以及其他經營單位的企業年度檢驗工作。除了取消工商年檢外,目前對大型國企的管理也逐漸落實了屬地管理方式,使得區級政府能夠貼近屬地企業提供貼身服務,政府與企業溝通更為順暢。在對外經濟活動方面,各相關部門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和投資便利化,簡化各類經貿活動審批流程,切實加強信息服務。以外匯管理局為例,“十二五”期間著力推進制度建設和管理改革,大力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先后出臺了若干重要改革和便利化措施,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個人賬戶、外匯賬戶、境外投資、外匯資金運用、外債管理等涉外經濟金融運行環節,切實提高了對外開放和便利服務水平。同時還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加快信息傳遞速度,擴大信息受眾面,增強信息透明度。

近幾年為了提升商貿活動發展水平,商務部和江蘇商務廳不斷推出相關政策促進經貿活動有效開展,其中尤其以對外貿易和服務外包方面的政策為主。2010年10月商務部和多部門聯合審定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計67359家企業參加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積極支持企業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2011年9月商務部等34個部門聯合發布了《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指出要堅持促進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發展相結合、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發展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實現服務貿易規模擴大、結構優化等目標。2012年3月商務部協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布了關于“十二五”期間金融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意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加大對我國服務貿易的金融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重點企業和項目,帶動全國服務貿易健康快速發展。支持手段包括開發信貸產品、創新擔保方式等。為鼓勵和支持我國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2012年9月商務部等多部門發布《2011—201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目錄》;2012年12月商務部及發改委制定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指出了國際服務外包發展的目標及重點發展領域。除此之外,在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方面商務部也出臺了諸多指導性意見。

江蘇省商務廳除了執行商務部相關政策意見外,在推動江蘇商貿活動方面也不斷進行創新。2011年6月江蘇省商務廳開展了2011—2013年度江蘇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評選工作。經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初審、省各有關部門評審會議評審,確定229個品牌為2011—2013年度江蘇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為鼓勵服務外包企業的落戶和發展,江蘇省商務廳會同財政廳設立了支持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專項引導資金。此外,推動創建江蘇醫藥化工出口基地、設立江蘇紡織品企業“走出去”專項資金、在國外設立駐外經貿代表積極為國內外企業引線搭橋、舉辦金秋經貿洽談會等知名會展,諸多舉措助推了江蘇商貿良性發展。

五、國際分工和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速推進

國際分工往往同時伴隨著國際產業轉移。隨著分工的推進,原有產業的主要生產地逐漸向高端部門邁進,低端部門逐漸收縮并向其他較為落后的地區轉移,在較落后地區獲得新的生命力。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由以產業間分工為主的結構逐漸過渡為以產業內以及產品內分工為主的結構,這種分工模式將進一步帶動中間產品貿易量的快速增長。江蘇近兩年外貿發展面臨人民幣升值、勞動及土地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等不利因素,一些產業開始向內地和東南亞等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對江蘇產業及外貿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但國際分工逐步深化和國際產業轉移也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分工的細化帶來更多的產業發展空間,產業雖有向外的轉移,但同時由于江蘇的區位優勢明顯,承接外部的產業轉移也將加速。在轉出和轉入的過程中,江蘇通過政策調節可以使得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十二五”規劃中江蘇提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做強做大。同時在產品內分工中江蘇也將沿著價值鏈攀升到更高附加值的環節,產業發展依然潛力巨大,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升級也將逐步推進。從引進外資和服務外包的角度來看,大量外資企業進入江蘇后首先立足蘇南進行市場開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看中蘇中、蘇北更為便宜的土地和勞動力,在江蘇進行面向蘇中、蘇北的二次轉移。這種趨勢在江蘇區域內具有梯度發展的背景下將進一步持續,反過來也促進江蘇三大區域發展逐漸趨于平衡。從長遠看,國際分工深化和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對江蘇商貿有促進作用。

六、創新驅動進一步加快,商貿活動運營方式升級換代

創新驅動戰略是江蘇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的新的發展戰略,并作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江蘇在領軍人才引進、企業孵化培育、企業成長扶持、科技服務等四個方面著重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創新不僅體現在新產品新工藝的更快涌現上,在互聯網時代,創新更意味著商貿活動及產業運營面臨的革新。江蘇“十二五”規劃中強調以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貫徹“十二五”規劃促進了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擴大出口、吸引外資和境外投資、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和對外經濟合作均有積極作用。

近幾年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商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商貿活動轉型升級。近兩年我國電子商務不斷刷新交易規模。根據艾瑞咨詢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為13040.0億元,同比增速為66.2%。移動購物交易規模占整體網購的比例增大,全年占比4.2%。2012年中國移動購物交易規模達550.4億元,同比增長380.3%。[1]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為8.1萬億元,較2011年上升27.9%,2011年同期增速為32.8%。B2B電子商務市場營收規模達到167億元,同比增長27.6%。[2]從省份交易情況來看,在2012年1—11月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省份訂單量方面,廣東省高居榜首,累計訂單量近10億單。位于第二梯隊的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累計訂單量均超過5億單。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江蘇電子商務交易額為3410.4億元。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中,江蘇位居全國前列,對提升區域商貿活動效果顯著。以外貿為例,傳統外貿運營方式因為貿易環節多使得貿易效率降低、商品價格優勢被削弱,而現在更多的外貿公司開始借助外貿電子商務手段改進運營方式。更有外貿電商平臺直接進行B2C(企業對消費者)式的國際貿易,把國內供應商的產品直接銷售給國外消費者,省卻了外貿中間商環節,顛覆了傳統外貿B2B(企業對企業)的模式,同時以供應商提前供貨的方式節約了商品到達顧客手中的時間,從而贏得了國外顧客的青睞。可以預見,互聯網帶來的運營方式創新將極大地克服匯率、通脹等因素對江蘇商貿的不利影響。良好的網絡通信條件也極大地降低了其他商貿活動的交易成本,離岸服務外包更便于執行,從而使得服務外包發展有了更為便利的技術條件支撐。


注釋

[1]參見黃淵普:《艾瑞咨詢:2012中國移動購物交易規模達550.4億》,http://wireless.iresearch.cn/value-added/20130129/192287.shtml。

[2]參見張晶:《艾瑞咨詢:2012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8.1萬億,網購占比提升》,http://ec.iresearch.cn/shopping/20130128/192198.shtml。

七、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會保障逐步完善

從內需拉動的角度來看,內需的增長依賴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保障的完善。江蘇“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都為內需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落實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已從多個方面展開,包括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工資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繼續完善并落實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制度,引導企業合理進行工資分配等等。同時,江蘇還繼續推進優化二次分配,著力縮小壟斷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收入差距。江蘇在完善社會保障方面也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具體舉措,包括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并發展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收入的提升以及逐步完善的社會保障,為居民消費解決了后顧之憂,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從而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4年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這一自上而下的政策實施,將對江蘇完善社會保障提供進一步的制度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嘉禾县| 丹凤县| 桓仁| 陈巴尔虎旗| 柳江县| 个旧市| 长岭县| 张掖市| 五大连池市| 兴安县| 沁源县| 萨嘎县| 阳城县| 新兴县| 玛纳斯县| 慈利县| 莎车县| 台湾省| 青冈县| 分宜县| 上饶县| 楚雄市| 玉溪市| 竹北市| 五峰| 武功县| 东城区| 清徐县| 武清区| 托克托县| 西乌珠穆沁旗| 双峰县| 紫云| 习水县| 资源县| 成武县| 廉江市| 大洼县| 大荔县| 三明市|